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手饰”,也是宝爸、宝妈们用来哄娃的”哄娃神器”,尤其是那些平时就喜欢玩手机的父母,为了让宝宝安安静静的呆着,不影响自己玩手机,还专门给孩子准备一个下载很多宝宝游戏的手机供孩子玩耍,大多数孩子迷上玩手机表现特别的乖,不哭不闹,眼睛都不眨,一动不动盯着那些有趣的画面,一分钟都不愿意放下。
近日在新浪 看到一则新闻故事,一个名叫晶晶的女孩子今年4岁了,平时都是在爷爷、奶奶家,只有爸爸、妈妈放假在家的时候才会被接回来,最近几个月因为爷爷生病了,奶奶要照顾爷爷,晶晶只有回到家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生活。
这对夫妻平时在家的娱乐方式就是各玩各的手机,什么时候困了什么时候睡,孩子回来让他们觉得太吵了,于是专门给晶晶准备了一个以前用过的旧手机,上面下载了很多宝宝喜欢的游戏和动画片,从那开始,晶晶就迷上了手机,再也不缠着妈妈和爸爸了,夫妻二人挺开心,,觉得这招很有效!
就这样轻松愉快过日子,夫妻俩有熬夜刷手机的习惯,晚上关了灯就在那里看小说,刷视频,也不管孩子是不是睡觉了,就让她自己玩手机,玩累了就睡觉,每天都是这么过,,刚开始的时候晶晶会不自觉的揉眼睛、频繁眨眼睛,可他们都没注意到这个小细节,后来的时候,孩子看东西会有点模糊和重影,妈妈以为是眼睛有点炎症,就给她滴了几天眼药水就好了,孩子再也没闹。
生活就这么平静地过了三个多月,突然有一天早上晶晶刚刚起床,就哭闹着说眼睛疼,夫妻俩看了看也没看出是什么问题,就赶紧带着孩子去附近的儿童医院检查,经过一系列的检查之后,诊断为失明,当时夫妻俩就吓傻了,完全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明明孩子的眼睛好好的,怎么会突然失明呢?后来经过检查才知道,是因为手机的强光长期刺激眼部,导致孩子视力下降严重,出现失明问题,他们知道原因之后后悔得大哭,医生更是怒骂夫妻俩太过愚蠢,这么小的孩子怎么能让她这么玩手机,这不是害了她吗?
谁也没想到会是这么严重的后果,早知道, 他们一定不会这么大意的,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更没有早知道,如果想害一个孩子,一部手机足矣!
由于很多人都有手机依赖症,特别是小孩子没有什么自制力,每天用手机的时间过多,对眼睛造成很大的伤害。
据2017年教育部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显示:一、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4571%, 初中生是7436%,高中生为8328%,超过7成的中学生视力有不良情况出现。
二、孩子连续玩20分钟iPad,视力平均下降到417度近视状态,泪膜破裂时间平均为5秒, 平均每分钟眨眼4.67次。有很多学生小小年纪,就带上高度近视眼镜,很担心他们怎么过体育考试。
除了对视力造成严重伤害,还会给他们带来这些危害:
1. 影响心灵健康
手机上一些不正规的软件,传播黄色内容对幼小的心灵严重污染,悄悄影响孩子的行为,误导孩子,毁掉他们的前途。
2、破坏神经系统
孩子的神经系统正处于发育阶段,受到的潜在威胁更大。儿童使用手机时,大脑对手机电磁波的吸收性要比成人多60%,儿童用手机会造成记忆力衰退、睡眠紊乱等健康问题。学习时注意力难以集中。
3、影响生长发育
大剂量的电磁不仅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不利,还会带来诸如哮喘、白血病之类的疾病。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组织中的含水量比成人丰富,而手机微波具有对水分越多的器官伤害越大的特点,因而,微波对人体眼睛的伤害最大。此外,长期发短信还可能导致孩子手指发育畸形;低头玩游戏等, 会对孩子的颈椎带来很大伤害,会让他们的脊椎变形。
4、影响思维模式,不愿自己动脑
电话和短信剥夺了孩子与他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容易让孩子变得怯懦、孤独、偏执。常用手机上的联想输入功能发短信,会使孩子们做其他事时只追求速度,而忽略准确性,极大地影响思考方式。有些孩子做作业只需在手机上搜索答案,不愿自己动脑。
5、沉迷游戏,加深隔阂
偷偷干自己喜欢的事,随时给同学、朋友发短信,有可能让孩子们更不会对父母讲真心话,加深父母的失控感和亲子之间的隔阂。另一方面,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手机同样可以随时随地上 ,这就使得下载游戏更为便利。有的孩子可能会过度沉迷于游戏中,影响其成长。在家中和父母的谈话少得可怜。
手机为人们相互联系带来极大方便,可实际上人与人的交流越来越少。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特别是孩子,在用手机时缺乏自制力,家长要及早认识手机的危害,约束孩子沉迷手机的不良行为。
有的家长用的是非打即骂的方式,收效甚微,反而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最后出现父子决战,母女舌战。探究其原因,战略战术一直不变,试图去打败不千变万化伪装后的”敌人”。我认为迂回战术较好,表面上看不出对他们有啥威胁,实际上可在早期根除我们的烦恼。
我为大家整理了以下六个战术:
1.故事教育:通过成人的讲故事、谈话、讨论等方式向孩子讲清一些简单的道理,知道什么是应该做到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初步明白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错误的行为,从而使幼儿形成并巩固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行自我约束,如讲述故事《小猫钓鱼》,小孩听后这个故事后,知道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集中精力,专心致志,要有自我约束力,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2.榜样激励:好模仿是儿童的一大特点,同龄人的榜样作用是不可忽视,如有的孩子做作业不专心,家长可查看她的同学,为其孩子挑选一个活生生的行为榜样,使孩子在模仿的过程中学会约束。
3.游戏巩固: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做游戏时,幼儿最投入,通过游戏,孩子可以将学到的东西来身加以体验,加深印象,逐步融入日常生活,因此,我们可以玩一些像捉迷藏、发电 等既有趣味又有规则的游戏, 让孩子在游戏中通过学会遵守游戏规则,逐渐学会约束自己的动作和行为,从而提高自己的约束力,
4.意识渗透:约束力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日常生活中许多方面都可以渗透到日常生活和各个教育活动中,一次,一个孩子在超市偷偷地拿了一个玩偶回家,妈妈知道后对孩子晓之以理。以后,每次到超市,孩子都会想起妈妈的话, 再没有把玩偶拿回家。聪明的妈妈有意识地训练了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我们只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发现孩子的内心需要,有目的的引导,让我们的孩子具有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让孩子学会把握自己 !
5.制定规则: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活处处需要规则。人们遵守规则,生活才会有秩序,否则就会乱成一锅粥。最好是让孩子与你一起制定规则,并对他说,这是我们大家必须遵守的,你也要监督我,让孩子成为主角,不知不觉孩子就会有所收敛,说不定他还会说你犯规,这样不动声色达到约束孩子不良行为的目的。
6. 让规则行之有效:小孩很清楚大人的一些话,比如:”如果做不到,就会罚你”可是每次孩子一央求,就会饶过他,最后谁会相信呢?让他知道做错事应该承担的后果,在他的一生中有深刻的印象,就不会轻易去”踩雷”。
这些战术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孩子一下子还不能防备,经过我们的实战,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强力推荐!
有一句名言说的真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若放任孩子不管,孩子恶习一旦养成,学校不知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对她进行’再教育’,这对孩子、家庭和学校都是巨大的损失。
其实很多问题,在刚萌芽的时候最好处理,希望助你的孩子一臂之力,能够尽早跳出手机”泥潭”。
认为这篇文章有用,别忘了转发分享哦!谢谢!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