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0年过渡到2011年后,我个人的重点实际仍然是在SOA咨询规划和客户现场的SOA集成平台建设项目现场,从新疆移动到广东移动,再从广东移动又回到联通集团SOA项目管理。前面已经谈到,实际在做省移动的SOA建设项目的时候反而是对自己的SOA咨询规划,企业架构,SOA平台治理管控,SOA和云计算能力融合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落地的实践。因此这篇文章重点整理SOA规划建设方面的内容,当然同时也对个人随感类文章进行整理。
SOA咨询规划和实施
在2011年对SOA的理解,从咨询到实施基本朝着纵深方向发展,我们对SOA的最大贡献就是理论到实施,真正的SOA实施落地,10多个系统的接入,300多个服务每天上50万次以上的运行。SOA的跨系统和流程整合,端到端的业务和流程监控。SOA的价值逐渐显现,跨系统流程整合工作也逐步开始考虑。(实际从17年开始实施移动集团的SOA集成平台大项目的时候,集团+省公司的接入系统已经上千个,接入服务3000多个,高峰单日调用量3000万次,分钟级调用并发量峰值3万次)
基于SOA的需求分析
今年在这点上谈得比较多,也逐步开始落地实施,将SOA咨询和实施方法论从系统间真正的引入到系统内,将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方法和SOA思想进一步融合,从业务建模到系统用例建模,从流程分析到服务识别和分析,从业务组件化到系统模块化,这些工作都逐步开始落地实施。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进一步地体现SOA可复用组件的价值,真正的做到业务组件化和组件能力化。
基于SOA架构思想的需求分析和服务识别,实际在11年我们进行了系统化的标准规范和流程整理,并在项目中落地实践。如上图。
对于SOA服务识别,可以分为业务建模,用例建模,服务识别,服务开发等几个关键阶段,对于整个服务识别流程实际是对整个企业架构规划的思想进行了简化,重点强调了跨系统交互流程分析和数据建模中的CRUD分析。这两个分析的重点仍然是首先要识别和拆分业务组件,其次才是各个业务组件应该提供哪些API服务接口。
这里的业务组件实际和当前谈的微服务思想完全一致。实际在多年前我们做SOA规划和架构设计项目的时候已经在谈业务能力组件化,组件能力服务化的概念。比如在前面的文章里面已经提出了如下内容:
业务组件化是一个趋势,通过业务组件化我的期望是慢慢淡化业务系统的概念,将业务系统下沉到业务组件的颗粒度。业务组件本身就是可以独立运行和管理的小业务应用,小业务应用通过服务集成和应用集成,组装来形成满足业务人员使用的业务系统。业务组件之间的交互完全通过服务的方式通过soa总线进行交互。
SOA思想不仅仅应用在系统间集成,更应该应用到系统内分析和建模。
首先来看高层建模过程应该分离出来,而且高层建模过程很难将需求和架构设计两个过程分割开来,其融合性相当高。例如原来我们说的需求阶段的业务建模,其本质已经可以看做分析和设计过程了。
对于高层建模,总体思路仍然是以流程分析入手,进行流程建模和流程分解,通过流程的层层分解识别出核心的业务单元和业务活动。以数据分析入手,对流程建模中出现的业务单据,所要使用的基础数据进行数据建模,形成概念模型和逻辑模型。从流程+数据两方面入手,以业务驱动IT思路进行业务组件的识别,业务组件是流程和数据的一个综合体,提供较为独立的核心业务能力,业务组件之间必须高度内聚而松耦合,这需要从流程和数据两个维度进行类似CRUD的矩阵分析,分析识别出初步的业务组件。
业务组件=服务组件+技术组件。在业务组件识别完成后对系统内的业务组件集成关系进行分析,形成业务组件的集成视图,而集成点进行接口分析和接口设计。接口最终可以识别和封装到服务组件中,业务组件之间通过服务进行信息集成和流程集成,而这种集成是总线式的集成,类似依赖注入和控制反转模式。这样以形成高度自治,无状态的业务组件。
建模的过程很多时候是从点到面,从顶向下逐层展开的过程;而实现的过程则是从底向上,层层汇聚和整合的过程。没有清楚的建模过程,会导致实现过程本身缺失清晰的逻辑和依据,没有建模的实现类似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知道功能实现不知道功能对应的业务场景和流程,片面的关注自己做的功能模块,而不清楚功能模块构成的应用对企业总体业务和流程的支持。
架构的核心其一是分解,其二是集成。分解是拆解为积木,集成是积木再搭建出我们需要的业务系统。分解的功力必须通过最终集成的难易度来体现,而很多时候我们的架构却是只管分解不管集成。而集成的重点则是接口,接口的识别在跨组件的业务流程交互,集成的好不好直接影响到系统内业务流程的流畅性。
SOA和云计算
对于SOA和云计算的关系,今年完全做到透彻的理解,SOA是偏于集成本身并不产生能力,SOA解耦重点是业务和IT的解耦。而云计算重点则是真正的集中,既本身产生能力又向外提供能力,云计算也谈解耦,但是更多是软件层面和硬件层面的解耦,软件应用和中间件的解耦等。
SOA和云特别是在大型企业内部本身就是相互融合,包括我们说的企业内的PAAS平台,两者本身可以做到完全融合,包括SOA本身的ESB,BPEL等组件,本身就是PAAS云平台的一个部分内容。而对于企业内的PAAS平台一方面是提供中间件,数据库等弹性资源能力,一方面则是ESB,BPEL,共享数据中心本身就属于PAAS平台的内容。而真正的在线开发,在线测试,在线执行等内容并不是企业内PAAS的重点,自动部署除外,因为自动部署本身就是实现资源动态调度和IAAS层集成的关键。
对于SOA和云计算,可以看到都在谈能力,SOA注册上线的服务本身是一种能力,而云平台中的能力本身也需要服务化提供出去。能力和资产库始终是后续围绕 SOA的一个关键。对于两者比较也需要从能力方面入手,结合SOA和云计算本身的定义特点来分析。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能力如何来?能力集成还是能力产生
对于云计算则根据强调能力的集中化,特别是原有业务系统,原有终端都具备的能力要全部迁移到云端集中,然后由云平台统一来提供这种能力,调配这种能力。同一个能力不应该在各个业务系统反复的建设,而是应该集中到云端来统一建设和管理。建设完成的能力再通过服务化方式提供出去。
2.能力如何用?能力复用还是能力调度
对于SOA和IaaS层云计算都有一个共性特征,即先通过解耦方式拆分再进行合并和组合。一个通过解耦形成的是标准的可复用的服务单元,而一个通过解耦形成的是标准的计算资源或存储资源。对于SOA的解耦重点是实现了业务和技术的剥离,而对于云计算解耦重点是实现业务系统和硬件环境的剥离。
从拆分的过程来看,SOA拆分是要打破原有业务系统的紧耦合,识别出可重用的服务,形成粗粒度的业务组件或服务组件;而云计算中资源池的拆分更多是已有硬件环境通过虚拟化方式的整合,将大的计算或存储能力通过虚拟化后形成更小的可以调度的计算单元或存储单元。
从合并的过程来看,SOA重点是对服务进行重新组装和编排,以满足业务或流程的需要。而对于云计算则是对计算单元或存储单元进行调度和组合,满足不同业务系统对计算或存储能力的需要。再次服务单元可以看到复用本身不会带来太多的硬件开销,而计算单元在复用则具有独占性,不能同时供给多个消费系统使用。
3.能力如何融合?SOA能力云化还是云平台服务化
首先可以看到SOA平台提供的ESB,BPEL和BPM能力本身就可以看做企业私有云里面的PaaS平台层能力,这个能力不在业务系统内部,而是在云端。这个能力是从业务系统迁移出来的能力,具备PaaS平台特点。
SOA和云平台融合,可以考虑企业业务系统中的平台层和基础层的能力全部迁移到云端集中。平台层能力包括了数据集成平台,流程管理平台等;而基础层能力则包括了主数据管理,规则引擎,安全引擎等。硬件层比较容易说,则业务系统对应的硬件层能力全部迁移到企业私有云的IaaS平台,提供统一的虚拟化资源池和资源动态调度。在上面一步做到后,可以考虑的是企业内部业务系统的SaaS化,特别是对于大型集团型企业,这个是有必要的,SaaS化的重点不仅仅是支持内部多租户,更多的是要考虑SaaS应用构建模式变化,其构建过程会更多依赖IaaS和PaaS层能力的提供。
对于云平台在能力集中后,需要考虑的就是能力的提供,能力的提供仍然需要通过服务的方式发布出来,即我们说的能力本身要服务化。其一是云平台本身的三层之间可以通过SOA进一步集成,其二是企业多个业务能力私有云之间可以通过SOA更好的集成。
SOA和流程整合
对于已有大量遗留系统情况下基于SOA的流程整合。我们提出关键思路如下:
流程整合前期重点关注端到端流程监控,以端到端流程监控为整合的切入点,这种方式下不会影响到已经固化在业务系统内部的业务功能,而解决了原有业务系统无法提供全流程视图的问题。如项目管理,供应链,财务,物流都存在可以选择的端到端监控流程。
重新定位BPM和BPEL工具,对于BPEL仅作为服务的组装和编排,跨流程的整合启用BPM提供的功能,BPEL编排的内容作为BPM端到端流程的子流程,这样充分利用BPM的HWF人工工作流引擎,已有的界面建模和数据建模等能力。对于BPM工具本身需要支持SOA架构,支持和SOA平台的ESB和BPEL的集成。对于BPM提供的业务流程建模工具倒是次要的。
对于SOA实施来讲,真正要做到流程整合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情,但是如果有底层服务资产库的良好支持,那流程整合就会变得容易,所以底层服务资产库的形成,服务需求分析和服务的识别一定要以流程驱动进行,保证识别的服务具有很好的可重用性,识别的服务能够为流程服务。
为何要进行流程整合,因为流程之间存在断点;为何流程之间存在断点?因为业务系统只关注它自己一块具备范围的业务。为何业务系统存在这种局限性?因为业务系统往往由企业的某一个业务部门主导建设,而业务部门存在明细的业务和职权分工,业务人员在建设业务系统的时候更多的是关注业务系统能够完成本业务部分的业务支撑需要。
由于烟囱或竖井式的建设,导致端到端流程本身的割裂,原有大流程被业务系统拆分为多个独立的子流程,端到端流程整合变化为在各个业务系统中的各个子流程的融合。而流程融合的底层仍然是数据的交互和集成,通过数据的交互和集成以解决全流程的集成问题。
综合上面的分析,最核心的问题在于企业需要的是流程视图或业务视图,而现有的业务系统实现的是功能视图,业务系统现在更多的看到的是功能,而非流程;功能可以解决单个业务功能点的问题,但是无法看清楚全流程的问题。
再回来谈SOA下流程整合的难点,初步分析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基于以上难点,初步考虑如下的一些思路来推进SOA流程整合的工作
流程整合前期重点关注端到端流程监控,以端到端流程监控为整合的切入点,这种方式下不会影响到已经固化在业务系统内部的业务功能,而解决了原有业务系统无法提供全流程视图的问题。如项目管理,供应链,财务,物流都存在可以选择的端到端监控流程。
重新定位BPM和BPEL工具,对于BPEL仅作为服务的组装和编排,跨流程的整合启用BPM提供的功能,BPEL编排的内容作为BPM端到端流程的子流程,这样充分利用BPM的HWF人工工作流引擎,已有的界面建模和数据建模等能力。对于BPM工具本身需要支持SOA架构,支持和SOA平台的ESB和BPEL的集成。对于BPM提供的业务流程建模工具倒是次要的。
进一步规范和梳理企业已有的IT建设中软件基础设施,主数据的建设情况。包括统一认证,单点,权限模型,组织模型,流程模型等,IT系统软件开发基础架构等内容,这些是进行SOA流程整合的基础。流程整合中的业务跨了业务系统,而业务本身底层需要基础主数据的支撑,这也是SOA流程整合需要主数据管理系统提供能力支持的原因。
前期数据服务和业务服务的识别,一定要从高端IT架构规范和分析导入,遵循流程建模和数据建模的思路,从端到端流程的逐层分解,由上到下的分析和识别服务,充分考虑服务的粒度和可重用性,这样前期实施的服务才能够真正为后续流程编排和端到端流程整合服务。
基于SOA的能力中心
SOA不是简单的服务目录库,而是企业的IT资产库,是企业的能力提供中心,既然是能力中心自然存在能力的产生,能力的申请,能力的使用和消费,能力的监控的全流程的管理和运营。在这里我们借鉴了电信OSS域相关能力管理的思路。
将SOA提升到能力提供中心这个高度,实际是在实施广东移动SOA建设项目的时候提出,即甲方企业本身也意识到SOA不是简单地进行业务系统间的集成,更加重要的是将SOA架构思想引入到业务系统的分析和建设中,同时基于SOA思想来构建企业的服务资产库和能力提供中心,这个时候后续新应用能够基于服务和组装思路构建的基础。
能力入库
SOA本身是一个集成平台,是服务的集成和服务的重新组合和编排,SOA本身并不产生能力而是集成能力。这是SOA和云计算提供能力的一个差别。因此SOA服务目录提供的能力是需要各个能力提供商按照SOA标准规范进行开发后,将能力注册入库,形成服务目录资产库。
而对于能力提供商可以提供的能力包括了数据服务,业务服务和流程服务。也包括了技术服务和平台层服务,延伸到CT领域的话还包括了短信,彩信,语音等CT能力的提供和汇聚。这些能力的开发需要遵从SOA标准的服务识别,服务定义,服务开发和服务测试的方法,按标准来构造能力单元。最后通过服务注册入库。
能力中心
SOA是一个能力中心,SOA本身即是一个提供各种能力的能力提供者,提供能力的方式是通过SOA服务目录库,对于SOA提供的能力包括了多个方面的内容。由直接可以使用的流程服务或UI组件,也可以是数据服务或业务服务。能够最终入库的能力首先需要满足的是服务本身的粒度和可重用性。
建设SOA服务目录库,形成能力提供和发布中心是SOA建设的一个关键点,没有服务视图或快捷的能力搜索和查找机制,就很难推动消费者来查找和使用能力。那么自然就谈不上服务能够很好的复用。
能力出库
对于能力出库,则是能力的一个使用和消费阶段。各个能力使用方在有新的需求的时候,都可以首先查询SOA提供的服务目录和服务视图,查看详细的服务契约,服务接口和服务元数据定义,最终确定现有的服务能力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
当服务目录库提供的能力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的时候,则可以走服务申请流程,服务申请则是申请具体要使用的能力或服务,能力管理者对服务申请进行受理,开发能力使用和消费权限。消费方最终使用SOA能力中心的能力用于构建自身的新的业务系统。
对于已经是界面集成层的portlet等小应用,能力使用方一般可以直接使用和集成。而对于提供的数据服务或业务服务,则需要进行服务的组装或编排。这一方面是可以借助BPEL服务和流程编排的能力,也可以将这部分工作放到能力使用方各自的系统进行。
新业务系统的构建
理想的期望是对于新业务系统的构建,特别是对于基础平台层,公用数据层,跨业务系统的交互层都能够复用服务目录库已有的资产和能力。而新业务系统只需要关注实现和业务相关的业务功能即可。
人生感悟总结
2011年是极度繁忙的一年,是充满坎坷而又波澜不惊的一年,是平淡而又时刻带来惊喜的一年,是漂泊的一年,是寂寞而又淡定的一年,是纠结而又坦荡的一年,是自我考验的一年,是想放弃而又坚持下来的一年。是开始让我重新感悟人生的一年,是学习的一年,是成长的一年,是慎独的一年。
一个人只有内心强大才可能是真正强大而荣辱不惊,而内心的强大又不得不经历各种磨练,只有心智的成熟才是真正的成熟。诸漏皆苦,那就必须要正视各种苦和了解苦的本质,因果轮回,世界唯有变化而非真正的永恒,缘起缘灭,没有真正的果而只有前续种下的因。
永远都要正视问题,而不要选择去逃避,逃避的本质还是没有放下,只有坦然面对才可能真正的去了解和感悟,事物都存在多面性往往并不是你想的那样,任何的偏激和固执都容易让我们钻入另外一条死胡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自我的强大才能够让你产生足够的影响力,影响力不是任何毫无意义地说教,而是自我的身体力行。不要太在意别人的感受,又不要完全陷入到自我的陶醉,内观也是你,外观也是你,唯有平常才是真谛。
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足够的清醒而不要迷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没有比较更没有炫耀,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人生之意义在意修炼灵魂,万山孤寂的时候你还可以和自己对话,纷繁嘈杂中还有一颗安静的心。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每天你都在寻梦的路上,而真正回想起来最美的往往是寻梦的过程。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但是很多人是经历了太多的风雨也无法见彩虹。因为你太关注彩虹本身,而导致诸多事物约束了你的手脚。付出一定有回 ,质变一定带来量变,但是一定不是守株待兔式的等待,熬,不是时间的流逝,而是自我实践历练。
内在和外在
我有外在的身体,也有内在的灵魂。周国平老师在谈人文精神的时候谈到三个关键词,即生命,头脑和灵魂;尊重生命是人道主义精神,尊重头脑是科学主义精神,尊重灵魂则是一种宗教精神。所以一个真正的专业主义者不仅仅是体现在其专业技能,而更重要的一定是完整的心智和职业道德。人最重要的是把自己身上宝贵的东西实现出来,拥有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自由的头脑;丰富,高贵的灵魂,这就是最基本的人文精神。
平凡和平庸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但是没有真正的功利过和烦躁过,没有真正的后悔过或低落过,又怎么能真正的理解学会淡定这个词;没有真正的受过挫折和打击,又怎么能真正的反映自己的坚强和包容。平凡可以铸就伟大,但是很多时候没有经过风雨洗礼的平凡往往更多的则是一种平庸,因为他们没有经过考验而陷入一种自我满足。
放下和背着
放下不是放纵,背着也不该是一种负担。随缘,随意,随心,随境和随性。工作应该有严格的工作纪律和规范,而生活则应该尽量随意和随性点,尽量的放松,既不放弃目标也不要刻意地去强求自己,在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内尽量的放下和平静。
那我们平时就是背着什么呢?背着自己的远大目标,背着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背着别人对你的看法,背着你对别人的羡慕嫉妒和恨,而所有的背着总结成一个词都是欲望。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只有自己知道,需要自己去体会而不是别人对你的看法。我问佛:我该怎么办?佛说:千灯万盏,不如心灯一盏。我接着又问佛:心灯是什么?佛说:心灯在你心中。
物质和意识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所以老子教给抱朴守拙,少私寡欲。自我的欲望减少后,自然会减少对物质的需求,由于对物质需求的减少,可以有更多时间关注精神需求和道德观培养。通过修心,惜福积德,谦让为善,而进入一种真正的良性循环,形成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种平衡。
不同的物质生活层级都应该有相应的精神生活,物质和精神本身就是匹配和相辅相成的,而不是等物质生活丰富和腐败后再来考虑精神生活,我们修炼心性并不是一种阿Q式的自慰,而是让我们对物质有一个更加客观的态度,让我们能够以更加平和的心态来面对生活。
节约和奢华
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所有的奢华,铺张浪费都是自我私欲膨胀的表现,所以节俭往往并不是体现在行为上,而更多的是修心和持戒。
不管我们说的推迟满足感还是降低欲望,只要你对物质的欲望小于你实际的财富的时候你是最容易平和和淡定的时候,当你对职业或事业的欲望大于你对财富的欲望的时候,你可能越容易取得成绩。当和前两点相反的时候往往就容易患得患失,影响到个人的正确决定。老子讲的少私寡欲,庄子讲的外重者内拙,都是一个道理,过于执着太想得到反而最后是一场空,大智若愚和关注当下反而得到的是最后的成功。
出家如初和成佛有余
渐修和顿悟,现在感觉是渐修更加重要,即出家如初,能够长久地保持一种心态,清净而无烦恼,放下而非执着,自然生起慈悲心和菩提性,观照自性,无住而生心,那自然是慈悲心和菩提心,那对成佛来说是绰绰有余的。而如果顿悟之了解义理,无法亲身实践无证悟,再多的道理也是徒劳。
人生若只如初见,如果每一天都能保持这种人生的态度,那即远离颠倒梦想,终究涅磐。
平常心和平常事
平常心和平常事,一个讲内,一个讲外。首先是对内心不起妄念,对外不执着于事情和境界本身,当你有了平常心你看所有的事情都会是平常事。佛说,日行六度,佛法不过穿衣吃饭而已,如果一味地去追求什么佛法或佛相,反而是离佛越来越远了。既然一切皆由心作,那么首先就要降服其心,并给心一个安住的地方。要心安则首先要无念,要懂得所有情绪和烦恼产生的源头,所以要善护念而不起妄念,也不要执着于外界的境地。
有了平常心,你做的一切则都是平常事,无念自然无相,境由心生,一念不生则万念俱灭。不执着于心自然不会执着于事。外重者内拙,而内静者外安。执着和放下,本身不二无差别,否则越是执着于放下越是执着,执着于空也无法真正解脱。
佛陀当头棒喝,让我放下,我说我没什么可放下的。佛说,那就先放下你说的我。
一蹴而就和厚积薄发
实践是一个过程,而过程本身就是时间的积累和消耗。在不同的时间段我们有不同的实践机会,即使同样的工作我们也会在不同的场景遇到不同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积累相应的经验。如果工作中很少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不是说我们技能达不到,而只能说我们太浮躁的跨界和流动而忽视了知识深度的积累。我们对程序化的工作有了认知,但是很难说对工作有独立的思考和见解。
一个长时间段的工作经验能够带给我们真正实践经验的积累,我们随着公司在发展,随着项目在流动,新知识不断出现,让我们有机会实践和锻炼。知识经验本身是一个有延续性的传递过程,前面的工作积累和学习实践都将为后续新的实践奠定基础。很多事情你会了其实仅仅是你见得多了,独立总结和思考了。
实践是一个过程,需要的是时间,但是时间往往又不一定能够真正将你的实践转化为经验。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我们需要的不是一蹴而就,唯有厚积薄发。
仰望星空
倘若所有的星星消失或者消亡,我应该学会仰望空荡的天空,同时感受天空一片漆黑的崇高。人必须有敬畏之心,只有敬畏之心才能真正懂得包容和相互尊重,才能发起内心的真善。
每个人都只是在路上,要么好好地活着,要么等死。我们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必须源自内心,只有内心的宁静和博大的胸怀才能激发我们持久的激情。我们一直在路上,别人为我指路和带路,但是还得自己一步步的走,愤青不能改变世界,麻木也不能独善其身,唯有一步步的使自我变得强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仰望星空,感受天空一片漆黑的崇高。一潭污水再多再大的外力也无法让它快速地变清凉,唯有自我不断净化。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浑浊的东西只有给予足够的时间安静和沉淀,才可能变得澄清,而浮躁的心也必须足够的时间沉淀才能安静下来,安静下来才能洞悉自我清净本性。静是动的基础,静才能够更好地内观和外观,而动本身又是缓缓而徐生,厚积而薄发。
诸漏皆苦,但是无法洞悉苦的根源才是真正的苦。苦不是真正的痛苦,而是洞悉无常和无我,明心见性。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个人的价值一定是体现在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上面,而这两方面都受到思维方式的影响,思维方式决定了态度,思维方式决定了个人自我技能成长的快慢。思维从宏观上面需要的是一种全局系统思维,一种利他思维;从微观需要的是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非宁静无以致远,而真正的静首先就是要去我,做到少私寡欲和抱朴守拙,心只有宁静了才可能更好的开放和包容的接受外在,才懂得换位思考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事物。我们很多时候看到的无序和混乱往往只是表象,其实里面的每个个体往往是有序的,只有从表象找到真正的原因,才可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每一天都是崭新的,积极主动思考和行动是改变之始。
工作十年,写博五年
在2011年是我工作满10年,博客写作满5年的一个时点,当时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记录。
最近工作事情繁多,经常出现思维和注意力无法常时间集中的情况,如果按五年一个周期来计算,那到今年已经走完两个周期,又是需要好好进行思考和总结的时候。很多时候确实很忙,但是很忙的时候最怕的又恰恰是忙得来思考的时间都没有,或者是念头一闪而过又无法深入进行思考。
工作了这么多年,我常常在考虑一个问题,工作除了物质财富的积累外,一个更加重要的就是个人自我技能和经验的积累,那么又用什么来衡量个人能力和经验?工作时间长短可以作为一个衡量因素,但是确实很多时候很片面,因为工作后期往往不断地做重复性的事务工作而无法深入,这确实是一种常见情况。
对于IT行业,能力和经验的衡量一个重要方面还是解决已有知识领域新产生问题的能力,利用已有知识积累进入新技术领域的能力,知识和资源的整合能力,各种软技能能力。在这里我不是特别强调记忆力和快速反应力,而是更加强调学习和思维能力,系统思考的能力,你会发现很多知识接触多了会自然而然地形成潜移默化的记忆,是基于自我实践进行理解和吸收后的记忆,即我们说的经验,实践后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所有的理论公式,框架模板都不是重点。正如我们所说的,给你再漂亮的PPT模板你也做不出一个完美的PPT。
所有工作前期广度知识的积累都将为后续工作提供潜移默化的支持,所以在工作前期尽可能多地接触到新知识,新技术,新的业务领域都是好事情。先广度,后深度;先固化,后灵活;这是比较好的一个思路,底层的基础确实在很多时候决定你后面能走多远,基础的积累不管是在哪个方面,到了最好你都会发现相互之间完全是互通的。道法自然而殊途同归,相互参考,相互印证而最后融会贯通。
回想下我之间的工作经历,基本上是IT人员职业发展常见的一个发展路线,从软件开发到做需求,从项目管理到产品管理,从需求到IT咨询和规划,我比较喜欢用的是技术管理这个词,特别是IT行业基本是不存在单纯的管理,技术型管理是IT行业朝管理线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喜欢做技术的可以朝专门的技术总监发展,喜欢做管理的可以发展为技术管理型,但是一定不要脱离技术。而对于IT咨询来讲,要求又更加高,既要熟悉技术,又是熟悉业务,同时还要有很好的关于沟通,演讲,写作,项目管理的复合软技能。不管是做技术还是管理,IT人员都必须时刻考虑通过各种可能的机会加强自我软技能锻炼,现在做成一件事情更多的是要靠一个团队,而一个团队自然涉及到软技能能力。
工作十年,又到一个瓶颈期,知识积累的速度明显是在减慢,个人认为这也是正常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该休息的时候还是要休息。从05年开始写博客,到今年感觉写博客的速度明显下降了,这确实也明显反映了自我主动思考和反省的时间在减少,具体原因我想除了工作本身忙外,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还是受外界干扰太多,工作被打断多,关注东西多而精力无法集中。再次感觉到修身养性,加强自我内在修炼的重要性,只有诚心节欲,专一不杂,才能真正地更进一步。(注:我在前面谈到过,大项目实践往往才是真正提升个人能力的关键,当时在11年我谈到进入一个瓶颈期,但是在12年就开始担任联通集团UCloud私有云PaaS平台大项目经理,在14到16年又到一个瓶颈期,但是在17年又开始担任移动集团SOA集成平台建设大项目经理,一线项目实践才是真正锻炼提升能力的关键)
写博五年,可以说是个人很重要的一个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因为写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思考的过程,技能朝经验和方法论转化的一个过程。可以讲原来博客中曾经写过的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和CMMI,产品管理,企业信息化,很多知识在现在工作中都在持续地发挥作用。个人在这方面也一直认为博客的作用远远大于微博,博客重点在于深度,而微博偏碎片化知识重点在广度,如果广度不朝深度转化,那么广度是没有真正意义的。(注:在11年的时候是无法想到10年后,自己的博客仍然在持续写作和输出,同时在2017年2月开始了自己的博客日更)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