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垦集团:种品牌粮 走品质路

擦亮绿色“大粮仓”的皖垦名片

安徽农垦集团作为安徽省内唯一的大型国有农业企业,承担着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国家队”的重任。近年来,随着安徽省委省政府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加快实施,安徽农垦集团明确了发展新定位:打造长三角地区的大粮仓、大菜园和大厨房,其中打造“大粮仓”是其首位战略。

安徽农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余向东说:“这个战略举措倒逼安徽农垦集团对粮食生产进行提质增效。‘种品牌粮、走品质路’是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

藏粮于技

在种植环节就有“品牌意识”

安徽农垦连续多年实施粮食绿色高效模式示范提升行动,集成推广深松作业、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半精量播种、水稻工厂化育秧和机插秧、高效节水灌溉、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等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主要农作物上实现全覆盖,有机肥施用量较2016年增加26%,农作物秸秆还田率91%,实现病虫害绿色统防统治面积70万亩次。

专用品牌粮食生产,在品种布局上有主有次,体现“优质专用”。安徽农垦对垦区主栽的小麦、水稻品种,从栽培、收储、加工、营养、制作等5个方面的品质性状、共计25个品质指标进行连续跟踪检测,建立垦区麦稻主栽品种的品质性状数据库,筛选符合品质要求的适销对路品种,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以优质专用、稳产多抗为主要标准,逐步做到种植规模在万亩左右的农场1个主栽品种、2个辅栽品种,2万亩以上农场2个主栽品种、3~4个辅栽品种。

市场导向

在流通领域树立品质口碑

位于安徽省天长市经济开发区的倮倮米业是安徽农垦农产品公司旗下的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年加工大米1.3万吨,年仓储粮食10万吨,“倮倮”“贵员”“雪里香”“今世良圆”为其四大自主品牌,企业商标和产品获评安徽知名品牌。

长期以来,倮倮米业以订单为纽带,与大圹圩农场及周边农户建立了专用品牌粮食供需渠道,核心生产基地近2万亩,主要在大圹圩农场。同时辐射带动周边乡镇1万多户,常年专用品牌水稻订 单面积达6万余亩。从生产端的“专用粮”到市场端的“品牌米”,倮倮米业靠的是从生产到加工全过程质量可追溯系统的科学运用。按照绿色有机生产技术规程、管理体系要求进行生产,同时将稻米的种植、收获、仓储、加工、检测、销售等各环节的信息全部录入物联 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通过追溯软件生成二维码,形成了完整的稻米质量追溯。

倮倮米业在发展专用品牌粮食方面探索出了稻米模式,而安徽农垦龙亢农场则积累了发展专用品牌粮食的麦面模式。龙亢农场拥有雁湖面业和5万亩生产基地,“雪雁”牌挂面是省内知名商标,每年在龙亢当地和怀远县形成了稳定的专用品牌粮食“内供应链”。此外,龙亢农场还积极寻求与全国大型知名企业五粮液酒业集团的战略合作,打造“外供应链”,向五粮液酒业提供绿色、稳定、优质、安全的酿酒粮源。2020年,龙亢农场累计向五粮液集团供应专用小麦2万吨、糯米1.3万吨,带动了30万亩耕地专用品牌粮食订单农业生产。

品牌引领

在长三角地区亮出皖垦名片

作为“长三角大粮仓”的战略新定位,安徽农垦集团立足面向长三角地区,供应皖垦绿色有机品牌粮食。安徽农垦集团获得了国家大宗农作物政策性收储政策,垦区共有容量43万吨高大平房仓的粮食收储能力,建成54万吨现代化的种粮仓储设备,配套建成烘干能力达到1万吨/天,为专用品牌粮食单收、单储提供了保障。

目前,安徽农垦集团共有48个农产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建成可追溯大米基地2万亩、小麦良种基地10万亩。2020年,垦区23万亩小麦优质专用率基本达到100%,皖垦种业入库小麦种子13万吨。

2019~2020年,安徽农垦集团连续两年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旗下9户企业10多个皖垦品牌140多个品类农产品参展,受到上海市民热捧。

2020年5月,安徽农垦集团被列为全省首批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重点企业。

余向东表示,下一步,安徽农垦集团将进一步深化与长三角垦区的战略合作,努力打造长三角大粮仓、大厨房、大菜园。

打造“智慧稻米”

全产业链的皖垦模板

生产端有农业大数据对基地进行耕“云”,加工端以柔性智能碾米机和智慧码垛生产线升级换代,供应端通过电商平台与皖垦e家实体店互动;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从餐桌到田头,所有稻米产品全程质量可追溯……安徽农垦集团正在打造“智慧稻米”全产业链新模板。

2018年,安徽农垦集团将大圹圩农场、倮倮米业和农产品公司整合成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稻米产业板块。改制后的农垦农产品公司成为现代农业、粮食加工、仓储物流、商业连锁全产业链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加工、供应三个产业链条形成闭环运营。

生产链智慧化

颠覆基地生产的传统模式

2016年,投资150万元的农业物联 项目落户大圹圩农场。农户在手机上下载“智慧农业云”APP,关于当下小麦的苗情、土壤肥力等数据一目了然,物联 通过远程智能虫情测 灯、远程智能孢子捕捉仪等高新智能技术设备采集的相关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后快速发出病虫害预警,为农户防治病虫害提供便捷服务。

物联 在农机管理运用上更加精细化,通过“植保无人机监控系统”“农机自动导航驾驶系统”等,对农机作业实行实时监控,作业更高效,作业量更精准。

大圹圩农场的农业智慧化,不仅体现在物联 上,还有无人机的广泛应用。农户只需在手机APP上下订单,专业植保服务队就会安排队员来开展飞防,农户通过手机就能全程记录和掌握。一台无人机每小时可作业60亩,每亩喷洒药量达1000毫升,与人工相比,可以节约50%以上的农药使用量和90%的用水量。

加工链智能化

解决稻米加工“三高顽疾”

农垦农产品公司由传统稻米转向智慧稻米的 标志性事件,是和上海麦稻智慧集团的合作。

麦稻智慧集团是一家立足于上海、致力于粮食加工行业双创新的新经济企业。麦稻智慧推出“智慧型粮食分层磨削装置”,一站式解决了稻米加工行业长期存在的高增碎、高能耗、高米温的“三高”痼疾,属国际领先、国内首创的碾米技术,实现了稻米加工“三低”(低温干燥、低温储存、低温加工)。该技术的推广在安徽省属于首家,预计每吨大米加工增效150~300元,产品的增碎率下降75%以上,加工环节品温下降70%,产品口感及货架期大幅改观;吨米能耗降低50%~70%;留胚率达80%。

麦稻集团向安徽农垦提供全套“智慧型粮食分层磨削装置”和整体技术方案,对倮倮米业进行升级改造,建成一条新型碾米示范生产线,并计划在合肥建立稻米副产品技术创新中心,在天长或省内其他条件成熟的区域合作建设首家区域稻米加工中心。

供应端云平台

布局两个“三角”的稻米攻略

2020年6月,汇集全国13个垦区优质农产品的皖垦e家旗舰店在合肥开业,从而揭开了农垦农产品大营销的序幕。

农产品公司还在合肥市一些小区投放了智能碾米机。碾米机内存有新鲜稻谷,消费者根据需要选取适量稻谷,由碾米机现场自动碾出新鲜营养的胚芽米,客户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自动付款。

“每天都能吃到新米的感觉实在是爽!”智能碾米机后台由大数据平台云控制,每天实施监控,实现无人销售。

农产品公司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智慧农业系统各类数据信息和功能,利用5G技术继续引进地理遥感、农情监测、农机调度、自动导航、精准作业等农业物联 设备。定制企业管理ERP系统,用供应链来优化运营模式,改善资源调配模式。推进智慧粮库建设,利用粮情监测、智能监控等智能化设备确保在库粮食安全。稻米产品在主攻长三角市场的同时,布局珠三角“云销售”。

开创粮食生产

“331”服务模式的皖垦探索

多年来,作为全国农垦首个“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龙亢农场承担着“创新农业生产全程 会化服务体制机制”拓展试验任务。此项改革试验,是在试验区范围把农民手中零散的土地进行整合,培育扶持一支“新农人”队伍,逐步推进粮食生产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经营。截至目前,龙亢农业服务联合体年开展 会化服务粮食面积约60万亩次,帮助农民增收1.3亿多元。农场及周边农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 超过400家,粮食种植规模在5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超过800家,累计实现土地流转达12万亩。

皖垦首创可复制的“331”模式

龙亢农场联合周边25家农民专业合作 ,组建农业 会化服务联合体,向周边农村提供覆盖全过程、全产业链、全要素的保姆式 会化服务,并首创涵盖农业 会化服务全要素的“331”龙亢农服模式,即规避三个风险,搞好三项服务,建立一支队伍。规避三个风险,即用农业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性保险叠加的办法规避自然风险,用职业农工适度规模种植的办法规避经营责任风险,用粮食银行、农产品期货的办法规避农业市场风险;搞好三项服务,即技术、资金、烘干仓储三项农业生产关键性服务;建立一支队伍,即建立一支诚实守信、群众信任、懂技术、善管理、接地气的农业 会化服务经纪人队伍,为适度规模经营的职业农工实现“不愁钱、不怕天,技术服务到田边;只要经营我用心,适度规模稳挣钱”的经营目标。

“331”农服模式形成了四个特点,即菜单式服务、合同化管理、标准化作业、全程化监督。菜单式服务,在单项服务基础上,设定了三类套餐,服务对象按需选择;合同化管理,为客户提供的所有服务,在服务前都要及时与服务对象签订服务确认合同,确认服务标准、服务价格等内容;标准化作业,在农机服务环节上,按照农垦农业机械化作业与管理等规范,制定农机服务环节 各项标准和流程,严格按制度和标准开展服务作业。

农业全程 会化服务有效破解了粮食生产的难题。同时,农场充分发挥烘干、仓储功能,承揽市场风险,实施水稻代收代储,连续3年秋季以高出市场每公斤0.2元的价格,共收购水稻1.2亿公斤,直接增加农户收入近2400万元。

农业高科技助力粮食提质增产

近年来,龙亢农场与中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等国内农业知名院所开展科企联姻、合作共建,不断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农业科研创新驱动。

龙亢农场现代农业科技园成立了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皖北科技创新中心、安徽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软质小麦研发中心、安徽省第九批省级博士后工作站,目前已成为蚌埠国家农业科技园核心区。20多家科研单位在龙亢农场现代农业科技园建立了农作物科研基地,中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有62名博士和148名农业专家常年在龙亢农场致力于农业科研基础性研究和实验示范工作,集成了一大批先进实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先后引进试验种植小麦、水稻、大豆、玉米等农作物新品种共850多个,成功推广76个农作物新品种,集成并推广26项先进适用的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目前已有9个农作物新品种进入国家、省区试,17个农作物新品种进入国家和省级预试,每年引进、试种、推广的新品种达100多个,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粮食增产增收增效提供科技支撑。

龙亢农场还向周边深入推广应用了统一品种布局、统一供种、统一耕作、统一重大农艺措施、统一订单销售的“五统一”模式和测土配方施肥、种子包衣、秸秆还田、土壤深松、冬季漫灌、物联 技术管理,推动了区域农业生产实现了化肥农药零增长、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节本增效同步、生产生态并重,释放了粮食生产的红利。

推进种粮一体化的皖垦实践

近年来,皖垦种业作为安徽省农垦集团公司控股的国家种业骨干企业和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努力探索实施种粮一体化的新路径。

实施种粮一体化提升专有粮食供应。针对白酒企业软质小麦制曲和酿酒的需求,种业加快对皖垦软麦和优质糯稻品种的宣传推广,深耕皖垦软麦和糯稻市场。针对面粉加工企业对专业优质面粉的需求,种业加强优质面粉麦种源的选择和供给,与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实施订单产品回收,为加工企业提供优质粮源。自2020年以来,种业以“品种+基地+订单”模式为经营主线,全力打造种粮一体化,在合适的区域推广适宜的品种,打造符合面企、酒企等加工企业需求的种子粮。

开展种业科技创新服务粮食产业。皖垦种业生物工程研究院根据区域优势和生态特征建立1院4所5站10个品种测试点。为了从源头保证种子质量,种业打造了夹沟农场万亩小麦原种基地、大圹圩农场万亩水稻(红麦)原种基地和芜湖绿稻红花生态制种基地。皖垦种业以服务粮食产业为己任,不断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优良品种,相继选育了约50个麦稻新品种,其中有皖垦软麦系列品种(皖垦麦9 、皖垦麦0901、龙科1109等)、面粉面条专供系列品种(皖垦麦22、皖垦麦0622、皖垦麦1506、皖垦麦869等)、皖垦粳稻系列品种(皖垦粳11036获全国食味品鉴金奖、皖垦粳2 、长农粳1 、皖垦津清等)、皖垦糯稻系列品种(皖垦糯1 、皖垦糯2 、皖垦糯3 、皖垦糯5 、皖垦糯1116等),玉米系列(皖垦玉125、皖垦玉78等)。(原文刊登于2021年6月17日粮油市场 B04版)

来 源丨粮油市场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5月15日
下一篇 2021年5月1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