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化名)开不了小区的单元门了。门上挂着一个“刷脸”设备,他拒绝录入自己的人脸信息。
他是北京南湖中园二区的一名业主,从去年5月开始,小区部分单元门启用人脸识别门禁系统,业主必须采集人脸照片,并提供房产证、身份证、手机 等个人信息——这是业主们打开单元门的唯一方式。
“人脸信息与身份证、住址相关联,系统就会对你进行全面监控,万一出现泄露,或者被人倒卖,后果很严重。”李京担忧。
不仅是李京所在的 区,全国已有多地 区因强制安装人脸识别门禁系统,一再引发业主们的争议——支持者称,“刷脸”门禁更方便,不用担心忘带门禁卡,还改善了小区的治安现状;反对者则认为人脸识别并无充分必要性,随意采集个人信息程序违法,更加担心数据信息泄露造成不良后果。
近年来,作为智慧 区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脸识别门禁系统正在广泛进入城市 区,但在推行过程中也向人们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如何在提供便捷性的同时守住个人隐私安全?技术与伦理的边界在哪?
“默认同意”
没有人告诉李京,他所在的小区单元门门禁带有人脸识别功能,至少在安装之前。
2020年5月的一天,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上门通知,“你们单元要安门禁了,同意就在表格上签个字。”此前,李京曾向居委会咨询过,得到的答复是,安装门禁要获得全部业主的通过,有一户不同意都装不成。李京和很多业主都签了字。
门禁安装完成后,物业开始发出通知,要求业主和租户在指定时间到物业采集人脸照片,并提供房产证(或租房合同)、身份证、手机 等信息。李京觉得不对劲,“我们虽然同意安装门禁,但并不是同意把这么多信息都给出去,况且也没有人告诉我们安装的门禁采用人脸识别系统。”
事实上,不仅是南湖中园二区,其他一些装人脸识别的 区也有居民对人脸识别门禁表示不满。据媒体 道,2020年7月,北京房山区一居民曾拨打市民热线,反对物业强制推行人脸识别门禁系统,认为生物信息的搜集要征得业主同意,并尊重业主选择——至少应提供“刷门禁卡”与“人脸识别”两个选项。
在一些没有强力反对者的小区,人脸识别的推行和使用是默认所有人都同意的,没有决策过程,直接单方面通知业主录入人脸信息的时间和方式。如果不录入,意味着要么无法进入小区,要么跟在其他居民后面溜进去。
被低估的隐私泄露风险
南湖中园二区位于朝阳区望京街道,建成于20世纪90年代,过去采用的是“按钮式”门禁,但因年久失修,许多门禁出现故障,理论上,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进出。
李京是个“少数派”。他认为,人脸识别门禁没有必要与房产证、身份证、手机 等隐私信息挂钩。李京的理由是,如果信息出现泄露,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或者流向数据贩卖黑市,“即使门禁公司在主观上没有恶意泄露信息的行为,但其是否有能力保证自己的系统不会被黑客攻击?”
在苹果APP store,针对“睿视”APP的安全问题,许多用户提出质疑:“一个私人公司有什么权利收集人脸信息、房产信息、家庭信息,有公安备案吗?出了问题谁负责?”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东燕也有类似的担忧。去年3月,在小区改装门禁系统、要求业主扫码上传人脸等信息时,她提出过反对意见,在和街道、居委会、物业、业委会等人员“谈判”时,她询问“人脸信息保存在哪儿”,对方告诉她可以放在物业的局域 ,或者和有关部门的系统联 。这种模棱两可的回复让劳东燕很警觉,“人脸识别技术本身就存在不稳定性,数据保护需要不断地升级、更新,小区物业有这个动力和成本去做吗?”
人脸识别进 区“遍地开花”
2020年以来,西城、东城、朝阳、海淀、昌平、丰台、房山等区,众多 区在推动人脸识别系统的落地。据北京市西城区融媒体中心2020年7月4日消息,西城区在15个街道、124个 区、316个小区、388个防控卡口安装了小区卡口智慧门禁系统。
实际上,北京市的智慧 区建设起步于2017年,昌平区顶秀青溪家园、朝阳区康宏瑞普小区和顺义区石园北区小区成为3个试点样板工程。随后几年间,“智慧平安 区”“旧改”等也在紧锣密鼓地铺开,市场上各类机构纷纷在这个领域挖掘商机。
过去几年间,林科和他的团队给北京的某村装了一套智能安防系统,该 区流动人口数量庞大,人员结构复杂,偷盗、火灾事故时有发生。这个项目包括烟感 警器、上百个AI人脸(车辆)识别摄像头和双光温测智能门禁系统。
林科介绍,该村附近曾发生过一起治安事件,村里的AI摄像头抓拍下了犯罪嫌疑人,为警方破案提供了重要线索。系统启用后,不少居民向林科团队反馈,称赞人脸识别很方便,能帮他们迅速找到丢失的东西。这个村子的安防改造工程被所在街乡视为智慧 区治理的样本。
据了解,这套应用目前没有和公安系统联 ,采集的数据直接保存在本地系统里。林科称,为了防止数据泄露,公司会对采集的数据采取脱敏处理,上传云盘后进行层层加密。对于流动人员的人脸信息,在接到对方搬家消息后第一时间删除。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认为,采集的数据并不是放在政府部门那里就可以高枕无忧,也不是放到企业自己手上就是有问题,关键是要考虑到数据存储有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数据存储带来的风险谁来承担,要用一套规则去进行认证、检测和评估。
解困智慧 区治理
面对人脸识别技术对个人隐私和安全的威胁,如何加以规制值得深入研究。
“事实上,并不是使用了新技术就叫智慧 区,手段上的创新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达到居民们满意的效果,如果通过门卫查岗、密码锁等方式也能达到这个效果,那么人脸识别门禁就没有十足的必要。”
在汹涌的民意下,法律法规正在完善当中。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的《民法典》明确了公民个人信息处理原则和条件:处理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并征得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的同意。
已提请审议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再次明确了“告知―同意”为核心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将个人生物特征信息归为敏感个人信息,并规定了比普通的个人信息更为严格的处理规则。若能通过审议,这将是我国首部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立法。
作为法学教授,劳东燕长期关注立法的动态,她觉得,上述草案在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说明围绕人脸识别的隐私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但该草案还有可完善的空间。
针对上述规定,劳东燕建议,只要有证据表明个人信息处理活动存在侵害个人信息权益的事实,信息处理者就应当承担包括赔偿在内的法律责任;同时,她建议法律界有必要做专门的调研,尝试探寻有效而合理的规制路径与保护措施。
出于对公共安全的关心,劳东燕给所在小区的物业、居委会寄了封意见书,提醒其不经同意收集人脸信息的法律风险。最终,小区尊重了民意,除“刷脸”外,业主们还可以用门禁卡、手机等方式进入小区单元门。
而李京,经过一段时间的僵持后,物业终于答应给他在“睿视”APP上开通使用权限了。现在,他输入手机 就能解锁单元门。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