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偷蛇人斗、与捕鸟人斗 蛇岛“守蛇人”与蛇共舞40年

渤海,辽东湾,一座小岛被孤立于大陆之外。由于岛上栖息着近两万条剧毒的蝮蛇,便被称为蛇岛

在蛇岛老铁山这片区域,几十年来一直上演着人与蛇鸟争天地的悲剧

蛇岛“守蛇人”,与蛇共舞40年

渤海,辽东湾,碧水蓝天下船只络绎不绝。谁曾可想,这片万里波涛过去是郁郁葱葱的平原大陆。千万年来,潮起潮落间,一座小岛被孤立于大陆之外。由于岛上栖息着近两万条剧毒的蝮蛇,便被称为蛇岛。

在这座遗世独立的小岛上,存在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蛇类品种——蛇岛蝮蛇。几万年来,在这座小岛上蛇鸟之间的斗争从未停歇,直至人类文明涉足蛇岛之前,岛上一直维持着微妙的生态平衡。尤其是1931年日本军队登上蛇岛后,人类开始对蛇岛上的生态造成破坏,杀蛇、捕蛇、火灾……各种各样的人祸加天灾使蛇岛上蝮蛇的数量由几万条下降到不足一万。

人与蛇鸟争天地

千万年前,蛇岛不是岛,岛上也不只有蛇。那时,渤海与黄海还是平原,山东与辽宁也不隔海相望,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改变了这一切。

如今在蛇岛的周围还能看到板块断裂的痕迹。天塌地陷,海水涌入渤海地区,分割了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的同时,也将渤海平原上一座小山峰变成了如今的蛇岛。

那场地震几乎让岛上所有的动物灭绝,慢慢地,岛上能看到的飞禽走兽就只有善于忍饥挨饿的蝮蛇和会飞的候鸟了。

而人类文明对蛇岛的影响,可追溯到清朝。

打鸟、吃鸟、斗鸟是老铁山地区百姓们世代相传的习俗。清代地方官府也曾在老铁山地区招募专门打鸟的猎户。清人杨同桂所著《沈故》中,记载着“金州厅旅顺口一带有雕厂数十座,取供京师以备羽扇箭翎之用”。

蛇岛蝮蛇毒性强,当它捕食鸟类时,将蛇毒注入其体内,5分钟左右便可将猎物杀死。辽宁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科长王小平说:“蛇岛蝮蛇在毒性大的同时,也被认为具备药用价值。”王小平道出了蛇岛蝮蛇近百年来屡遭人祸的原因。

“人们喜欢用蛇来泡酒、治病。加上保护区成立之前管理不规范,发生火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蝮蛇的种群数量也会遭到破坏。”王小平说。

在蛇岛老铁山这片区域,几十年来一直上演着人与蛇鸟争天地的悲剧。

据记载,1937年,日本人捕蛇7000余条运往中国台湾,将其制成蛇酒出售。

1946年,苏联军队为修建靶场,派遣部队登岛除蛇,杀死蝮蛇若干。

1958年6月,蛇岛发生火灾,火势延续了7天才被全部扑灭。事后旅大市麻风病防治所发现死伤蝮蛇2000余条。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蛇岛因无人管理,滥捕滥猎、经营蛇酒生意的现象十分严重。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对蛇岛蝮蛇种群数量的历次考察结果都在1-5万条范围内。在经历了数次破坏后,1982年,辽宁省环保局组织了20人的蛇岛考察队,采用标志重捕法在春、秋两季对蛇岛进行调查。估算出蛇岛蝮蛇种群数量在9000条左右,降到有历史记录以来最低。保护蛇岛蝮蛇,迫在眉睫。

接下来,便有了“守蛇人”们与蛇共舞40年的故事。

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科长王小平介绍蝮蛇。

与蛇共舞的“守蛇人”

“你怕不怕?”这是蛇岛上的“守蛇人”们被问过最多的一句话。

“我还记得孙哥第一次带我上岛,看到草丛里密密麻麻的蛇在蠕动,头皮都发麻。”王小平表示几乎每一位登岛的人都有这样难忘的“第一次”。

“你是自己吓自己呢!”同行人员都笑了起来,“你后边除了树枝就是树叶。”

王小平说很少有人天生不怕蛇,“但蛇岛蝮蛇的性子其实挺温顺的,因为它在这里少有来自天敌的威胁。你不惹它,它是不会主动咬你的。”说着王小平便用捕蛇钳从一根树枝上抓到了一条蛇。他用大拇指与食指将蛇嘴轻轻夹住,做起了科普。

“你看蛇的头上有两个颊窝,它就像我们发明的热成像仪,能够在十分之一秒内分辨出千分之一摄氏度的变化,还能确认放热物体的远近和大小。蛇的视力听力都不好,它是靠这个来捕食的。”王小平说。

每年只有夏秋两季候鸟迁徙路过蛇岛时,蝮蛇们才能“开饭”,所以蛇岛蝮蛇比大多数蛇都要“懒”。不仅要冬眠,也要夏眠。为的是节省体力,让自己能活到下一次候鸟迁徙季。

由于蛇岛蝮蛇以吃鸟为生,进食时尖锐的鸟喙经常会划伤蛇嘴,因此蛇岛蝮蛇最常得的病是口腔炎。口腔发炎的蛇张不开嘴,就只能等死。“守蛇人”们这时会掰开蛇嘴,涂上紫药水为它们治疗。

“干这种活戴手套还不方便,蛇嘴太小了,隔着一层手套根本没法操作。”孙立新前前后后被咬了十多次,现在已经产生了抗体,“后来再咬我都没事了,我现在敢光着脚穿拖鞋上岛。”

“刚开始像针扎一样,没太大感觉。两个小时后到医院时,胳膊像充气一样渐渐肿起来,最终到了腰部。”王小平说,“从来没有比这更疼的疼,是想将胳膊砍掉的疼。蛇毒作用于血液循环系统,毛细血管破裂,体液逐渐流出,聚集在皮下,像要将皮撑破一样。是一种肿、胀、憋的疼。”

医生用针头在王小平的手指缝中扎下去,做穿刺放血减压。扎下去的瞬间,血水喷出半米远,“那一瞬间我感觉特别舒服”。在医院待了17天,王小平出院了,手上蜕皮好几次。由于当时血泡阻塞了指尖神经,没有及时疏通,现在王小平那根被咬的手指还是麻木的。

在被咬后的第十年,王小平包了饺子,庆祝这十年间没再被咬过。

“在岛上其实没人逼你干活”

从怕蛇到爱蛇,守蛇人们这40年来的辛苦,一言难尽。去年退休的孙立新,其个人 交媒体账 上的签名写着“我爱蛇岛 从未离开”。这句宣言的背后,藏着太多的故事。

1982年蛇岛蝮蛇数量降到历史新低,保护区对蛇岛及其附近海域实施封闭式管理。为了防止偷猎,便于观察研究蝮蛇习性,保护蛇岛生态环境,守蛇人们常年住在岛上。“有一年我在岛上一共待了240多天。”那一年三分之二的时间孙立新都在岛上度过。

蛇岛蝮蛇耐饥不耐渴,它们可以长期不吃饭,但不喝水就很容易死亡。岛上没有淡水,蝮蛇靠喝雨水或露水为生。1989年的蛇岛曾经三个月滴水未降,一万多条蝮蛇生命垂危。守蛇人们买来800多个水盆,用巡逻船一趟又一趟地往返于蛇岛与大陆之间。当水盆运送到位,几乎全岛的蛇都出洞喝水,场面之壮观令孙立新难以忘怀。

“不光蛇喝不上水,有时我们也喝不上水。”当海上风浪太强补给运输不上来的时候,守蛇人们没有淡水喝就只能忍着,“有一次实在受不了了用海水煮饭,又咸又涩,难吃死了。”

经历了800盆水的事件,保护区在岛上挖了一口井,修了好几个蓄水池。从此吃水便不再是问题。

从小舢板到现在几百马力的监察船,从晚上睡觉都能看到蛇闯进来的漏风铁皮房到如今的三层独栋小楼。40年过去,守蛇人们经历了五代船、五代房,工作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条件比以前强多了,上世纪80年代的守岛生活太寂寞。”孙立新说晚上广播电台播放的文艺节目是他们当时唯一的娱乐。

“在岛上其实没人逼你干活,你想搞研究或者混日子都可以,但孙哥给我们立了个好榜样。”王小平说,每个人来这里都被孙立新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折服,爱上了这行也就爱上了蛇岛,爱上了蛇。在蛇岛科研人员共同努力下,40年来保护区主持参与了相关课题研究22件,发布中英文论文近百篇,蛇岛蝮蛇的种群数量近十年来也一直稳定在两万条左右。

“今年保护区还要做一次数量调查,预计秋季会完成全部工作。”虽然已经退休,孙立新还是参加了今年5月开始的调查工作。这名“老兵”在目前的调查工作中标记了两百多条蛇,这个成绩在全保护区内排名第一。

在退休时的离别感言里,孙立新这样写道:“38年,见证并亲历了我国自然保护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以毕生之所学所长、毕生之心血情感,都投入、都奉献给了自己深爱的国家,深爱的生态文明事业,深感欣慰……”守蛇人爱得深沉,一字一句,力透纸背。

蛇岛,何去何从?

蛇岛老铁山这片保护区,核心区面积有3565公顷。而如今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职的员工仅26人。这么一大片区域,这么点人,怎么管?

为了保障蛇和候鸟不被捕杀,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严禁外人进入,由于保护区面积太大,工作人员们一人身兼数职都不够用,所有人都是既护蛇又护鸟。“我们也在发愁,人手实在是不够,有时不得不借助志愿者们的力量。”辽宁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林希震说。

借人终归不是长久之计,为解决此困境,守蛇人们对蛇岛老铁山保护区的未来做出了一些畅想——建立数字化自然保护区。

“在管理、科研、宣教这三方面我们提出了将保护区数字化的设想。”林希震说,打算构建数字化监控管理系统,通过在路口设置无人管理哨卡,对外来想进入保护区的外来人员进行管控。如果设置有人哨卡,派两位工作人员在那驻扎的同时还要盖房子,更费人力财力。

“同时我们也研究了数字化科研系统。通过红外线摄像头来对蛇岛蝮蛇的生活习性进行观测研究。目前系统的软件正在研发,预计明年可以完成。”林希震说。

“还有一方面是数字化宣教。我们保护区有一座蛇岛博物馆,但因为建得比较早所以馆内设施都很陈旧了,不利于吸引年轻人来观赏。通过翻新博物馆,利用更先进的3D影像、声光电多媒体等技术,让游客有更好的观赏体验,从而扩大蛇岛老铁山保护区影响力,让护鸟护蛇的观念更深入人心。”林希震表示博物馆只是数字化宣教的一方面,在有捕鸟传统的几个村设置LED屏幕,播放爱鸟护鸟的宣传片,也是数字化宣教的内容之一。

林希震说:“不能小看宣传教育的作用,老铁山地区有捕鸟吃鸟的习俗,将人们的观念扭转过来,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保护区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

与偷蛇人斗、与捕鸟人斗,更要与滥捕滥杀、破坏生态环境的思想观念斗。这场人、蛇、鸟之间的大戏,仍未落下帷幕。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6月27日
下一篇 2020年6月2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