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1672-8122(2019)06-0000-04
一、前言
“污名”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是指身体上的一种印记,象征着耻辱和不好的名声。而“污名化”概念是由美国 会学家戈夫曼于 1963 年提出,他认为“污名是一种 会性状, 该 会性状将使其拥有者,在其他人眼中丧失其 会信誉或 会价值”。媒体传播中的“污名化”实则就是传播主体对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体的一种主观的“贴标签”行为,这些标签总是带有侮辱性和贬低性的。
二、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 道过程概要和舆论走向回顾
2018年10月28日10时许,重庆万州区长江二桥上发生了一起公交车与私家车碰撞后,公交车冲破护栏坠江的道路交通事故。该公交车是由万州区江南新区往北滨路行驶,当车行驶至万州长江二桥桥上时,与一辆由城区往江南新区行驶的小型轿车相撞,随后公交车失控冲破护栏坠入长江,小型轿车车辆受损。公交车坠江后经过救援打捞,最终造成15条鲜活生命的逝去。
在该事件受到 会关注后,据新浪舆情通统计,10月28日10时~10月30日9时期间,“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全 信息量为58.14万条,微博信息量为54.57万条,占比为93.8%,由此引发的各种话题总阅读量已超过3亿[1]。
事件发展过程中,舆论走向发生过如下几次明显变化:
1、对女司机穿高跟鞋驾驶且逆行的强烈批驳;
2、对公交车司机驾驶技术的批评,甚至质疑司机通宵唱歌疲劳驾驶
3、对公交车上女乘客的泼辣无理以及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的讨伐
4、对公交车上其他乘客面对冲突无所作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沉默状态的批判
在舆论走向的变化过程中,反转最为明显的是由最初对“女司机”的舆论谴责到黑匣子公布后对“女乘客”的舆论讨伐。
三、“污名化”传播的 会影响及其危害
1、形成受众对“女司机”的刻板印象及其误解
2、形成错误舆论,为舆论大反转埋下引线
3、造成新闻当事人话语权被剥夺
4、长期“污名化”易造成 会矛盾与冲突
在 会学的研究中,“污名化”被认为是一种 会风险,其造成的偏见和引起的民众的愤怒会成为影响 会稳定、造成 会不公正的重要因素。媒体长期的污名化 道会使 会上对某些个人和群体普遍形成偏见。形成的这种认知会比较顽固,极易造成被污名化的群体与其他 会群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引起或加剧 会风险。“污名化”就像一个恶性循环,它造成人们产生刻板印象和偏见,这种刻板印象与偏见又会再次作用于“污名化”。长期的污名化传播不断反映出一定的 会矛盾和冲突,也不断激化出新的 会矛盾和冲突。
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中人们首先对女司机和公交车司机进行舆论谴责, 友的谩骂和抨击反映出来的正是 会中已经存在的矛盾与冲突。这是由以往对于女司机马路杀手、对公交车司机戾气等的长期的持续不断的污名化 道所激化出来的。而这次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的又一次污名化 道和错误的舆论批判,造成的后果是一方面对于没有持续关注到事件真相的一部分人们,是深化了他们与女司机、公交车司机群体之间的矛盾;而对于关注完整个事件的人们,则是激化出了新闻当事人和被欺骗的受众与造谣的媒体之间的矛盾冲突。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中黑匣子曝光后,显示出事故主要原因是女乘客因坐过站与公交车司机争吵互殴,最终导致公交车失控坠入江中。黑匣子曝光后随之而来的是对女乘客的过量 道和过度谴责,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引发了对全国各地乘客与公交车司机争执事件的频繁的、集中的 道。虽然类似的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应该受到批评和抵制,但是这些 道在当下又激发了新的矛盾和冲突。有不少 民表示,现在坐公交车遇到坐过站的都有点害怕, 民这样的想法反映出他们已经对“坐过站的乘客”这一群体产生了偏见和刻板印象。实际生活中不一定每一个坐过站的乘客都会有像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中乘客那样的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我们无法想象现在部分人们产生的对“坐过站的乘客”的偏见的认知会不会引发对于以后某些事件的错误的舆论走向。
四、“去污名化”及实现舆论良性引导的思考
通过对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的分析,可见媒体传播“污名化”对 会产生的影响和危害,特别是在对热点事件的舆论走向方面。因此媒体传播去污名化以及对舆论进行良性引导对未来传播活动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我们更应该给予一些已经被污名化的个人或群体话语权,避免媒体传播中的话语霸权现象。同时一些媒体对于热点事件中的所有当事人可以进行全面地了解和采访,可以凭借自身的影响力来帮助热点事件中的新闻当事人阐述自身经历和表达自己的诉求。在融媒体时代下,各个媒体都要及时监控事件的舆论走向。当发现舆情发展出现异样时,如舆论高潮突然出现时,媒体就应该警觉起来,更加细致地去全方位探究事件的缘由,从而能够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减轻错误舆论对无辜当事人的伤害。
最后,作为受者的人们也应该提高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自主地形成正确的稳固的 会认知,不要轻易因为媒体的污名化 道而改变自我认知和价值体系。同时,在知晓热点事件后,大众要冷静公正地看待事件,合理地审视事件所谓的“真相”。在融媒体时代下人们要合理运用媒介,发表利于 会发展的正确言论,而不是带有偏见的宣泄情感式的谩骂与指责。
融媒体时代下媒体传播的“污名化”会造成 会上更严重的信任危机,引发和加剧 会风险。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中,女司机所遭受的舆论中伤,不会因为事后的排队道歉而消失。如今融媒体时代,更需要媒体传播避免“污名化”,提高媒体的公信力,正确良性地引导舆论,从而缓解 会矛盾,稳定 会秩序,承担起促进 会健康发展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政务新媒体学院微博.大数据告诉你:重庆公交坠江后政务官博这样引导舆论走向[EB/OL]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301620979582355amp;mod=zwenzhang.2018-11-01.
[3]董小玉,胡杨.风险 会视域下媒介污名化探析[J].新闻大学,2011(3).
[4]张呈,杨彩云.泛污名化:风险 会信任危机的一种表征[J].河北学刊,2013,33(2).
[6]王国华,闵晨,钟声扬,王雅蕾,王戈.议程设置理论视域下热点事件 民舆论“反转”现象研究——基于“成都女司机变道遭殴打”事件的内容分析[J].情 杂志,2015,34(9).
[7]丁柏铨.自媒体时代的舆论格局和舆情研判[J].天津 会科学,2013(6).
[8]王怀东. 交媒体在 络舆论反转中的作用机制——以“罗尔事件”为例[J].教育传媒研究,2017(4).
[9]潘璠.“女司机”“坏老人”污名是怎样形成的[N].四川法制 ,2018-11-01(003版法眼栏目).
[10]彭兰. 络传播概论(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2017:44-45.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