塬上人冬天里的一把火

生在这里 长在这里

怕时光不留情

将仅有的一点封存带到天堂

便无人知晓这里

曾经也有故事

也有繁荣

也有荣耀

Born here, grew up here, loved here

my hometown.

—— 写在前面

楼兰现在是一座废墟,如果没有历史文字记载和文物的见证,无人知晓它曾经的辉煌与繁荣,蟠龙塬就是一个普通塬,无有王侯将相传奇,亦无古董文物见证,也没史书文献记载,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平凡的再也不能平凡。

现在的蟠龙塬是新时代蟠龙塬,已经进入新的文明,过去的蟠龙塬是封存的蟠龙塬,封存在一辈又一辈人脑海里。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怕时光不留情,将仅有的一点封存带到天堂,便无人知晓这里曾经也有故事,也有繁荣,也有荣耀。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若君有故事,不妨诉衷肠!

④ 烧 炕

塬上人到了冬天,就要为取暖准备,烧炕、生火炉是最主要的两个取暖措施,而烧炕的手艺人人必备,不会烧炕就要受冻。

烧炕,这是个技术活儿,没有个好手艺真还烧不好,我的好几个发小有几次把炕没烧热,没少挨家长打骂。烧炕必备三要素:工具+材料+手艺,工具有炕耙、扇子、点火器(一般是火柴),材料有麦草、麦壳(麦糠)或锯末,手艺(技术和工艺)。一切准备就绪后,就要想办法把炕烧热乎乎刚好,不能太烫,也不能太冷,太烫就容易烧坏炕席和被褥,睡得时候屁股被烙得在炕上乱窜,光想躲在墙脚凉快凉快。烧太冷,估计整个晚上蜷缩成一团,全家人都得冷眼你。

烧炕是结果,盘炕是基础,要想暖和舒适,基础一定要牢靠。你凡是坐过那种体面的炕,必然出自绝好匠人手下,炕面平整结实,炕缝合严紧,炕角棱角分明,炕边用料讲究。逢年过节,走亲串友,必然要到炕上一坐,炕面上铺芦苇席,席上面铺褥子,褥子上面铺土布床单,床单上面暖被子,都是非标大 ,炕有多大席就有多大,褥子床单就有多大,层层叠叠,软软和和,尽量达到席梦思的标准,这样硬件和软件才能完美结合起来。

高品质的炕结构设计合理,结实耐用,烧炕填料方便,排烟顺畅,屋内少烟少火,安全性高,墙面干净,维护成本低,都是大户人家的标配。

我家可以划到贫下中农级别,炕是年年修,年年整,每年到了夏秋季都要提前大修,主要是换炕面或者支柱,大修完后,到了冬天正式烧炕前要“测烧”,炕筒柴火点旺后,回到屋里查看炕面哪些地方坍陷,哪些地方冒烟,用活好的泥巴,该修补的修补,该弥缝的弥缝,不管怎么弄,炕缝还会冒烟,屋里还会烟雾缭绕,充满燃烧的柴火味道,有一次我烧炕用火过猛,闻到一股强烈焦油味,立马揭开褥子,炕席一花子已烧个半黑,褥子里火星顺着棉花嗖嗖往进钻,赶紧把褥子扔到脚地,找水进行灭火,那天铁定挨了一顿打~

冬天塬上显得很萧条,几乎没有一丝绿,傍晚,你会看到婆娘或者碎娃陆陆续续提着盘笼或背着背篓到场里去撕麦草,揽麦壳(麦糠),麦草垛要么在每个队上场里,要么堆在自家门口,要判断哪家日子过得红火,看麦草垛的大小就可以了,大的一定是家大业大人口多,日子红红火火。

炕一般有两个眼,有一个眼的必须配一个烟筒,一个眼的实在少见,我见过母亲烧炕,先将麦壳(麦糠)塞进炕眼,用炕耙将麦壳(麦糠)捅进炕的最里面,炕耙左右摇摆将麦壳(麦糠)均匀分布在炕筒里,再将一堆麦草摊平,上面散满麦壳(麦糠),摊平的麦草将麦壳(麦糠)卷成草棒塞进炕眼,用炕耙继续往进捅,直到三五个草棒塞满炕眼。两个炕眼做法一样,等一切就绪后,就等点火了。

炕眼的麦草被点燃后,待火苗由小到大,配上扇子的扇,扇风助火威,这些活一般会交给我们这些碎娃们,蹲在炕眼门双手握扇上下不停扇,扇了左眼扇右眼,左手扇右手扇,扇得胳膊发酸,换个人继续扇,直到炕筒里面火焰通红,火声吼吼,刚开始扇时浓烟滚滚,呛人咽喉,随后火势猛攻,脸蛋发烫,最后炕筒如火海,将手伸炕眼门烤下,嗯不错,很暖和,完美。等炕眼的烟散尽后,用炕眼门将两个炕眼一堵,美好夜晚即将开始~

傍晚的村庄,千户烧炕,青烟如游蛇般徐徐爬地萦绕,万户点灯,塬上人夜生活才拉开帷幕。一家老小躺在炕上,谈论着东家长西家短,娃娃上学,明儿的活,老婆娃娃热炕头,才是塬上爷们的幸福。

热炕,真美~

往期 · 推荐

① 下塬了,就进城了~

② 那些年,夜路抹黑从大坡口上塬,真TM渗人~

③【三刀一锣】塬上人经济动力的重要源泉

我有一瓢酒

可以慰风尘

若君有故事

不妨诉衷肠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1月24日
下一篇 2021年1月2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