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在于提升经济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根本途径。高新区作为智力密集和开放创新的“桥头堡”,一直致力于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根据2018年的数据,高新区的工业总产值已从最初的31万元增长到960亿元。
集聚全球创新资源
1995年,大宇宙信息制造(中国)有限公司落户高新区,成为进驻高新区华苑科技园的首家外资企业。吸引企业的,除了当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五免三减半”政策,更多的是这里的发展潜力。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大宇宙不断扩大规模,成为中国软件出口十强企业之一。
2016年,只有17年历史的天津凯发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收购了有着125年历史的德国RPS和RPS Signal。2016年,公司多项产品在全国轨道交通市场占有率进入前三名,同时还拿下了巴基斯坦拉合尔市“橙线”轨道交通项目全线综合自动化系统,实现了海外项目“零”的突破。全资收购德国RPS和RPS Signal,更是助力凯发电气海外战略布局迈出坚实一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有效配置。
2018年,坐落在高新区的天津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与俄罗斯喀山国立技术大学在新区签署合作协议,宣布与俄罗斯在电动汽车关键部件轻量化方面的研发工作正式启动,双方将在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轻量化领域开展合作。
短短几十年中,高新区企业频频借助国际合作,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并且在这一进程中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次又一次地刷新了“中国速度”的纪录。
打造完整产业生态
1989年,天津赛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张芝泉从英国引进子午线轮胎生产线进行集成创新,研发出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子午线轮胎制造设备;2014年,赛象科技完成了“轮胎生产成套装备——智能物流”一体化的智能解决方案; 2015年,成立国内第一家加工制造业B2B电子商务平台——对钩 ,为中小型制造企业搭建了理想的在线交易平台。从“制造”到“智造”,互联 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这是赛象科技近30年发展历程中,三代创业者不断创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真实写照,也是高新区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精彩缩影。
在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过程中,高新区不断转变产业发展思路,逐步完善区域内的产业链。在发展中,产业项目形成产业生态,产业生态聚集优质项目,优质项目完善产业链条,如此良性循环,正在让高新区向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中心的目标加速迈进。
高新区企业赛德美天津公司自主研发的“单体电池全自动拆解生产线”即将投入使用,可以满足京津冀地区对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需求。而之所以选择落户高新区,与这里良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是分不开的。“高新区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总体布局和我们的发展规划不谋而合,也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资源和市场。”公司负责人说。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