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长期主义”已经是耳熟能详的企业经营策略,也是诸多企业家坚定奉行的发展圭臬。
比如,稻盛和夫曾直言:“不像豹子那样行动迅猛,而是像牛一样,只是‘笨拙’地、‘愚直’地、持续地专注于一行一业。”在他看来,坚持不懈地去做,这种“持续的力量”才是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基石。
长期的坚持可以倾注在各个行业,包括看起来较为前沿的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领域。9月1日,在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以下简称WAIC)上,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便提到,人工智能等新事物从“无人看好”到“无人能及”,决胜往往就在“坚持”二字。
当然,坚持不意味着固守,而是需要不断创新。
在WAIC发表主旨演讲时,针对人工智能的创新态势,李彦宏认为,过去一年,无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在商业应用层面,人工智能都有了巨大的进展,“有些甚至是方向性的改变”。谈到自动驾驶,他也强调,“L2之后率先进入商用的很可能是L4,而不是L3”。
不管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巨大进展”,还是对自动驾驶做出的道路预判,底层逻辑仍然是长期主义的坚守。
要知道,早在2010年,百度就开始对人工智能“加注”,从智能云到自动驾驶,奋力培育出两条新的增长曲线。十多年以来,百度在AI技术研发上的投入早已超过1000亿元。
一边深耕搜索、移动生态的“基本盘”,一边持续探索智能云、自动驾驶两大业务,百度得以延续稳健增长。2022年Q2财 显示,百度总收入达到296.47亿元,归属百度的净利润(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55.41亿元,同比增长3%,环比增长43%,高质量发展态势可见一斑。
这之中,百度智能云业务仍然高速发展,营收同比增长31%、环比增长10%,增速再次领跑行业;自动驾驶业务方面,百度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订单量已然突破100万单,坐稳全球最大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
在发展过程中,深耕、创新、突破、可持续成为百度进击的着力点,长期主义的价值逻辑逐渐得到落实,百度更多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想象空间也由此被打开。
压强式研发驱动业务进击
要在人工智能领域一展身手,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因为,人工智能乃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不管是底层的数据、算法和算力,还是5G、物联 等相关技术,每一项都需要长期淬炼。
正因如此,2017年,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政企联手攻坚拉开序幕。据近日发布的《2021年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 告》显示,中国人工智能创新水平已经进入世界第一梯队,与美国的差距正在缩小。
作为人工智能行业的先行者,百度是中国企业技术攻坚的代表。具体来说,百度采取的是压强式、马拉松式的研发策略,财 数据显示,百度核心研发费用占百度核心收入比例已经连续7个季度超过20%,力度与强度均为业内罕见。
经过持续投入和积累,百度在技术层面获得丰厚回 :公开资料显示,百度连续四年在AI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方面蝉联中国第一;2021年,百度深度学习专利申请量、自动驾驶专利族数量均排名全球第一;同样在去年,百度斩获人工智能交互领域的唯一中国专利金奖,成为人工智能领域获得中国专利奖奖项最多、获奖级别最高的高科技企业。
当这些行业领先的技术逐渐落地,创新成果接连面世,其中,备受关注的当属深度学习平台“飞桨”。
所谓深度学习平台,本质上是AI时代的操作系统,就像我们的手机没有iOS或安卓系统会沦为“废铁”一样,如果没有操作系统,AI将无立身之地,没有应用价值。
重点在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开发者只能依赖谷歌TensorFlow和脸书PyTorch,直到2016年,百度开源深度学习框架,继而打造出飞桨,为中国带来第一个自主研发、开源开放的产业级深度学习平台。
飞桨之于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意义,不只是打破国外垄断,更包括AI技术研发力量的超强聚合。截至2022年5月20日,飞桨开发者 区已经凝聚477万开发者,创建了56万个模型,服务了18万家企业,用开源开放的平台链接人才、技术和产业,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和整体生态的蓬勃发展。
而且,飞桨也为百度进一步攀登预训练大模型技术高地打下坚实基础。基于飞桨,今年7月,百度联合中国航天发布了世界首个航天领域大模型——航天-百度·文心大模型 ,用AI助力深空探测。
飞桨、大模型等底层技术创新引发的能量不言而喻,“强大的内功势必催生凌厉的招数”,在前沿技术探索领域,百度于8月25日正式对外发布了超导量子计算机“乾始”和全球首个全平台量子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量羲”, 集量子硬件、量子软件、量子应用于一体,提供移动端、PC端、云端等在内的全平台使用方式,为量子计算产业落地提供了可行性路径,同时也促进中国量子计算产业化向前发展。
在智能云方面,AI技术贯穿行业场景和基础底座,相关业务覆盖制造业、水务、能源、交通、公共事业等重点领域,这已经成为百度智能云的显著特色。
回过头看,从研发到技术成果面世再到应用落地,都是百度长期深耕、全面突破的结果。可以说,正是百度压强式、马拉松式的研发投入,持续不断地驱动着各条业务向前进击,为百度建立了宽广、深厚的“护城河”。
可持续发展释放长期价值红利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智能云等业务表现抢眼,搜索、移动生态也有亮点。
就移动生态用户规模而言,今年6月,百度App月活跃用户数达到6.28亿,同比增长8%,日登录用户占比达84%,这可是在移动互联 流量进入新阶段后取得的“战绩”。
与此同时,移动生态互动量也进一步提升,第二季度,百度App每日搜索查询次数及信息流内容分发量同比实现两位数的增长。换句话说,当广告市场逐步复苏,百度移动生态这些有力的“抓手”,将继续产生强劲的现金流。
稍加梳理不难发现,无论是搜索、移动生态这个“基本盘”,还是智能云等新的增长曲线,都使百度的营收结构更加多元、更加健康,助力百度长期可持续发展。
逆势下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多元化营收、更强劲的发展势能以及来自技术的驱动,还有来自业务的降本增效。
对于降本增效,百度首席财务官罗戎表示:“第二季度,由于我们致力于降本增效、提高运营效率,百度核心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的运营利润率为22%,较2022年第一季度的17%有所上升。”
降本增效的目的是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正如罗戎所说,“展望未来,我们仍然致力于健康可持续的高质量收入增长和商业模式。”
具体到智能云方面,如前文所述,AI技术及相关业务已经覆盖制造业、水务、能源、交通、公共事业等重点领域,在此基础上,利用AI创新继续推进跨行业、规模化复制,同时把不同行业的通用需求沉淀到通用AI产品中,进一步释放盈利弹性,实现更健康、更可持续的云收入增长将如水到渠成。
而从自动驾驶方面看,在今年的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发布了第六代无方向盘无人车Apollo RT6,目标量产成本仅为25万元,使无人车的成本在中国首次进入大众市场电动车的价格范围。按照规划,Apollo RT6将在2024年一定规模地投入运营。
此外,在重庆、武汉两地率先开启的全无人商业运营意味着人工成本的降低,将和车辆成本的降低“合流”,共同推动萝卜快跑构建革命性商业模式并加速扩张。
可以预见,当萝卜快跑业务迎来“加速跑”,成本优势将会催生规模优势,海量日常运营数据和反馈又将驱动技术进步,有助于百度进一步提升其L4级自动驾驶技术,成本、规模、技术随之形成正向循环。
时至今日,随着百度的人工智能商业化落地正在加速,围绕百度1000亿研发投入的商业价值之争也渐渐被外界理解。百度的研发走的是一条可持续发展路径,百度没有在研发中把企业“逐渐变成一个纯的研究部门”,而是在人工智能商业应用的核心诉求下,最大限度激发已有动能,转化潜在势能,二者深度联动,推动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释放长期红利。
跳出来看,这并非百度一家企业的独有“红利”,而是对人工智能整体生态的增强,亦是对制造业、能源、交通等千行百业的赋能,用李彦宏的话来说,这是“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双向奔赴”。
技术驱动、利他共赢,长期主义者百度必将行稳致远、释放价值红利。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