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底向上&自顶向下-《工业软件简史》读后感

  在工业革命前,作为农耕文明,中国是相当发达的。如果也按GDP衡量,可以说稳居全球第一。但这种生产方式并不能持续下去,随着人口的增长,很快就会落入所谓的“马尔萨斯陷阱”。

工业化才是真正的出路。中日两国在面对来自西方的工业化,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中国是“中学为本,西学为用”。而日本自明治维新起,干脆“脱亚入欧”,彻底西化。差距立刻被拉开,日本一跃成为了发达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前三十年跟随苏联老大哥搞起了计划经济。工业上与战后的日本比,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拉大了。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均GDP达到了均线,GDP总量终于超过了日本,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

  在各类卡脖子项目中,工业软件占比就非常大。比如与半导体产业有关的EDA软件,与航空发动机等高端制造有关的CAD、CAE、CAM、CAPP等。CAX的“CA”就是“计算机辅助”的意思,比如:CAD就是计算机辅助设计。

我退休前最后一份工作就与这些工业软件有关,它的前身就是ANSYS(中国)。计算机辅助有两类,一类是“各种物理场”的直接仿真。涉及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热力学、电磁学…等等。

  数字风洞就是一个例子,飞机那么巨大的铁疙瘩能浮在空气中,升力、升阻比等就需要从飞机的气动外形上获得。美国波音公司自787开始就采用了数字风洞,也就是通过计算机的流体仿真来获悉设计需要的数据。图中是物理风洞,而数字风洞是纯软件,可以跑在任何一台个人电脑上。

除了物理场仿真,还有就是更广义的仿真,都是用数字模型代替实物,求解各类数学方程。EDA就是这类仿真,它对半导体工业也非常关键。

  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光大类,上图就列出了许多。而我们大部分的关键工业软件都来自美国或西方国家。

比特正在全面入侵原子的领地,而国家在软件方面的投入少得可怜。越是“高端”就越“软”,这类认知从未得到认可。软件盗版无处不在,因而发展软件的商业生态就不够健硕。那么,还有没有更底层的原因呢?一定有!

  我们是不是经常听到,什么什么技术西方用了多少年,而我们弯道超车,用了三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的时间就达成了。我都不好意思指出其中的无知,倒是有一本书指出了“从零到一和从一到N的区别。”

我们的“举国体制”其实也是“双刃剑”。一方面蕴藏着另世界惊叹的“中国效率”,它的自顶向下对从一到N(模仿、追赶)常常很厉害。

但科技进步的火车头是创新,是从零到一。放眼世界,自然界没有什么是“设计”出来的。包括这么智慧的人类自己,自底向上的“演化”是发展的主旋律。

  “弯道超车”往往比较“功利”,“拿来主义”常常是以“黑箱方式”完成目标,优点是“多、快、好、省”。缺点是有可能缺失“试错、探索、抽象思维”之类的核心竞争力。

背负着政绩压力的决策者,要的是结果。而基础是哪来的不重要,外来的更好,还多了出国考察的机会。就说工业PLC(可编程控制器),你看到国产的了吗?工业控制到处都用,不是日本的,就是德法或美国的。工业领域,有软件的地方往往都是我们的软肋。

  自底向上需要扎扎实实,特别是成为引领者之后,没有“弯道超车”。前方都是未开垦的荒地,试错和探索需要真正的智慧。

我们变老了以后特别有体会。看看比我们更老的父辈,他们会用智能手机吗?不多吧?年轻人对新事物的敏感,正是一种自底向上的演进。现在还出钱学森、杨振宁、陈省身那样的大师吗?自顶向下(自带压制力)在创新(自带反叛力)方面怕是没有任何优势。

  在规划有效的领域,自顶向下的举国体制有相当的优势。可也有不少领域,这中间就包括创新,自底向上的演化发展才是正路。否则就应了那句名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科技分工越来越细,通识,特别是与科学素养有关的通识,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贫乏肤浅的人,在嘈杂的 络上看到了更多的同类,因而得到了一种自我认同。只有读书,安安静静地读些好书,才不会被 络催眠(或毒害)。

避免膨胀,扎扎实实打好工业的底子恐怕需要从对科学的热爱开始。希望零零后是热爱科学的一代。

我是在读过《工业软件简史》后写的这篇文章,但更多的是来自我最后十年的工作阅历。这方面我们与西方的差距相当大,而大众对此了解也非常有限。 上的鸡血常常会阻塞人们正常的脑回路,希望能够重归理性。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3月18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18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