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断肝纤维化进展
是肝病研究热点
我国是慢性肝病高发国家,慢性肝病患者达1.2亿,每年有100万人死于肝癌、肝衰竭等肝病相关并发症。随着疾病的进展,慢性肝病患者会逐渐发生肝纤维化、肝硬化,严重者甚至会发生肝癌。郑荣琴教授介绍,从慢性肝病到发生肝纤维化的过程是可逆的,准确诊断、早期及时治疗有望阻断肝纤维化进展。但患者出现肝硬化甚至肝癌时,逆转为正常肝脏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因此,准确诊断对于指导治疗、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肝纤维化
诊断手段局限性多
郑荣琴介绍,目前肝纤维化的检测手段为病理诊断、影像诊断、生化诊断;临床上常用肝脏穿刺活检的方法进行病理检查。该方法是有创伤性的检测方法,而肝纤维化需要定期跟踪,多次穿刺活检对患者的身心都是巨大的挑战,不易实施。
影像诊断也就是常说的CT、MR等,价格相对昂贵,且对病人有一定的电离辐射。生化检测通常抽取一定量的患者血液,从中获得肝脏功能信息,间接反映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此两种方法均存在一定误诊和漏诊率。
不少指南推荐弹性成像作为肝脏无创性肝纤维化检测的手段。不过,目前的弹性成像仪器只检测肝脏弹性来反映肝脏硬度,而忽略了其他如黏性等物理量。理论上讲,活体肝脏不仅有细胞组织、脉管等固态结构;还有血液、胆汁等具有流动性的液体,是同时具有弹性和黏性特征的复杂生物力学结构,仅仅测量肝脏弹性而忽略黏性是不合理的。其次,临床应用中发现,弹性成像定量检测肝脏硬度的影响因素较多,肝脏不同病理变化包括炎症、坏死、淤胆等都会造成肝脏硬度变化,影响肝纤维化判断准确性;患者不同状态如肥胖、腹水等均会影响弹性成像质量及测量的准确性。因此,单纯使用弹性成像来评估肝纤维化是不够的,尤其是有炎症坏死等情况发生时,更是难以准确评估。
研发智能“神器”
动态评估肝纤维化
郑荣琴教授说,人体的肝脏不仅有弹性,还存在黏性特征,团队基于肝脏弹性及黏性的生物力学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病理的密切关系,计划采用全新的黏弹性体生物力学理论模型,创新性地研发相应的硬、软件模块,研制一台新的科研仪器。此仪器既能定量检测肝脏黏性及弹性测值,并完成黏弹性实时二维成像,又能综合分析肝脏生物力学、形态、功能等多方面信息,从而实现准确、智能、动态评估肝纤维化及其进展。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