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减员化
队列跟驰“减员化”,是在智能重卡5车编队自动驾驶的基础上,从目前每辆车有1位安全员,逐步减员,最终实现头尾有安全员。
7月18日,友道智途旗下L4级智能重卡东海大桥队列跟驰“减员化”运营测试正式启动。据介绍,在未来几个月里,友道智途将按照“主驾无人、副驾有人”→“副驾无人、后排有人”→“车内无人、车外监管”的分阶段测试开展真实场景道路无安全员技术验证,从目前的5位安全员逐步开始“减员”,预计到今年年底,完成东海大桥智能重卡队列跟驰的“减员化”运营测试。
?
商用车智能驾驶“自己”上路“第一人”
近年来,智能驾驶已经成为顶流车企以及科技企业竞相争取的“皇冠上的明珠”,风口效应的刺激,使越来越多的智驾科创企业选择入局,试图抢占这个未来产业的战略制高点。
7月6日,深圳市发布了《深圳经济特区智能 联汽车管理条例》。从8月1日起,无人驾驶汽车将能在深圳正式合法上路,再结合此前北京首次允许自动驾驶车辆“方向盘后无人”,以及上海已经出台了第三版智能汽车相关管理办法,政策上的逐渐“松绑”已经成为一个几乎确定的趋势。
随着合法合规的门槛逐步被撤掉,智能驾驶的热度也被“烘托”起来,无论是在乘用车还是商用车领域,谁能先一步“无人上路”,实现自动驾驶的规模化量产和商业化运营,谁就将成为聚光灯下的“宠儿”。
“以前行业常见的商用车智能驾驶场景演练,就像在驾校学车,边上总有个老师傅瞪大眼睛,随时准备帮你踩刹车。而友道智途即将要做的,就是成为商用车智能驾驶这个行业中考出驾照、自己上路的第一人。”王瑞对友道智途的减员化测试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
相比乘用车目前不多的智能驾驶应用场景,已经在2021年度实现4万标箱运输任务,今年上半年顶住新冠肺炎疫情压力,完成近2.5万标箱运量的友道智途商业化运营脉络显然要更清晰一些。
从一开始就没有刻意去选择一条讨巧的路线,友道智途选择了一条在同行看来可能是最难的路线——直接找到商业化运营场景,在真实场景中“捶打”智能驾驶技术。
“我们瞄准实实在在的运营场景,通过不断地实战,解决行业的痛点问题。” 王瑞很坦率,“友道智途在商用车智驾领域不是成立最早的,也不是获得融资最频繁的,但我们一开始就奔着商业化运营的终局去,也许是我们的目标更纯粹的原因吧,所以我们能跑得更快一点。”
正是凭着过去几年里,智能重卡和AIV智能转运车一公里一公里跑出来的底气,后发先制的友道智途在新赛道上启动了新一轮加速。就在不久之前,友道智途的智能清扫车也已在临港园区启动测试。今年,智能重卡和AIV智能转运车将从东海大桥驶向更多复杂场景的港口和物流园区,布局干线物流路线和更多商业场景。
抢先启动“减员化”测试的信心
撤销安全员,看似轻描淡写的五个字,对于智能驾驶这个行业来说,意味着很多:没有安全员托底,适配场景、算法技术、冗余备份都要做到天衣无缝。“没有人为你踩刹车了。”王瑞言简意赅。
“在之前的压力测试中,我们甚至把卫星定位的天线都拔掉了,确保仅通过车载感知和定位也能做到全场景的安全零接管。”友道智途首席架构师、智驾中心副总经理张显宏认为,减员化从来不是件易事,除了良好的商业化场景和政策的支持,最终还是要回归技术赋能本身。
一辆无人驾驶的重卡行驶在车流中,需要什么样水平的定位、导航、感知、决策才能保障安全零接管?在去年已经实现厘米级高精度定位的基础上,友道智途今年交出的答卷是“一题多解”的“全冗余系统架构”——当某一个点出现故障,其他冗余备份及时无感替补,避免风险。
RTK卫星定位、视觉、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作为这道题目的多个解答,互为补充。智能重卡拥有3×360°(3种不同的传感器,包括激光、视觉和毫米波,每一种都可实现360°感知)的超远距离感知能力,为“减员化”测试保驾护航。
传统的定位模式对RTK卫星的依赖性较强,可一旦遇到卫星被遮挡的情况,定位系统就会出现问题。通过技术迭代,友道智途尝试基于视觉或者激光的定位来实现全场景覆盖。“天线拔掉”后的智能重卡全靠感知定位零接管跑完全程,甚至实现了远能检测到1000米外驶来的一辆车,近能敏锐识别东海大桥上的修路施工锥桶、三脚架和轮胎皮等微小物体。同时,智能重卡具备全场景厘米级高精度定位能力,仅靠激光定位或视觉定位就可实现全程定位零接管。
与厘米级的感知定位相匹配的是友道智途今年自建算法的高精度“点云地图”,让智能重卡的“视力”从1.5变成了2.0。
实况的感知与预设的点云地图相辅相成,为单车安全行驶上了“双重保险”。
在动态的车流中,友道智途通过自研算法把换道绕行的功能做到更极致的拟人化。通过采集大交通流中的实际场景来训练算法,使车辆变道更接近于人的决策模式。借助多个目标的跟踪预测,可轻松实现复杂交通场景中的感知预测性能,结合全方位决策规划,即使在强风、暴雨、浓雾等极端天气,以及面对东海大桥多车混流、换道超车及绕行等场景,也可满足安全而平顺的拟人化规划控制,确保车辆在全天候各种真实的环境中均能做到精准识别、精确控制,“娴熟”的驾驶技术堪比“老司机”。
就在正式启动减员化前几天,友道智途率先在业内发布了东海大桥洋山港智能重卡规划控制1-10级难度分级,将智能驾驶难度规划控制等级分为10个不同的难度。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商业场景中,高难度的感知、决策、规划和控制能力对于智能驾驶都提出了堪称“最强大脑”般的挑战。
即便有了全新的技术体系,市场才是检验创新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对于抢先在业内启动“减员化”测试,友道智途的每一个人都信心十足。
商业化应用场景全线推进
“我们要加班加点把时间抢回来。”在4月份疫情形势最严峻的时候,张显宏带领着团队在临港新片区的露天公园里“打游击”——春花秋色的房车露营基地里,像火车头一般带领着整个友道智途远程办公的队伍。张显宏说道:“疫情期间,有几位同事主动请缨,入驻基地,通过仿真台架对软件算法做压力测试,每天伴着行军床边上服务器的噪音入眠。团队成员们在云端汇聚、协力,支撑着算法在实车验证几乎停滞的情况下迭代更新,为我们赶上进度,节省了后续实车验证的大量时间。”
上半年,友道智途顶住了疫情带来的重重压力。友道智途的智能重卡项目在上半年完成近2.5万标箱运量,智能重卡东海大桥接管率大幅降低,泊车成功率达100%。其中,99%是无调整一次泊入,其余1%只需要调整一次。全新3.5代AIV智能转运车也在管控期间正式驶下了生产线,入驻外高桥四期码头,进行四条作业道联调。公司更是将AIV智能转运车产品拓展至宁波、青岛等港区开展适配测试。友道智途无人驾驶智能清扫车也于6月30日正式亮相临港,即将在临港投入使用。
自从最初王瑞案头的“108将”披荆斩棘“走出考场”以来,在半年不到的时间里,友道智途的核心智驾团队人数已经增长了两倍,技术自研的革新与平台化开发的模式成为友道智途吸引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我们把一帮认定无人驾驶将改变未来的人聚在一起,给他们一个舞台,并给予他们一个实现的场景。”王瑞表示,“他们忍得住枯燥,耐得住寂寞,也就有了今天的一鸣惊人。”
最早的时候,供应商还会为友道智途做一些模块化工作。今年,友道智途将所有的算法都通过迭代,完成了自研。从感知、规控,到地图、定位的全体系算法自研,友道智途在新赛道上又领先了一个身位。自研的模式不仅让友道智途的算法平台及智驾系统真正实现了高通用性和高拓展性,更可适用于所有的产品线,重卡、AIV、清扫车和公交车等不同车型,在架构上做到了可选择、可拆卸、可组合。
“很多人不敢做的事,我们敢做。我们步履不停,直面痛点,逐个击破,才能跑得更快。”王瑞评价着友道智途在多个商业场景的大胆尝试,“随着减员化测试的正式启动,友道智途未来要继续探索营销模式创新,打造更鲜明的品牌特征,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持续增强‘端’上的数据采集能力、‘云’上的算法自学能力,不断优化智驾关键技术,提高零接管里程,完成今年的既定目标。”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