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从一个角度理解速度,值得一看。但速度和反应之间的界限有点模糊。
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速度,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速度,才能针对性的提高自己的速度及整体的素质。
1,怎样正确的理解速度与实战
关于速度很多人总是把速度理解为肢体运动的速度,我们不否认肢体速度也有很高的价值,但局部的速度并不能代表真正的实战能力也不能代表实战需要的速度,比如以咏春来分析,咏春的手速是很快的,如果只是和咏春比密度,那肯定是要吃亏的,但咏春的运动速度要慢一些,你就可以用移动速度来牵制对方,不和对手比肢体运动密度速度。
在实战中,没有绝对的速度。任何条件都是相对的,也许你已经很快了,但对方比你更快,也许对方没有你快,但力量远超越你,你的速度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所以说实战中的速度是一种综合素质,不是一秒出八拳就叫很牛b。也不是空中能踢几腿,那些只是一些能力而不代表整体的素质,即使是具备了搏击所有的素质,也可能在实战中失利,因为实战是变化的,如果不能以弱胜强以小搏大,那武术的产生则没有意义。
蒋东春讲的那几个道理我是不认同的,但说拳击就是“力量大的打力量小的速度快的打速度慢的脑子聪明的打脑子笨的。脑子聪明打笨的”是对的,但力量与速度都是相对的,没有公平可言。bob sapp的力量可谓是惊人但却总是失利。这里有很多问题存在不是那么简单的。
武术中的速度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时机的把握。
而双方的差距体现在对时机的把握上 不读兵书末悟拳我刚刚学武术的时候老师就已经在教导我们这些,在中国古代的很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上,都很好的体现了出来。
而我们要谈的擂台武术,因为竞技是体现在相对公平上,所以绝对实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这个因素的基础上在研究战术,在研究对时机的把握。
我讲的这个实力就包括了:自身的协调能力、头脑、心态、拳感等。
一般人谈速度基本都理解为肢体运动速度但这个运动速度也不是仅仅因为加速肢体就能获得相应的能力,运动速度的提高首先就是神经系统与肌肉系统的协调能力,其中就涉及到肌肉系统的改造,有适应速度的肌肉群及良好的神经反应。这其中就涉及了很多的训练内容,不是说仅仅每天练习快速出拳就行了,如果一个教练只是那样教,那这个教练一定是毁人不倦。
其实李小龙的理论里把很多理论性的东西都概括完了,有兴趣的可以看下《截拳道》只是他的理论太概括了,也就是精华太多了,所以很多人看不到重点,看不明白。
仅仅肌肉和神经协调还是不够的,你作用的是一个人,而人是移动的,所以很多看起来速度不错的人却打不到任何人,就是因为其自身的内容与外界的内容还没挂上勾。这又是一个大的训练内容,也不是自己一个人能解决的,而那些想自学就成为高手的朋友就死心吧,实战就如同结婚一样。一个人是不可能的。
总结一下说,速度的训练就是协调的体现,只有肌肉与神经的协调度越大,力量也才越大,只有对身体整体的感知越强才能更好的支配身体。
很多人认为跆拳道快,其实跆拳道完全就是一种畸形的技术,这种牺牲正确的距离感的搏斗在实战中几乎没有价值。
拳击是一种不错的运动,张立德老师给我讲了很多好的观点。但拳击还是建立在竞技上,所以不要用真正实战的角度来看拳击。
2,怎样培养速度与实战素质
刚才我们谈到速度只是一种素质,但在武术中任何素质都不是孤立的,但传统武术中,甚至把这些内容能全部合在一起练。有一些非常好的内容,但在这里我们不谈。
我们只谈比较初级的内容
其实很多人把速度和力量划分开是不对,认为快了就没有力量,这完全是错误的。应该是统一的,不划分的。
首先,是要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最初步的学会协调你的肢体让你的力量能协调的达到你的稍节。比如一个直拳,先体会力量从肩膀到拳头在由腰与肩膀的协调,再与整体协调,能做到这个就已经不容易,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能完全控制这只手,你就能在实战之中打出这个拳法,很多人一打实战就乱,就是因为基本技术根本没真正的掌握,或者只是主观的掌握。
所有的基本技术是搏击中最重要的内容,很多人还迷信套路,有一些简单的套路还有一些作用,但那些长篇大论已经是完全脱离了实战的,传统武术真正的内容也是抛弃了套路的,不要认为传统的就练套路。
然后就是要加强移动速度,其中的要点我也说不完,反正很多内容不告诉你,在练也是得不到的,所以古人说的那种偷拳是不可能的,教都教不会,何况偷乎!
基本技术也是先从模仿到正确在到精确的,这个文字说不明白,很多教练都教不明白呢。
有了一定的基本技术就要进行实战,距离是最重要的问题,先培养距离感。在由对抗一步步学会去对抗,开始肯定是乱打,渐渐对时机有了一点认识,就清晰了,所以看那些乱打的人,就是对技术和时机把握还没掌握。
高一点层次就是对力量的控制,能在不同的技术都打出长短劲,能随时打出有力的拳法,这就是很高的高手了,看看小梅对霍亚的比赛。这要求很强的对距离时机和肢体的控制能力。
但高的就是法无定法了,打法随心所欲,粘手既发。神意笼罩四方,一切都在我控制之中。这就传统要达到的境界。
但技术在个东西一切都有法开始,先求形在求力。不能跨越台阶。至于什么蹲杠铃之类的都是一些方法,不是绝对的,只是辅助自己的一个手段,如果沉迷在手段上就完蛋了。
只要能让自己不断的进步就要寻找在你所在阶段能提高自己的方法,也许你过了这个阶段那些方法就已经不重要了,但在阶段还是重要的。
举个例子比如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
传统武术对上现代搏击胜率极低,体能、抗击打不是主要原因,单招的打击力度也并不弱。差在哪?反应速度。此反应速度差距并不是单纯的头脑反应时间,而是一种连锁性的相关牵扯,包括技法是否更适合反应速度。
现代搏击技术体系(先不提地面技)主要就是建立在高速的反应速度上的,而它的技术可以说就是为了这种高反应速度服务的,或说是为了适合这种高反应速度。如果说高反应速度是目的,那么方法就是现代搏击的技术体系在不断的调整来适合这种高反应速度,换句话说也就是经过不断的适应性改进,现代搏击比其它古老传统的技击术更适合高反应速度,这种方法导致的结果是现代搏击的反应速度明显高于其它搏击类。
传统武术未碰撞现代搏击前,应用环境并无这么高的反应速度要求,虽然也提倡唯快不破,拳快打拳慢,但都不算快的环境下,技法也没有必须性的脱离环境的做出调整,当然还有些其他原因了。而现代搏击的兴起,高反应速度的对抗,在这种环境下马上就显出传统武术的反应劣势。
很多武术的演示视频,说句不好听的,那就是表演!包括格斗术、防卫术,甚至匕首防卫的演示,不带入反应的演示就是一种表演,看着很精彩激烈,如果加入了高速反应,就不会那样了!
以上说这么多废话,就一个目的,重视反应速度。
正文:
一,何为反应速度
反应,反和应组成反应,反在应之前。反:感官捕获-大脑分析-做出判断,我把这叫反。应:传导判断后的应对指挥信 -产生动作,我把这叫应,应里包含了动作。
感官捕获,大脑判断,做出决策,神经传导,产生动作。这么一个过程,我们可以认为是搏击中的一个完整反应过程。而这个过程的速度为反应速度。我把这个完整反应过程分开为两部分,感官捕获-大脑判断-产生应对方法,这个过程简单称为脑反应。判断后应对指令的传导-产生动作,这个过程简单称为动作反应。脑反应独立成反应一体,也就是说脑反应中即包含反也包含应,大脑先要经过判断分析捕获的信息,再做出针对判断应对决策。而动作反应主要是应,因为产生动作的肌肉它只单方面的接受指令(生理学中肌肉、神经也涉及到分析判断)。把反应速度分开为脑反应和动作反应,这个分开极其重要!这种从分开再合并两方面来谈反应速度,对反应速度的条理清晰性是很有帮助的。
举两个例子吧。1,看打沙袋视频,自己打得再好,看着节奏和速度都很快,甚至1秒7拳3腿,这基本也就是动作反应,脑反应的含量很低,他只需要做出快速的动作,而基本不用反应目标点的快速变动。而换成速度球、手靶脑反应的含量才比较大的增加,换成上擂台又要再加上需要的防守反应,甚至连防带攻的迎击,这样脑反应的含量才会很大。记住脑反应主要是判断,分析判断-产生应对指令;2,演示性的对练,那些喂招性质的对练脑反应含量就极低,特别吐槽的是匕首演示,滑步式的快进快退,刺拳式快攻快收的刺划,你教人家上去抓住腕子来个擒拿?那也就是演示,你找个拳击运动员拿匕首再抓人家腕子试试!演示是演示,如果加入了需要高速的判断的脑反应,很多演示就是个玩笑罢了。
觉得用软件来形容反应速度比较形象,以杀毒软件为例,对一个程序行为进行判断是否是病毒,如果判断是病毒产生删除或隔离的指令,这些我们可以形容为脑反应。而产生指令的删除或隔离的传递和执行,我们可以形容为动作反应。而这个时间我们可以比拟为速度-反应速度。这里删除或隔离的执行速度受电脑的硬件配置和程序的编写影响,硬件配置我们可以比为搏击格斗的专项身体素质,此程序可以比为搏击格斗的技法。
脑反应的细分:
重提脑反应的构成,上文说过感官捕获-大脑判断-产生应对方法,这个过程简单称为脑反应。
更细化的把脑反应分为反和应来说,感官捕获-大脑判断,这是脑反应中的反。大脑判断这词可能含义有人觉得太广,觉得判断包含了应,其实不然,判断,判和断是都是一种以定性为目的的行为,对感官捕获的信 进行行为分析,辨别和断定行为,产生定性结果。例如对手打出拳,经过眼睛捕获的肩肘腰胯膝脚等一个或多个动作信 传递给大脑,大脑对这些信 辨别和分析后断定为,这是个直拳,更有经验丰富的拳手根据经验能判断出对手下一招是什么拳。
这就涉及到一个名词:预判断,简称预判,预判就是对手没发出或没完成的招法,预先判断出结果。搏击中的预判断包含很广,并不是单纯未发出的招法才算预判,其实基本每个招法都包含预判。也并不是被攻击方判断对手攻击目标才算预判,攻击方对对手的可能躲闪、移动、防守,都有预判的成份。预判的前提条件式经验,判断是个对比的过程,只有你脑子里有“资料”,才能与感官捕获的信 做对比作出判断,而经验等同于资料的丰富和对比的熟练程度,还有不同人对比的技术。比如断案,先要有法律法规,根据案情对比法律法规来判断,而且会参照案例,法官审的案子多了经验也就丰富了,错判当然也就少了。断案前提是依据证据定案,这又应了感官捕获信 ,感官捕获信 也是受经验影响,捕获细节的选取也是预判成败的决定因素,比如对手欲出拳,你却去看膝盖,这捕获的信 大脑能分析判断准确嘛。
脑反应的反定性后是应,脑反应中的应,是根据定性后的应对方法,这种应对方法是一种方法选择,因为这种瞬间不可能让你详细思考,实际上是一种选择性调取,是在你脑子里无数个方法中调取一个方法来应对。经验会造成是否能调取到最适合的方法,熟练程度造成是否能快速的调取,这熟练度又涉及到平时的要成条件反射和定式(补充)。
任何行为都有速度,反应中的反和应都有速度,快慢。
刚刚再回复中看到“我的反应就比较慢,总是打不到对手。”这个话题以前讨论过,打不到够不着跟不上,这要从两方面来说,首先是反应速度跟不上,脑反应或动作反应,或两个反应都跟不上。其次是技法跟不上,面对适合高速反应的技法,例如攻击距离从某个角度也可以归类到动作反应中,同样的反应时间内,人家一拳打到1.5米外的你,而你的拳只能勉强打到到1.2米,要打到1.5米外的对手,只能靠加一个移动,这就是时间,等同于给了对手反应时间。开句玩笑,如果你自认脑反应加动作反应时间比对手快十倍,你完全可以不需要技法,十米外冲过去一拳打倒,再嗖的一下退回远处,可惜那是武侠电影。
二,反应速度的分类
反应速度分为简单反应和复杂反应,这两种主要区别在脑反应上。
1,简单反应:例如百米运动员的听发令枪抢跑,在脑反应上不需要大脑做复杂判断。
2,复杂反应:主要是指需要复杂判断的反应。
3,使复杂变简单:走路是种简单反应吧?错!走路从抬腿、协调、避让等一系列反应和控制来说绝对是个复杂反应。以前看过一种病,病愈后要象婴儿似的重新学支配身体和走路,成年人都用了几个月才恢复了支配身体和熟练走、跑。走路是种复杂反应吧?错!就像伸手拿起杯子喝茶,…..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已经固化了程序…。单动作从发力上来说是种复杂….使其变为简单….,使复杂反应变为简单反应,例如走路…,组合的拳目的….,预判断…..,一个动作的几种不同技术在适应反应速度上的区别……
三,加快反应速度(减少反应时间)
从两方面实现,脑反应和动作反应。
1,脑反应。熟练,这就涉及到经验、预判断等。还有刺激反应的方法,本能反应、体育基础反应、搏击专项反应之间的关系,这要拉出单章单独说。
2,动作反应。动作反应除了应也有反,1,肢体精准操控反应,如平衡木运动员退役年龄;2,技法的调整,距离、调整方向角度、二次变向等相较轻微的调控,另开一万用拳腿法,肘打拳膝踢腿,一点就透。
引入个概念,第一反应。第一反应用一句通俗的来比喻就是“脑子不经过转弯的反应”,速度不允许你转弯。所谓的打第一反应,就是从动作预兆到打中,这个时间非常快,不允许对手脑子转弯,只能凭本能反应做出反应。这就又拉开一个比较大的话题:本能反应,参考上文本能反应、体育基础反应、搏击专项反应之间的关系,后天的专项训练是可以把一些简单的专项反应转化为本能反应的。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