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过半,广大中小学生都充分享受着假期的快乐。但有不少孩子,暑假的诸多时间,都交给了 络,在上面打游戏、刷短视频等, 络世界鱼龙混杂,而涉世未深的他们,会很容易掉入不法份子精心编织的各类陷阱当中。
例如,罗湖检察院经办的这一宗案件:
案情经过
2021年的盛夏,深夜,12岁的初中生小红(化名)正沉迷在 络世界中,与 友讨论着“追星”的八卦事。偶然间,她看到QQ群里弹出一个消息,称把此消息转发三个群就可以和明星互动,并附带了一个QQ群 。面对如此诱惑,小红没想太多,便加入了这个名为“TNT全员首谈私生事件”的群。
进群后,小红看到有人在刷返利活动的消息,好奇之下,她联系对方并根据对方要求,提供了自己的姓名和家庭住址等。却不料,对方一步步开始要挟小红,恐吓称不转账就 警把事情闹大。又惊又怕的小红只好通过扫码支付、微信红包等方式向对方多次转账,最终受骗金额达2万余元。
络世界很精彩,能正确用于学习的话,学生会很受益。但是, 络上也充斥着大量虚假、诈骗等涉嫌违法的内容,中小学生因为缺乏足够辨别能力,很容易成为当中受害者。而学生因沉迷于 络掉进陷阱的案例,非罗湖独有,在全国多地已屡次发生:
案例一
中山一名中学生在浏览色情 站时,被暗示可来场“艳遇”的 页弹窗吸引,下载了一款名为“伊人会所”的陌生APP并注册账 。随后APP客服利用提成来诱导投资刷单,最终该中学生被骗走将近12.5万元。
案例二
暑假期间,睢宁某初一学生为破解游戏里的“防沉迷系统”,扫码进入一个微信群,并按照微信群内“专家”的指导进行操作。然而不但没有破解,反而收到了“操作涉嫌违法,马上去抓你家长”之类的信息。该学生害怕之下,按所谓“ 警”的要求向对方多次转账缴纳“保证金”,最终被骗1.8万元。
案例三
暑假期间,泉州一名9岁小学生在刷短视频时,碰到有人申请添加他为好友。加好友后,对方声称未成年人给主播刷礼物会导致父母银行卡冻结,如果不处理,父母将会有大麻烦。被吓坏的小学生根据对方要求拿来父母手机,并按照对方指示先后扫码支付14笔共计约1.1万元。
案例四
重庆某中学生在家玩手机时,收到同学发来二维码,称某综艺节目回馈粉丝返利,可免费领取。她便扫码入群,并按管理员指示进行操作,没料到客服说她是违规操作,于是在对方的指导下,该女生先用自己微信、后又用母亲支付宝,付款9次共计4.9万余元。
案例五
某三年级小学生玩手机游戏时,有人发来私信,称可以给他送礼物和游戏装备。诈骗分子要求小学生使用父母手机扫取二维码,小学生照做后,却看到“即将冻结家长银行卡,并扣款”的提示语。因为担心家长名下银行卡被扣款,他便按陌生 友的提示操作,最终被骗6000元。
……
暑假期间是学生与 络打交道的高峰期,更需做好防范。从现实的案件看,孩子们掉入陷阱的原因五花八门,但大多数与孩子沉迷 络有关联,例如为了破解防沉迷、交易游戏装备、兼职刷单、 上领取福利等等。做好这一方面,需要学校、家长和 会的多方共同努力:
学校责任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条:
学校应当合理使用 络开展教学活动。未经学校允许,未成年学生不得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应当统一管理。
学校发现未成年学生沉迷 络的,应当及时告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共同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其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
家长责任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一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提高 络素养,规范自身使用 络的行为,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 络行为的引导和监督。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通过在智能终端产品上安装未成年人 络保护软件、选择适合未成年人的服务模式和管理功能等方式,避免未成年人接触危害或者可能影响其身心健康的 络信息,合理安排未成年人使用 络的时间,有效预防未成年人沉迷 络。
会责任
学校、 区、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宫等场所为未成年人提供的互联 上 服务设施,应当安装未成年人 络保护软件或者采取其他安全保护技术措施。
智能终端产品的制造者、销售者应当在产品上安装未成年人 络保护软件,或者以显著方式告知用户未成年人 络保护软件的安装渠道和方法。
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
络游戏、 络直播、 络音视频、 络 交等 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以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象的在线教育 络产品和服务,不得插入 络游戏链接,不得推送广告等与教学无关的信息。
检察官提醒
除 会各方需要共同做好守护工作外,屏幕前的孩子们作为中小学生的一员,不管是大同学还是小同学,都应当做好自身的防范工作:
(1)要学会绿色上 ,多从 络中汲取营养,而不能沉迷于 络,同时要主动远离那些娱乐的、无聊的、诱骗的、非法的信息,不要轻信 络上的陌生人。
(2)要学会自我保护,在 络上遇到和金钱、银行卡等相关的事情,一定要打醒十二分精神,这种情况通常绝大多数都是诈骗分子设计的陷阱。
(3)要学会主动沟通,一旦发现自己在 络上被诈骗、被威胁恐吓等,务必第一时间告诉父母,不要因为害怕挨打挨骂而选择沉默。
而家长作为孩子的法定监护人,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想一点、多做一点,加强对孩子在正确上 方面的引导,不仅要随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动态,做好日常沟通,还要注意保管自己的手机、银行卡等密码信息,以免孩子受骗后大额转账汇款。
相关链接:这些学生掉入 络陷阱的案例,希望孩子和家长都能看一看…
部分内容根据 络资料整理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