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20日,中国正式接入互联 ,那时能上 的人还仅是极少数。随着上 用户人数的增长,20年前的今天,上 “冲浪”的用户终于有了正式称谓—— 民。
当时,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了第二批56个信息科技名词,其中“互联 的用户”的中文名称被确定为“ 民”。
那时的 速都是以Kb为计量单位的……
拨 上 作为当时唯一的上 方式(开头音频为拨 上 原声),它有几个如今看起来非常不可思议的BUG:
接电话就断 。当时的电脑靠电话线上 ,很多 民当年会拔掉电话线来安心上 。
价格不菲。那时由于接入服务商的运营成本较高, 费曾有过每小时9元时代(98年全国人均月工资约为452元)。
“龟速”上 。那时的 速只有56K/秒,和现在100M带宽比起来只是个零头。当年下载一个1M文件要等上好一阵, 站的设计也极尽精简,尽量加快加载速度,即便如此,完整打开一个 页的时间也可能需要等上2、3分钟。央广“下文”客户端在搜索资料时发现一条2000年的搜狐IT新闻,不妨和如今的页面对比一下。
说起搜狐,可以算是当年中国互联 的先驱了,如今很多的互联 巨头在1998年的时候都还没有成立:
谷歌公司还没有诞生;
马云二次创业失败,1999年他才在杭州成立了阿里巴巴公司;
李彦宏在给硅谷著名搜索引擎公司搜信打工,1999年他带着7个人创建了百度公司;
刘强东刚刚开始创业,创办了一家线下连锁店,代理销售光磁产品;
只有马化腾在1998年11月注册了腾讯公司;
微软在这一年推出了win98。英特尔也在这年发布了全新高性价比的赛扬处理器,大大降低了pc机的入户门槛。
今天中国 民数量已达8亿,而1998年的时候,中国 民数量是117万。那时的电脑硬盘一般是3.2G,因为6.4G的太贵了。现在手机都是256G的了,这个容量在那时是无法想像的。
随着软件和硬件的进步,上 已经成为大部分人生活的一部分。那互联 未来的形态会是什么样子?有媒体称,借助云计算、物联 、人工智能等互联 技术,以互联 为基础的物联 会改变我们的生活。对此,你怎么看呢?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