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昕(北京体育大学)
“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筵开听颂椒。”在新春佳节,无论是打扫屋舍、点香祈福,还是燃放烟花、团圆聚餐等都蕴含着人们渴望团圆和睦、喜庆丰收质朴愿望,承载着中国人无限期待的“年味”。
如今牛年远去,寅虎已至,然而2022年的春节相比往年却显得格外的“冷清”:家乡的车站中返乡旅客匆匆回乡的脚步声日渐稀疏,公园寺庙里没有了昔日的喧嚣热闹,烟花爆竹也不再绚丽地划过城市的夜空。这不禁令人叹息:我们的“年味”去哪儿了?
答案或许就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变化中:在疫情的冲击下, 会正加速数字化转型,我们正步入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时代——后疫情时代。所谓后疫情时代,是指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时代,主要表现出线下活动大幅减少,线上交流空前频繁的显著特征。
尤其是今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回乡路途面临新的挑战;不少公园和娱乐场所有了严格的人流限制;庙会因为人员聚集存在较大风险而纷纷延期或者取消;燃放烟花爆竹因为环保问题被多地禁止。今天,以往承载年味的各种习俗形式受到不同程度影响,那么年味当如何在年轻一代中得到传承与发扬呢?
除了积极寻找新的载体维护传统佳节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基因之外, 会也在积极推动更加人性化政策的落地,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细致方案,以共同守护年味。在疫情形势下,多地倡导就地过年,减少人员跨区域流动,从而保护更多人的安全。然而就地过年是为了他日无忧无虑的团圆,尽管春节不返乡,但年味不能淡。为确保市民安心过年,各地出台一系列政策补贴:在广东佛山,就地过年的人们将获得“五大礼包”,包括派发现金红包、热门景点门票、电影套票等福利;而在北京,相关部门保障本地“菜篮子”供应渠道畅通,同时扩大公共文化供给,加大线上趣味过年节目投放,丰富市民节日文化生活。相关举措让在家乡留守的亲人暖心,也让在外过年的游子安心。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春节,本就蕴含着辞旧迎新这一基本属性,守护年味也应该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我们不必苛求与拘泥于传统的文化载体与形式,只要铭记年味中蕴含的独特的民族心理与文化基因,依然能够在拥抱新时代中创造新形式,让年味在后疫情时代下焕发生机,成为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文化纽带与时代新声。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