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刷新闻赚现金”?当心碰触到法律底线

拉好友赚钱 有用户收入高达近40万

浙江绍兴的玲玲表示,从今年8月开始使用一款资讯类应用,当时听别人介绍说看看新闻就能赚钱,玲玲将信将疑,便试了试。

从这款软件上陆陆续续赚到钱之后,玲玲开始把它推荐给身边的亲朋好友。“拉一个人可以奖励10块钱,拉两个就20块。他注册好之后我还要提醒他阅读,这样我才可以得到奖励。”

专家指出,资讯类平台应该提供一个 会成员共同参与讨论,以促进 会福利和进步的空间。而“现金换流量”的模式,消解了 会互动的严肃性,带来了过度的娱乐化,不利于建立一个这个风清气正的互联 空间。

标题党、低俗内容博眼球惹争议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面上至少已出现了五六十款这类软件。现金奖励、花式推广为平台吸引了不少眼球,甚至收获了一批“忠实粉丝”。烧钱得来的用户靠什么留住?一些资讯类平台非但不在内容建设上下功夫,还开始剑走偏锋。

浙江嵊州的小赵在母亲推荐下,一个多月前开始和爱人一起使用趣头条。然而很快就发现看不到什么有价值的资讯。“广告特别多,穿得比较裸露,还有些低俗的视频。”

看了趣头条刚十来天的王某,更是直接将其卸载。“标题看看很新鲜,实际上没啥内容。好多新闻有点胡编乱造。”

尽管如此,仍有一批用户每天在这类平台上花费大量时间。现金诱惑、花式推广为何如此奏效?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指出,这类平台借鉴的是 络游戏模式, 络游戏并非是很多用户对游戏本身的痴迷程度,而是它借助每天要做的一些任务,形成一定固化模式,一旦形成使用习惯,用户黏连度会比以前所有的产品更高。

部分资讯类平台成违规广告藏身地

投入大量资金招揽用户注册,又用旁门左道的方法吸引用户阅读,这类平台靠什么赚钱?广告,而且不是一般的广告。

打开几个资讯类应用的首页,各种夸张的标题,夹带保健品、祛斑、祛痘、丰胸、减肥、 赚等广告内容: “一天一次,狂减30斤”, “江苏大姐巧用一物,28天彻底祛斑”,多数直接引流到微信 。

其中一些虽然标明“广告”,但使用资讯类的标题:“经常长痘痘是因为这几个习惯你可知道”,点进去之后却没有任何内容,直接开始咨询商家。

2016年出台的《互联 广告暂行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

医疗、药品、保健食品广告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须经广告审查机关进行审查的特殊商品或者服务的广告,未经审查,不得发布。

互联 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显著标明“广告”,使消费者能够辨明其为广告。不得以欺骗方式诱使用户点击广告内容。

显然,平台对于入驻的广告主资质审查并不严格。

专家表示,由于这样的平台过于趋利,必然会降低它刊播内容,特别是广告内容的底线。有些内容用户无法分清是广告,甚至无法阻止相关的传播,这对消费者潜移默化的影响很深,危害也很大。

“转发”也有责任 平台亟待监管

低质低俗内容泛滥,平台在自身建设方面有哪些欠缺?违法违规广告肆意传播,相关部门应如何加大监管力度?用户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要注意些什么?

专家指出,尽管“刷新闻赚现金”式的推广一时间吸引了不少用户,但资讯类应用要长期留住用户,还应靠优质内容的供给。

此外,专家还特别提示广大用户要提高对 上传播内容的鉴别力。如果明知道是标题党、谣言,甚至在文章中涉黄还继续转发,转发人就要承担责任。


监制/唐怡 主编/李伟

?央视新闻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8年10月24日
下一篇 2018年10月2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