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弛感流行:我们为何“紧绷”?

最近,“松弛感”在 交 络上走红。与松弛感相对应的,是一种紧绷的状态。紧绷感或许来自于充斥贬低评价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亲密关系,也可能是经济大环境收缩后的连锁反应。对于松弛感的强调,如果指向个体的自我悦纳,并启动“为何松弛不下来”“缘何紧绷”的 会反思,那么松弛感的走红或能带来正向效应。

令人担忧的是,当松弛感成为一种新的评价标准,指向的是自我管理、自我要求、对自我情绪的压抑,将外界问题转化为个人问题。这时,对松弛感的强调,实际上是一种针对个人的新的压抑机制,保持一点警惕之心并不是坏事。

下文我们将根据以上判断做出详尽阐释。

松弛感:姿态好看地接纳一切发生

虽然松弛感这个词已经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了,但它近期的流行,源于微博写手@黑猫白袜子的一段经历。她乘坐飞机时,遇到一家人出门旅游,有一个小孩子证件过期,他的妈妈就直接陪着那个小孩没有登机,直接回家。可是剩下已经坐上飞机的一家人,所有的行李都是挂在这个妈妈的名下托运了。因为妈妈没有登机所以所有的行李都被拉下去退回了。

《青春变形记》剧照

“这样的事如果发生在我身上我肯定会崩掉,然后如果是我父母,肯定会大发脾气。”博主预计这家人应该会在电话里吵一架吧。结果,飞机上一家人完全没有生气,打了个电话叫人回来拿行李,然后让他们顺便寄个箱子,全程气氛都非常松弛。飞机起飞以后那家人也完全没有受到影响,很开心的聊了一下到了目的地后是不是应该买点生活用品,然后这件事好像就过去了。博主感慨道,“我坐在旁边,不知道为什么竟然有点想哭。原来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这么松弛的家庭关系……”

就是这么一件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小事,引发全 广泛的共鸣,症结在于,不少人确实是在非常紧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该微博底下的一些热评非常典型,比如“我们小时候摔个勺子啥的都会挨骂,如果没人承认就全部跪下来挨个打,直到有人承认为止”“我在家做了屁大点错事都要被拖出来批斗的”“不行,我家人不管哪个都会暴怒”,等等。

因此,松弛感流行的起点,与家庭关系有关,它指涉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爱护、相互包容、相互谅解;是家庭中占据优势地位的父母情绪稳定,能够帮助孩子化解负面情绪,而非相反,让孩子成为他们负面情绪的垃圾桶;是当家庭遭遇意外与风波时,能够平和地共同分担责任,而非因推卸责任而埋怨争吵……

随后,松弛感这个词进入更广泛的情境中,人们用这个词来指涉个人情绪、穿着打扮、生活态度、人生理念。顾名思义,松弛,就是整个人处于放松、自然、怡然自得的状态,不紧绷、不纠结、不焦虑,假若得到了很淡定,即使未得到或者失去了,也顺其自然,仿佛早就做好了接纳最坏情况的准备,并且没什么大不了地继续向前。人们渐渐地将松弛感总结为,“接纳一切的发生”,包括好的,更包括坏的。有必要再加一个前缀“姿态好看”,人们的接纳不是被迫、不是无奈,而是顺其自然、波澜不惊,甚至还能够在很糟的情形下谈笑风生。

可以说,流行之初的松弛感就是豁达乐观,“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只不过,一旦正能量词汇泛滥了,它的适用范围变得无限宽广,人们几乎可以用松弛感来解释一切,鸡汤味也就出来了。

松弛感的流行:家庭与 会的紧绷

虽然松弛感在鸡汤化,却不意味着这个词汇的流行没有意义。依据 会学的想象力,我们应该将“环境中的个人困扰”转化为“ 会结构中的公共论题”。稀缺的松弛感背后,是人们的普遍紧绷,缘何紧绷成为问题的关键。

《人物》杂志以@黑猫白袜子的博文为由头,向读者发起了一个征集:“有没有一个时刻让你意识到,原来,这样也没关系?”《人物》发现,“在这三百多封来信中,有几十个很相仿的故事,全部来自女生。这些女孩们从小被要求是妥帖的、规矩的、遵守秩序的,一旦做错了事,哪怕只是打翻了碗、买错了票,就会面临指责、教训,甚至迎面而来的耳光。长久的规训,让她们在以后的日子里也很难‘松弛’下来,常常陷入‘出错-担心指责-恐慌自责’的漩涡”。这与@黑猫白袜子博文底下的留言相对应。那些诉说成长经历中充斥压抑、贬低和否认的留言,点击微博主页一看,基本上都是女孩。

家庭关系的紧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爱的润滑。费孝通曾颇为深刻论述了为何乡土中国的夫妻关系是“不爱”或者“少爱”的。他说:“我们的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 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 群里的特色。”

简单地说,家庭就是一个事业 群,如何让利益最大化、如何给让生产的效率最高,才是最主要的考量。所以要传宗接代、要多生男孩,人口就是生产力,人丁兴旺有助于事业绵延。现代中国仍然有乡土灵魂。比如时下的相亲角,更多是明码标价、门当户对,结婚不需要有爱,结婚就像开个公司,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

在这种功利、实用主义的、效率至上的家庭观念的作用下,有纪律而无私情,不仅夫妻之间可能是少包容的,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更是时常处于最末端——嫁出去的女性会拉低家庭生产的效率。这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很多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紧绷:对利益、效率与实用的注重,远远大于对于亲密与温存的注重。所以家庭成员犯错(尤其是女性犯错),大家就会发火或相互指责,因为“失误”背后是对效率的破坏、是利益的损失。

回到 会层面上,疫情影响的就业压力下,年轻人状态不免陷入紧绷状态,丝毫不敢松懈。

机会并没有更多,甚至机会变得更少了,然而每个人都更拼了,自然而然就导向了“内卷”——每个人付出更多时间、精力,投入更多的资源,却没有收获更多的收益,这是一场“没有发展的竞争”。原本人们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可现在人人必须付出三分耕耘才能有一分收获,人人赤身肉搏地抽打自己,苦不堪言却又不曾停歇。任何东西需要争抢时,很难确保姿态是优雅的,也谈不上松弛下来。

德国韩裔学者韩炳哲在《倦怠 会》指出,当今的 会已经成为“功绩 会”,人们越来越懂得如何自我剥削,不断给自己寻找“应当要完成”的目标,不断给自己增加KPI。情境甚至比倦怠 会更不乐观,年轻人或许并非为了一个更高的功绩而鞭策自己,而是获取一份可以养活自己、相对体面的工作。在这一代年轻人的父辈那里,“学习改变命运”几乎就是一个定律,而今它面临一些挑战,实现起来更难了。来不及感受倦怠,因为始终紧绷;比起倦怠 会,或许“紧绷 会”更贴切。

松弛感的作用:自我悦纳与 会反思

文化评论者总是习惯性对任何带有鸡汤性质的流行热潮持审慎或批评态度,但这一回面对松弛感的流行,在一些特定的语境下,我认为它很有正面作用。

其一,松弛感显然可以归结为当下青年文化的一种,人们也很自然地将它与此前流行过的躺平、摆烂等联系起来。事实上,无论躺平、摆烂,还是紧绷,它们面对的是同一个 会结构,只不过,如果说紧绷是内卷的形态,那么躺平、摆烂则是对内卷的一种消极抗争:干脆放弃竞争、退出竞争,也就无所谓卷不卷了。虽然很多年轻人只是口头上说说,但躺平与摆烂思维是一种“零和博弈”——跟 会一起输。

《向往的生活6》中松弛的许知远

松弛感,则是在内卷的紧绷与放弃努力的摆烂之间,试图寻找一种更自洽的中间状态。可不可以该奋斗的时候全力以赴,在面对结果的时候,多一份坦然?或者该紧绷的时候紧绷,该松弛的时候松弛?就比如,许知远在《向往的生活6》中松弛的表现备受赞誉,可许知远对待《十三邀》的每一个采访,都非常认真,有时甚至因为过度的重视、在意而暴露出紧绷。正因为有紧绷的求知过程,在一档娱乐向的综艺节目里,许知远才有松弛的自在与底气。虽然这种紧与松的把握,还是显得挺鸡汤的(过于大道理了,执行上却无细节),却也不能说它是错误的。

其二,不少人的人格始终处于紧绷的状态,他们很容易焦虑,害怕一切变化,过分小心翼翼,与他人相处时关注点都在他人的情绪与反应上面,相较于讨好自己,他们更在意的是讨好他人。这一类人的性格成因,或许与天生有关(比如有的人天生就是神经质水平比较高),但也很有可能,这是家庭创伤的后遗症。当他从小就在低容忍度、无亲密感、充斥否定的家庭中长大,他不免习惯于自我否定、习惯于迎合讨好、习惯于循规蹈矩(害怕任何的出错)。这个时候,如果有人来告诉他们:你们可以活得松弛一些,你值得被爱,那不是你的错,或者哪怕你犯错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于他可能就是莫大的安慰,甚至是关键的拯救。

其三,从更深远的层次看,我们还是要发挥 会学想象力,探究紧绷心态背后的症结,并试图寻求破解之道。 会心态背后,本质上是 会问题。

警惕何种松弛感:一种新的压制机制

很多东西一旦流行起来,就容易发生“变味”,松弛感也不例外。一旦松弛感脱离了 会语境,沦为营销 论述中一种纯粹的“姿态好看”的生活哲学与生活态度,它很容易被消费主义所捕捉,并形成一种针对个人、尤其是女性的新的压抑机制。

打开某些 交软件,果不其然,不少人开始以一些大明星,诸如舒淇、王菲、刘亦菲、汤唯、金敏喜为样本,说这些女性“不事雕琢”,“不怒不嗔”,反而赢得云淡风轻。也有不少博主开始分享松弛感的妆容、着装是什么样的,指导女性应该如何做到优雅,强调女性紧绷起来会有哪些副作用云云。

此时的松弛感已于无形中构建出一条新的鄙视链。它用来“鄙视”那些情绪崩溃的人——重点不在于你因何而崩溃,也不在于问题本身,而在于你是崩溃的而不是松弛;它用来“鄙视”那些原本就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人——没见过大世面,卑微的讨好型人格,自讨苦吃,何必呢;它用来“鄙视”那些努力向上、或者“内卷”的人——一心想往上爬,姿态难看,吃相难看,不仅爬不上去,还会摔得很惨……

《在京都小住》剧照

这种不食人间烟火、清冷傲慢、高高在上的“姿态好看”,它虽然带有一点独立与自觉的意味,但也杂糅着物质主义、消费主义、金钱至上,更是透露出精致利己主义的凉薄——既不关心人间疾苦,也缺乏基本的同理心。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精致的松弛感大概率是建立在不缺钱并有很多退路的基础上的,它从来都是属于少数人的“自由”。套用杨笠那句万能的“你为什么不上清华呢?因为你不喜欢吗?”,人们松弛不了,并不是因为不喜欢,而是根本就没有松弛的条件。

然而,这种脱离 会语境、“姿态好看”的松弛感还是有很庞大的受众。原本我们对松弛感的强调,希望的是他们不苛待自己、更多地自我悦纳,如今却走向反面:松弛感成为一种新的压抑机制,面对那一个个触不可及的模板,他们又一次启动自我的反思:我为什么松弛不下来?我为什么做得不够好?我为什么又情绪失控了?我为什么总是做得那么糟糕?它指向的是自我的管理、自我的要求、自我情绪的压抑, 会问题就这样转嫁为个人问题。

从这一层面看,不要害怕负面情绪,不要拒斥或贬低自己的“紧绷”,这不是什么羞耻的事情,因为你可能本身就是受害者,当无人帮助你消化这些情绪时,你的确需要渠道宣泄出来。

当然,我们也不是说大家都去寻找“替罪羊”,一遭遇什么问题,立即就把责任推给 会、推给原生家庭,然后停留在自暴自弃、自怨自艾中。寻求问题的根源,为的是少了一些自我苛待、多一些自我悦纳;但同时也要看到,没有什么开关一摁下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家庭的伤害已经造成,一些局面已经木已成舟,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自己之后人生的主人,试图去跨越那些伤害。如果跨越不了也没关系,努力在有限的条件下找到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即可。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8月17日
下一篇 2022年8月1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