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肯充当故事讲述者的人,都是一个渴望与世界和解的人。要知道,将自己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记忆按照既定的时间线码放好,这件事本身就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重温这些记忆无异于将已经吞下的酸甜苦辣再一次放入嘴里,某些已经被选择性遗忘的“盒子”也可能会被不经意间踢开,毕竟人生不可能只有快乐,人生难免会有一些悲伤,而有些悲伤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只能尽自己所能去改变可以改变的悲伤,然后去承受那些无法改变的悲伤。这不是一种妥协,这是一种认知。
《看不见她》剧照
讲故事的人并不能赤裸裸
《看不见她》剧照
所以在很多人看来,讲故事很容易,把故事讲成电影很难:要更华丽的技巧和更“高深”的剧情,要更难操作的摄影机和更多铁盒子里的胶片……诸多的包围将“电影”层层托起,最终变成在大众印象里被束之高阁的“神圣品”。但其实电影很简单,简单到它的内核其实就是讲故事,简单到用手中的iPhone就可以拍下你所需要的素材,简单到只需要在时间线上把素材码好,简单到你的情绪就是你最好的技巧。
有这么一群“新生”,沿着视频轨道的刻度,他们找到了与世界和解的方式,用手中的苹果设备,将青春期的风起云涌,变成了夏末秋初的云淡风轻。
在每一个高考后的夏天 请记得和青春握手言和
想要迎接“新生”,就意味着必须要忍痛“蜕变”,无论你是否会收到人生中那张耀眼的通知书,但一定在高考过后的某个正午或黄昏,当聒噪的蝉鸣声随着最后一滴眼泪戛然而止之后,我们自愿的,去接受时间准备的成人礼。冲动、叛逆、张扬、个性、为了一件人或事可以与全世界为敌……终于,我们忍着痛钻出了青春的蝉蜕,在通向人生下一阶段的新生之路上,和充斥着欢笑与泪水、疑惑与不解的青春握手言和,至于那些无法改变的悲伤,要学会与它相处,带着它去生活,去幸福。
《看不见她》剧照
悸动、冲动、感动,爱情、友情、亲情,迷离、迷失、迷惘,青涩的大学生们,通过iPhone等一系列的苹果设备,用青涩的镜头将青春一层层剖开,向世界阐述着自己的“新生蜕变”。蔡雯琳通过一条“裙子”,讲述了闽南女生春春的迷惘,当她一直以为的“时尚”在别人眼中开始变得“羞于启齿”的时候,她是否还应该相信妈妈做的裙子是最时尚的。最后她终于明白,裙子是否时尚从来都不取决于版型,而是取决于是否在针脚中融入了爱,丑的愤怒演变为丑的无奈,丢掉的那条裙子,帮春春找回了曾经被“时尚”压制的亲情。
《阿嬷不穿睡裙》剧照
《阿嬷不穿睡裙》剧照
《芬和的小故事》剧照
《张大侠》剧照
张赵国的作品《柜子里的告别》则显得有些沉重,他把目光聚焦在了一个一直以来都充满了争议性的问题上“高考和亲人的离世,哪边更重要”。不过他并没有将影片的立意点落在“家人都是为了你好”的层面上,反之,他选择了一种“释然”。外婆用弥留在世间的爱感化了男主角与家人之间的矛盾,用时间撰写下来的菜谱,或许是男主迎接“新生”最好的见面礼。郭泽
《柜子里的告别》剧照
《英雄专访》剧照
《开学第一天》、《谁拿了遥控器》和《最后五分钟》三部片子连起来看,完全就是一部记录大学生活的三部曲。从初入大学生活的憧憬,到适应了大学生活后可能会产生的磕磕绊绊,再到最终忙于毕设、爱情和人生的纠缠,这就是每个大学生一定会经历的三个阶段,也让我们明白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如何让心理的落差实现“软着陆”,接受生命的参差以及命运的猝不及防。成长不一定意味着畏惧,有时候是要为了自己的坚持“莽一莽”。
《开学第一天》剧照
《谁拿了遥控器》剧照
《最后五分钟》剧照
赵丁立的《智齿》和陈品森的《看不见她》是两部给我留下印象非常深刻的作品。首先从镜头语言来看,这两部作品和其余的八部作品相比显然更加成熟,蒙太奇的运用更显功力。《智齿》的故事简单来说就是一部浓缩成5分钟的《小时代》,形影不离的好闺蜜、高考过后被大学撕扯的分崩离析的友谊、最后因为共战“渣男”的一致对外让三个好姐妹之间重归于好。这个过程让女主明白友谊不该是束缚她们命运的绳索,青春所带来的种种的“痛”,也随着智齿的拔除烟消云散。“智齿”,是青春的“痛”点,也是成熟的起点。《看不见她》的作品风格则更加内敛,偏向意识流的讲述让整部作品更多的是通过画面而非人物之间的语言交流来讲述整个故事。影片缓慢的节奏就像是男主对于女主默默的爱恋一般,缓缓如流水,其中还夹杂着一些压抑,故事的最后其实是一个开放性结局,因为影片中男女主在青春期的故事已经讲述完毕,至于后面发生的,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智齿》剧照
《看不见她》剧照
其实你看,青春真的非常简单,无外乎对友谊的执著、爱情的懵懂、亲情的渴望和未来的迷惘,可就是这其中发酵出的冲动和欲望,纯粹的令人痴迷,令人百看不厌。如果高考后的夏天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那记得回头,和曾经的青春握手言和。
为创意连接一枚“苹果” 滋的一下 灵感的线路就通电了
很多人对“电影”多半都 以畏惧的心态,这份距离感的源头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电影器材”的操作门槛。但如今,随着智能手机在功能上的日渐丰满,科技已经把创作的门槛削减
并且宋词还喜欢用iPad Air 4 + Apple Pencil绘制分镜。一个iPad相当于无数本子+无数根各式各样的笔,可以任意选择颜色、笔的样式进行记录、圈重点,并且这些记录还可以直接通过iPad导出,Airdrop给iPhone,各方面都很便捷。
《开学第一天》分镜
苹果设备间的联动,在为拍摄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复杂镜头的拍摄难度和所要耗费的时间成本。例如在《智齿》的拍摄中,赵丁立在水下摄影时,就运用了iPhone 和Apple Watch的配合,实行远程遥控拍摄,整个过程基本上保持了0时延的体验。有一段戏涉及到把iPhone放在鱼缸里,由于角度问题不方便监控屏幕上的画面,她便使用投屏软件将iPhone的画面投放到iPad上,以此搭配,前者拍摄,后者监看,从而实现“无线图传”的功能。
到了后期阶段,将所有拍摄而成的素材全部通过Airdrop汇总到MacBook上,M1芯片的极致性能在使用Final Cut Pro剪辑4K HDR素材时,可以做到零延时。使用搭载M1芯片的MacBook Pro进行声音的后期制作,在现场录制完毕的同期声可以随时导入Logic Pro,进行后期的降噪以及高低频的处理。
当你对自己想做的事情已经有了一个充分的脉络,在所有创意的线路都已经链接至思维之后,不妨在这其中搭建几枚“苹果中继器”,然后拨下开关,滋的一下,从理想变为现实,就是这么丝滑。
每一次“新生”都值得记录 每一次“记录”都在见证新生
只能说,科技的发展为人类连通世界提供了更多的通路,尤其是对于这些“Z时代”的新生者们来说,他们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更加多样,所以也更懂得如何贴近世界,向世界倾诉,主动去聆听世界的回应。
那么为什么不拿起你手边的iPhone,去记录自己在时光中的每一次“蜕变”呢?它总是发生在绝望之后,或许过程会非常痛苦,但每一次“新生”都值得记录,而每一次“记录”都在见证新生。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