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鸿蒙,对,你没有看错,就是你熟悉的那两个字。
不过别意外,不是“15后”的鸿蒙系统会开口说话了,而是缘分在冥冥之中自有安排,让我这个“90后”的松鸿蒙一毕业就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松山湖的华为大家庭,在这里开启了成长之旅。
与其耗着等活干,不如主动扛起重任
刚入职场的我们是什么模样呢?应该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吧,热血青年,激情满满,走路带风,期望有一天这个倔强小人儿的存在可以对这个偌大的世界产生不一样的影响。
正式与华为相见,是一个骄阳似火的日子。我走向掩于林后的静谧大楼,一进门就感受到了办公室的热火朝天。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一阵阵有节奏的键盘敲击声,仿佛每一项工作都游刃有余。望着这一切,我满是新奇和憧憬,心跳得奇快,开始站在原地想象:我如何将所学的AI专业完美地应用到项目,并在这个快速崛起的热门领域闯出一片天。
与此同时,压力也扑面而来——我该如何快速融入团队参与到项目?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我开始观察和请教团队里的同事,一方面了解华为的做事方式和习惯,另一方面也寻找着项目里可以最快切入的内容。
但正当我信心满满地迈入新世界的大门时,就遇到了一件让人十分挫败的事情。我所在的团队是部门里唯一做智能运维的,但现阶段暂时没有跟AI算法研究相关的具体任务,只有前台开发的相关工作,以我擅长的AI专业里,我似乎做不了什么。
“有人可以来做前端开发吗?”PL问。因为团队大多数人都是算法或后台开发出身,完全没有做前端开发的基础,无法满足用户快速开发智能应用的诉求,项目进度受到了不小的影响。PL扫了一圈,眼里充满期待,我迎着他的目光下意识地想,这不就是我快速融入团队的契机吗?但问题随之而至:我没有太多前端开发的基础和经验,这也不是我的兴趣,我要做吗?我能做好吗?无数个疑问在我脑中回响。“ 耗着等活干可不是我的风格,不能等,我得快速成长,做起来!”想定后我立刻举手,决定扛起前端开发的重任。
就像幼儿时期学走路一样,我得从零开始,在不断跌倒中一点点学习与摸索。那段时间我经常从电脑前抬起头就发现到了晚上,但即使一直在努力,心中却始终惶惶不安。因为没有相关知识储备,学的很多知识只能换来两行代码,常常折腾一天才定位和解决一个很简单的bug。挫败感密布心头,说出去的话怎么就做不到呢?
要认输吗?不,要做就做到最好!
我开始调整状态,仔细探究每一个bug背后的原因,主动找前端专家请教学习,坚持凡事多问多学一步,把每一个问题都认真记录下来,哪怕是一个简单的单词拼写错误。问题来龙去脉搞清楚了,技能也就提升了,两个月下来,我填补了前端工程师的空缺,如期完成了前端开发任务,推动项目顺利进行。
这段不一样的经历,帮助我度过了入职初期的迷茫,也赢得了同事们的认可。当我现在回望,会发现身边有很多优秀的同事都在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对待工作要不挑活,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冲上去,拼一把,风雨过后,终将迎来更好的自己。
“小荷”露出尖尖角
廊坊数据中心
前方没有路,就走出一条来!
2018年的春天,公司要构建统一的AI平台,支撑电信领域业务的智能化变革。巧合的是,我们团队原先的定位就是构建 管运维业务的智能化平台,二者的使命有共同的目标,业务进行整合。这意味着我们部门的业务重心要从打造公共能力转向更多产品Case的算法创新上。然而挖掘Case并不容易。我们像创业公司一样四处寻求合作,可现实是残酷的,很多产品都没有精力去尝试创新,好不容易找到愿意创新的,却发现他们有自己的算法团队,我们被频频拒之门外。
那是一段黑暗的日子,团队一些成员开始动摇,我的心也一点点地跌入了谷底。我在园区内来来回回打转,走了一遍又一遍,眼前像过电影一样地闪回一起奋斗的时光,一起讨论的模样,一起拼搏的过往。只是,都将不复存在了。
“部门里没几个人了,你也别坚持了吧,没必要在一颗树上吊死。”“真的要放弃自己学习多年的专业?要放弃我热爱的方向吗?Case真的没有吗?一定有的,只是我们功夫还没到位。”心里的两个小人儿开始打架,我望着湛蓝的天空思索,片刻后,就像是心里早就有了答案,我坚定地返回办公室。
我要留下来。智能化的浪潮不息,任何一点浪花都会改变世界,一条路走不通,我们就朝别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来!
我拉着剩下的兄弟们一起钻研,会议室、饭桌上……疯狂讨论,看到别的部门就研究能否合作,几乎无时无刻都在思索。现在想想,当时真有点“不疯魔不成活”的样子。
就这样一天天坚持下来,还真的让我们找到了出路。不做AI平台没关系,我们做运维领域的智能化平台;没有产品Case,我们就从自己内部的智能化应用开始,通过AI能力,智能化、自动化地解决问题,比如智能告警、日志分析,通过减少人工定位问题的成本,提升代码开发效率和质量等。一个又一个小Case的成功,我们渐渐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开始有产品愿意“上车”,产品多了,Case也就多了,我们再通过Case孵化业务领域的公共能力,这样就形成了正向循环。
我们朝着这一方向一点点地努力,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团队重新走上正轨,我也慢慢成长为团队leader。这是艰辛的一路,从波折中走来,我终于明白,做一个有追求的人多么幸福,就像在风暴中航行的船只,始终有明确的行驶航线,朝着目标终能驶向成功的彼岸;更幸福的是,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我们并肩作战,团结起来,在这个领域就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转身吧,新生PL
也许和我喜欢各种新鲜事物有关,我喜欢把丰富的 络用语挂嘴边,夸赞不说“厉害”,会说“棒呆”;同意不说“可以”会说“阔以”;每句话可能都要加上“啦”或者“哈”,也喜欢使用各种表情包,经常用一个“爆款”图把团队气氛推向高潮。担任了团队的PL后,我也会经常带大家去打打羽毛球,时不时开开玩笑讲讲段子,让团队有一个愉悦轻松的团队氛围,也尽己所能让每个新加入的员工都能快速融入团队。
但其实,我刚做PL的时候,可没这么顺利。做PL不仅要做项目,还需要操心团队成员的状态和未来发展,很多时候我一忙就忘了后者,以致团队凝聚力不高,战斗力也大打折扣。慢慢地,也能听到一些伙伴不满的声音。
有一次,我和主管一起攻关输出材料,他突然问我“最近XX工作状态不是很好,是不是家里有什么事?”我惊讶地看着主管,他怎么发现的?!连我也是前一天才知道啊。我开始向主管学习,仔细观察一番后发现,他即使工作再忙,也会找时间跟大家一起聊天、吃饭,把团队成员看做自己的兄弟,真诚地关心大家,让团队有满满的凝聚力。
我也决定做出改变。我开始关心大家的点点滴滴,除了想办法把团队融合在一起,也着眼于每个成员的未来发展。比如每一次的辅导和沟通,我都会结合他们自身的问题,将我的建议整理成具体的对策帮助他们成长。主管开玩笑地说:“如果你能让每个员工沟通完都像打了鸡血一样,那可能就是真的沟通成功啦。”显然,刚做PL的我并不具备这项能力,沟通完大家出门的模样与我的预期有很大差距——一脸严肃。但我没有气馁,换位思考,主动去了解大家内心真正的想法,然后对症下药;或是让他们担负起相应的职责,亲自体会,培养责任感。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大家工作越来越有劲头,开始自发地推动项目的进度,清晰地列出自己的目标和计划,还会主动牵头拉着其他人讨论对齐方案。
慢慢地,我在团队里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大家从一开始的不信任,到现在拧成一股绳,我希望能通过自己开朗、有趣让团队的氛围更加快乐、和谐、有爱。
“鸿蒙,干得漂亮!真让我们刮目相看。”
“咱们团队AI首秀的任务就靠你了,别有压力,家里人都是你坚强的后盾!”
“鸿蒙,这个问题处理得很及时,咱们都要吸取教训,加油!”
……
回首这三年,每一寸时光都记忆犹新,每一笔经历都收获满满,伤心过、迷茫过、失落过,但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与团队并肩作战,就没有攻不下的难关。每当一个目标实现的时候,那种从心底发出的激动与喜悦,都激励着我面向未来行走得更加坚定。愿青春无悔,不忘初心,奔涌前行!
转自心声 区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