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臭水沟到“ 红”河,北京持续治理河道顽疾

新京 《幸福大街对谈》栏目出品

在北京,有很多关于河湖的谚语,比如“天坛看松,长河观柳”“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等,也有歌谣这样咏唱:“永定河,出西山,碧水环绕北京湾。”水,为古老的北京增添了温润气息,也让市民有了不少可以休闲漫步的滨水空间。

党的二十大 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11月14日,北京市水务局举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 告会,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潘安君表示,要切实增强全面推进首都水务现代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把水务高质量发展融入新时代首都发展。

探访孙河组团雨洪公园:与上下游贯通,“死水”变“活水”

近日,朝阳区孙河乡北甸南路又新增了一个公园——孙河组团雨洪公园。园内芦苇荡漾、柳树拂堤,绿头鸭悠闲地在湖中游弋,清澈的湖水与岸边渐黄的柳树相映成趣。公园步道上,孩子们嬉戏玩闹着,不时还能看见健步走、跑步的人们从身边经过。

池塘及周边环境的改变始于2021年5月,朝阳区启动对孙河组团雨洪公园的综合治理。朝阳区水务局规划建设科科长马海涛介绍,中心湖原本为独立水塘,不与外部河道相连,相当于一池死水。为了给市民营造良好的滨水空间,治理工作重点要将中心湖与周边河道进行水系连通。把“死水”变“活水”,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水务局需要协调多个部门,共同完成施工任务。此外,池塘底部淤积多年的泥土也影响着河湖水质,这次治理对湖底淤泥进行了疏挖,同时修复了驳岸。

近年来,朝阳区治水理念发生了明显转变,从曾经仅仅治理河道本身,转变为不仅要治河道,还要治理周边环境。在孙河组团雨洪公园的治理过程中,也是如此。马海涛说,治理工程采用自然生态的方式,还原河道自然本底,保护生态系统,向市民呈现河湖的本来风貌。

2022年10月,孙河组团雨洪公园正式对外开放。公园的中心湖与上游西干沟、下游孙河干沟、北甸沟连通,真正实现了“流水不腐”、“死水变活”。如今,公园里柳树多了,湖里也种上了芦苇,湖水水质清澈,鱼、虾、贝类等陆续在此“安家”。马海涛说:“植物、动物不断增多,说明这里的生态系统正在逐步恢复。”不仅如此,中心湖还变成了一个“蓄水盆”,接收周边雨水,实现雨洪调蓄,让公园成为了一个多功能的“生态海绵”。

10月25日,朝阳区水务局召开全体党员会议,传达学习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精神,党组书记、局长陈杰表示,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 告精神,打好碧水保卫战,建好北小河、通惠灌渠等滨水空间,大力推动集约节约用水,为美丽中国、美丽朝阳建设贡献力量。

“北京塞纳河”亮马河、资深“ 红”筒子河出圈

在北京,像孙河组团雨洪公园这样的滨河空间越来越多,而且已然成为“ 红”成功出圈,亮马河、筒子河便是其中代表。

说起亮马河,不得不提游船。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乘船游览亮马河成为深受市民、游客欢迎的一项休闲活动。在今年的服贸会上,朝阳区还把亮马河“游船”搬进展区,让观众通过VR眼镜体验乘船游览的乐趣。今年9月,亮马河游船航线延伸至红领巾湖,航线总长度达到了6公里,沿线有“24桥18景”,蓝港观鱼、卧龙叠水等已成为热门打卡点。

如今,在亮马河附近总能看到很多散步、慢跑的市民;河边的咖啡屋里,人们一边品尝着香气四溢的咖啡,一边欣赏河道美景。

在北京中轴线上,也有一个资深“ 红”滨水空间,它出圈的时间比亮马河更早,这就是筒子河。

在 交平台上常常流传着这样的照片:故宫角楼的倒影掩映在一波碧水中,不管是夏日骄阳,抑或冬日霁雪,唯美的古建与天光云影呼应,在摄影爱好者的相机里成为一张张精妙绝伦的照片。

综合治理让北京河湖还清、更具国际范儿

如今的亮马河、筒子河等“ 红”河湖人见人爱,但在多年以前,它们也曾经被堆积的淤泥、黑臭水体等所累。

市民王金霞是老北京人,她深爱着北京的河湖,也见证着北京河湖的变化。早年间,王金霞生活在筒子河附近,但那时的筒子河没给她留下太好的印象,不仅水质脏,淤泥还特别多。

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处副主任李长利介绍说,历史上筒子河进行了四次清淤治理。经过前两次的清淤整治,筒子河水环境一度有所改善,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水源充沛,筒子河基本上每年可以实现两次换水,水清见底。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北京出现干旱,水源紧张,筒子河淤泥严重堆积,水质变黑发臭,成为一潭死水。1998年,筒子河进行第三次清淤整治,水系情况焕然一新。

2014年9月,筒子河河底淤泥增多,富含营养物质,严重影响水质和水体色泽、透明度,于是进行了第四次清淤整治。李长利说,此次清淤严格按照最高环保要求进行,采取淤泥自然晾晒、人工清挖、夜间集中装袋运输等办法,在做好筒子河清洁的同时,保护好周边文物。资料显示,此次整治过程中,施工人员共从筒子河清理了10172立方米淤泥,当年“十一”国庆节前夕,从北海引水注入筒子河。至此,筒子河还清,重现碧水绕城美景。

1981年底到1985年,北京开始对亮马河进行治理,清除污染源,完成河道衬砌。之后几年间,亮马河的综合治理并未停止,最终焕新成功,才有了现在的清波荡漾、绿柳成荫。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亮马河面向全球征集景观设计方案,正式拉开了围绕河流复兴带动城市更新的帷幕。2019年3月,亮马河80万平方米的景观廊道全面启动建设。方案围绕“国际视野、国家战略、北京印象、创新朝阳”四个维度,将亮马河打造成为国际风情水岸。

不仅是筒子河、亮马河,北京历史上曾经的臭河沟也几乎在同步发生着显著变化。李长利介绍,自2013年起,北京市连续实施三个“三年治污行动”,根治河道顽疾。如今,北京市142条段669公里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治理。

其中,凉水河还清成为“生态河”,凉水河经开区段作为华北地区代表,通过了水利部的验收,成为了北京市首个国家级河湖“样板段”;治理后的萧太后河,河岸沿线建成多个公园,吸引市民来这儿垂钓、散步;二道沟河一改昔日脏乱臭形象,每到三四月,河岸桃花盛开,伴着潺潺水流,市民驻足欣赏拍照,成为春季 红打卡胜地;“城北龙须沟”小月河经过持续治理,水体变得清澈,两岸被绿植覆盖,滨河路上散步的市民也多了起来。

这些年,王金霞特别喜欢到河边散步,用手机拍下优美河湖的一年四季。最近,王金霞换了新的微信头像,照片里,她戴着时尚的黑色礼帽、身穿一袭黑色长裙,显得更加精神。“这照片是在我们小区旁边的护城河边拍的,那儿环境多好啊,有花、有树、有步道,我就用手机自拍了一张。”王金霞看着手机里的照片,高兴地说。

对话

李长利:小月河生态廊道景观治理工程进入论证阶段

创新改造双船体,提高水草打捞效率

新京 :近几年,市民明显感受到河道变清、变美了,下一步水务部门还将开展哪些工作,让水清岸绿常驻北京?

李长利:今年是北京市河湖管理处创新发展年,我们提出“一核四创”的发展模式,其中一条就是技术创新。为给市民创造优美的水环境,为此我们构建了15个创新课题。

比如,我们创新改造双体船,不仅减少了水草打捞时间,节约了人力成本,还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从原来每船5人轮流作业减少到仅需2人,最大承重量由每船3立方米的水草提高至8立方米,水草打捞量由每小时9立方米提高至40立方米,每小时打捞量整整提高了三倍多,打捞效果显著。船体的推广应用,既提升了河道保洁工作效率,还能对河道水草进行更为科学的管控规划。

我们还开展了新型拦污 研究。强降雨过后,雨水将雨污合流管线中存积的氮磷含量较高的污水冲入河道,从而产生老百姓常见的白色泡沫。这种白色泡沫对水环境造成影响,也给市民、游人带来不良观感。面对这一特殊情况,我们创新改造了拦污 浮力球,在浮力球上打孔,垂直粘连耐磨尼龙绳,使其作为浮球表面的“毛刺”,再用粗麻绳串起全部球体,形成新型拦污 以增加其与水体接触的面积,提升转速,增强对密集泡沫的破坏力。

另外,我们引进了新型电动清扫车,打破“一把扫帚扫到底”的传统人工清扫模式,这样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市民在滨河路通行、开展亲水活动的干扰。

增加服务设施,优化市民亲水体验

新京 :滨水空间越来越多,如何让市民、游客玩得更尽兴、舒适?

李长利:在滨水空间打造的过程中,我们强化河道亲民、便民、利民,优化市民亲水体验。比如,我们正在推进西南二环水系滨水空间开放提升工程,这一工程的范围是京密引水渠团城湖南闸至南护城河,总长度28.5千米。

工程将对昆玉河上的火器营桥、长春桥、车道沟桥、慈寿寺桥等8座桥梁增设下河堤梯道21座,对枣林前街西口的人行桥增设下河台阶1处,实现与滨河步道的连通。同时,打通长河口、甘雨桥、白纸坊桥、右安门橡胶坝东岸、景泰立交桥跨河桥右岸、玉蜓立交桥北跨河桥右岸、通惠河汇合口左岸等7处滨河步道的不通节点。

在服务方面,工程将在沿河增设3处亲水垂钓平台,设坐凳、垃圾桶等便民服务设施700余套,强化河道管理设施改造,安装智慧灯杆,并同步实施局部绿化改造1.7万余平方米。此外,将种植香蒲等挺水植物、爬山虎等藤本植物,实现景观提升,硬质护岸绿化,让沿河景观“秋可看红,夏可观绿”,将京城四季的鲜亮颜色聚集于河湖碧水边,推动滨河空间成为城市新的亮丽名片。

八一湖慢行系统工程也在进行中,工程范围为永定河引水渠罗道庄至玉渊潭南路桥河段的右岸堤顶巡河路部分,其中,西三环至玉渊潭南门路段已经治理完毕。慢行系统将与沿线生态景观融合,并规划设置配套驿站,提供独立安全、连续宜人的慢行空间。

未来,我们还将打造更多的滨水空间,其中包括小月河生态廊道景观治理工程,目前已经进入论证阶段。我们将不断完善滨水空间共享利用,加快提升河湖空间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市民、游客的亲水需求。

建立33处河湖滨水空间涉水风险点位台账

新京 :现如今市民越来越亲水,一些市民也热衷于在河湖里进行水上运动。如何平衡市民亲水需求和河湖安全管理之问的关系?

李长利:我们以为民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河道周边环境设施,改善河道环境,划分垂钓区,增设步道座椅、路灯、下河台阶等便民设施,为市民提供生活休闲场所。同时,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在河道环境巡视、水工设施巡检的过程中,形成“向前一步、线下接单”的接诉即办模式。依托大数据 络支持,在河湖岸边的醒目位置设有二维码,市民扫码就能为河湖治理提出意见、建议。

同时我们注意到,部分市民喜欢到河道内进行水上运动。对此我们也提醒市民,河道内亲水行为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开展了全面排查,通过对河湖处管辖范围内的城市河湖周边人员聚集区、水流急速变化区、闸桥流速变化区等进行集中排查,建立河湖滨水空间涉水风险点位台账33处,做到风险点位全掌握。

此外,为了保障市民生命安全,水务部门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宣传牌,安装语音播放设备等方式,引导市民不在危险水域玩耍,提示市民在游玩过程中做好自身防护。我们也联合属地政府、执法总队等多部门开展防溺水巡查、滑野冰巡查等,多措并举筑牢水上运动防线,守护群众生命安全。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10月15日
下一篇 2022年10月1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