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花馍!贺新春!这是咱包头的非遗项目

俗话说“花馍在屋,年味十足”,

在包头过春节有蒸花馍的习俗,

寓意为蒸蒸日上。

2008年,花馍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邢茹是包头市非遗项目传承人,这几天,她的工作室也是异常忙碌,邢茹和她的徒弟们凭借灵巧的双手,带着对传统手工艺的执着和对新年的期盼,用独特的原始手工工艺为新春贺岁。

民俗迎春

邢茹工作室摆放着各式各样造型丰富的花馍,有迎接新年的老虎馍、象征团圆的枣花馍、极具包头特色的圐圀馍,琳琅满目各式各样。

“圐圀是咱们包头的特色,圐圀是蒙语翻译过来的,是草围栏的意思,寓意是一家人团圆在一起,团团圆圆和和美美。蛇盘兔的这个造型,在咱们当地的一种叫法就是蛇盘兔辈辈富,还有这样的一个组合就是福禄寿喜,连年有余……”

因为从小喜欢绘画,在父母的支持和自己的刻苦学习下,邢茹考上了包头职工大学服装设计专业,到了大学,除了学习自己的专业以外,她还认真学习绘画知识,为后来的花馍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据了解,包头以往过年家里都会准备几个缸,用来装过冬的面食,点一个点就是馒头,三个点就是带馅的。邢茹说,小时候过年最喜欢做的事情,为她以后的花馍传承事业奠定了最初的热爱。

花馍创作

三分做,七分蒸,以面为料,以手为艺,一块块小小的面团,在邢茹的手中几经搓、揉、捏、压等手法,变成了一个个活灵活现、造型各样的花馍,生动逼真地呈现在大众的眼前。

花馍虽然用料简单,可做起来却是个技术活。花馍的制作有一套严格的工序,发酵、揉面、捏花、蒸制,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

花馍在传承老一辈的工艺技法的同时,也在与时俱进,创造出一些造型新颖的元素,造型创新吸引年轻人的眼光,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传统花馍。

给虎馍“穿上”红马甲,肚里塞上小元宝,再贴上小尾巴,轻轻地搓一搓、揉一揉、捏一捏,一只活灵活现的“虎馍”成型了。

邢茹做花馍可以用“精致”两个字来形容,不仅造型逼真可爱,吃起来还营养健康。整个制作过程将近百步,细致到“虎馍”的眼神儿、毛发走向、虎爪上的指甲,就连“虎馍”身上的喜庆颜色都取自南瓜、仙人掌果、红曲粉等天然果蔬。

当笼屉打开,“虎馍”出锅的那一刻,一种浓郁的麦香和香甜的南瓜味儿扑鼻而来,不由勾起童年记忆里的传统年味儿。

据记载,花馍最早是用来祭祀的,后来演变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订婚要用“狮子滚绣球好事在后头”;结婚用“龙凤呈祥”;五只蝙蝠“五福捧寿”,通过组合,表达出不同的意思。从食品到艺术品,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更突显了中国人的智慧。不同年代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通过不同的生活写照,融合在一起,民间艺术成为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花馍传承

在坚持传统工艺的同时,邢茹团队开始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新材料的运用,让花馍变得更加多样丰富,她不断学习,发现其中的乐趣。“我们会探讨背后的文化意蕴,带着问题去学习。传统文化就像大树,根越挖越深,很有意思,也想传给后人,有时会去学校给孩子们讲课。”

2018年,非遗开始正式进入课堂,邢茹说:“传统文化一定要传下去,要从娃娃抓起,现在上课的孩子以三年级为主,我们自己编写教材,毕竟市面上关于花馍的书很少,没想到孩子们特别喜欢,大家都愿意学习传统文化。”看到传统文化后继有人,她感到很欣慰。

有了下一代的传承力量,还要有中流砥柱。自2013年开始,邢茹赴多地考察学习面塑花馍,在各个地区学习做花馍的知识,博采众长,发展具有内蒙古特色的花馍,2017年,邢茹组建了包头东达山邢茹面塑工作室,为自己的家乡根植传播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

邢茹团队成员有非遗项目传承人、大学生、退休职工、农村妇女,邢茹带领团队成员长期在 区、农村做面塑公益讲座培训活动,通过线上 络宣传、线下走进 区的方式进行教学,教会更多的人学会做花馍,近期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班,让他们学会一技之长,增加收入。

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凝结智慧,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汇在花馍里,而吉祥、平安、喜庆、祝福、和顺则是永恒的主题。邢茹说,每一件花馍作品都寄托着对未来的追求向往和对幸福生活的态度,传递出来的是满满的幸福味道、浓浓的新春年味。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1月2日
下一篇 2022年1月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