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培训机构小音咖, 称“国企背书”、“银行监管”、“音乐培训之冠”,最近也上演了创始人跑路,家长和员工追债无门的一幕。
百万粉丝大V“王左中右”发文维权,说自己在小音咖买了2万多元的课,现在公司电话打不通,微信也被拉黑。
他的损失与其他家长比起来,只是轻量级的,有的家长预交了几十万学费,都打了水漂。
评论区不少人跟帖,一个个出离愤怒,心疼血汗钱被卷走,更气骗子逍遥法外,家长维权艰难。
对于刚刚从疫情中解封的家庭而言,小音咖跑路无疑是雪上加霜。
家长们只能哀叹,镰刀无处不在,收割防不胜防。
01
小音咖在家长眼中是音乐辅导界的翘楚。
这家机构2015年创立,为4岁—12岁少儿提供音乐辅导,门店集中在上海和广州,仅上海已开设28家门店。
门店高端大气,设备豪华,目标客户群体定位为中产以上家庭。
当时法人李艾对媒体承认小音咖的确遇到困难,正在积极解决,他们提出会分期支付拖欠的薪资,同时呼吁家长”暂缓退费“。
很多家长对这样的方案不买单,其后几天部分学生家长陆续 案,人数达到五六百人。
实际上,上海疫情之初小音咖就已经停止课程,而且从3月份开始,就有老师被欠薪的传闻。
但很多家长还是抱有一丝期望,毕竟疫情期间,机构遇到暂时的困难,家长也都表示理解。
直到小音咖APP上显示的剩余课时全部清零,校区大门紧闭,办公区人去楼空,家长才发现不仅服务热线打不通,老师也联系不上了。
机构爆雷,老师也是无辜受害者,他们拿不到薪资,公司的说法是”现在没钱,先打着欠条“。
家长也不是傻子,特别是双减后更是小心,为什么小音咖还能获取消费者信任?
其一,宣称与上海银行签订了合作协议。但上海银行澄清了这仅仅是个合作意向,根本没有落地。
其二,以疫苗补贴为名引导家长一次性缴纳大量课程费。
仔细一看着收费表,”享受补贴“的家长至少也得一次性交三万多学费。
其三, 称国企背书。
这其实是利用大众的信息差。根据启信宝显示,有个叫上海青年事业的公司,是上海市国资委旗下的投资公司,这家公司不过拥有小音咖2%的股份。
根本谈不上什么”半国资学校“。
本以为学科培训受双减和疫情影响容易爆雷,没想到音乐培训也处处是坑。
02
有人可能会问,收费这么高的培训机构,为什么混成这样?
原因可能很多,客观说,小音咖选择做在线教育模式本身就有硬伤,加上为了追求快速放大规模盲目扩张,整个商业模式风险太大,迟早都要暴雷。
为了缓解疫情对线下课的影响,小音咖全资收购了“VIP陪练”,走上了互联 模式,就是现在流行的在 上远程陪孩子练琴的产品。
一对一线上陪练听起来很好啊,孩子在家也能得到名师的指导。
但问题就出在这个一对一辅导,成本很贵的,但是小咖秀的收费根本无法覆盖成本。
正常情况下,一对一辅导,一个课时收费是500元,机构可以拿300,给老师200元一节的课时费,扣除各种招生和运营费用,有一定规模是机构是可以生存的。
但小音咖为了抢占市场,不惜亏本推广。
他们支付给老师课时费还是200元/节,但卖给家长只有150到180元一节。这谁不喜欢啊,一个便宜三个爱啊,规模一下子起来了。
本来小音咖的打法也好理解,先用低价抢占市场份额,干死同行,再慢慢涨价。而且疫情过去,还能导流家长来线下学习,这样线下还是能收更高价格,等于省了推广成本,利润就回来了。
问题是疫情反反复复,线下不好搞。而线上靠补贴做规模,还没把对手干死,自己的现金流出问题了。
现在线上获取生源的成本太高了,比如我们在电梯间随处可见的广告投放,刷手机时跳出来的贴片广告,都是巨大的成本。
很多人都接过培训机构的陌生电话吧,其实他们拿到一个目标用户的电话 码,付出300元~500元的成本。
但多数人不接电话或者无法转化,能付费的人不到10%,这样算起来一个有效用户的流量成本3000元都是低的,你的客单价卖3000元一个人,等于只够给平台交流量费,你后来的老师,销售,客服等运营成本还没开始算呢。
如果卖高价勉强守住成本,小咖秀也不至于此,但是选择了低价抢占市场,等于现金流无法止血,但是规模上来了,又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师资不够。
陪练老师是刚需,但专业人士数量跟不上飞速发展的线上扩张,平台只能降低老师的门槛。
以至于音乐陪练老师居然不要求专业对口,甚至不经正式考核就可以上岗。
一方面低价吸引学员,一方面高价聘请资质不够的老师,左边现金流出问题,右边口碑出问题,企业经营难以为继非常正常。
很多人认为小音咖老板卷款跑路了,我倒觉得他们是真的弹尽粮绝,现金流枯竭了,目前这种大环境下,企业也无法获得融资输血,是真没有办法了。
小音咖的线下校区大多都在上海,上海刚刚经历紧张的抗疫,企业线下运营几乎停滞,但是场地租赁费、员工工资和线上课时费还得照付,终于成了压倒它的最后一根稻草。
时来天地皆同力 运去英雄不自由。
03
2021年双减政策落地后,学科类教培机构遭遇寒冬,但是素质教育机构却迎来了机会。
声乐、美术、舞蹈、围棋、骑马、跆拳道、棒球……素质教育赛道的各种兴趣班,都火了。
素质教育本来是好事,但家长们一旦卷起来,烧钱的程度一样恐怖。
不少城市的少儿游泳课一夜爆火,羽毛球馆、篮球馆天天满员。
素质类课程收费可不便宜,比学科类更贵。
以最常见的钢琴、绘画、舞蹈为例,三门兴趣班全 的孩子不在少数,每年平均花费6万至10万元实属正常,以后估计还要投入更多。
小音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崛起,疫情期间营收逆势增长,线下门店一家接一家地开。
大家都想抓住机会快速做大,却没有想一想,为什么K12教育要被打压?
不就是希望减负吗?给孩子减学业的负,给家长减养娃的负。
结果是K12刚打掉,素质教育就接力快速扩张,收费也一样卷,这不是让K12减负的初衷白做了吗?
即便小音咖一切顺利,恐怕迟早还会遇到政策监管的墙。
而且和学科教育的高度标准化模式不同,素质教育是高度个性化的,每个孩子的天赋不一样,性格也有巨大差异,素质教育的目的是鼓励差异化的发展。
有句话说得对,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孩子。
如果音乐培训机构想要快速扩张,却不去致力于解决个性化教育的问题,反而为了快速获客,用一套看似高效的模式标准,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这就是本末倒置,最终让素质教育变成素质考级教育。
这样的素质教育,也成全不了谁,等学费卷到民怨四起,只怕昨天的K12结局,明天就落到素质教育头上。
如果资本投资教育,就应该秉持慢生长的心态,甚至是公益的心态,就像邵逸夫先生,赚了钱,捐款给很多大学高中,让他们能办好教育,惠泽每一个人。
如果想借助资本的优势,加速行业的整合,最终形成头部效应赢家通吃,这只能让教育变成了烧钱的游戏,就会让穷人的孩子上升的空间越来越小,这样的教育就已经异化了,肯定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所以即便小音咖没有冒进经营,恐怕也迟早会遇到麻烦。
我个人判断,今后不是不鼓励大家做教育,而是希望教育回归最开始的初衷: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通过学习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