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专项调查工作从2020年11月开始,调查范围广泛,此次调查涉及辽宁省内7个地区1911年以前开凿的石窟寺(含摩崖造像)共51处,复查39处,新发现12处,全面掌握了辽宁省石窟寺(含摩崖造像)各项情况,了解了石窟寺(含摩崖造像)基本情况、保存状况和主要风险、保护管理情况、安全防范情况等四个方面、近百项数据。调查过程中大量采用了新技术、新装备,如无人机航拍、三维扫描测量、手机APP现场录入等,通过跨领域多学科合作,实现集考古、文保、测绘、摄影、岩土等众多学科的协同合作,实施了全过程专家指导和全过程质量控制。
本次调查从雕塑、书法、绘画、建筑、艺术等多角度提取信息解读文物内涵,共完成石窟寺单体调查 告51篇,并录入“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信息管理系统”,形成了《辽宁省石窟寺文物名录》《辽宁省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 告》《辽宁省石窟寺安全防范情况 告》等多项调查成果。
此次调查,全面掌握了辽宁省石窟寺资源的类型及分布区域。基本确立了辽宁地区的石窟寺及摩崖造像萌芽于北魏时期、发展于辽金时期、繁荣于明清时期的时代链条。51处石窟寺(含摩崖造像)包括石窟寺23处、摩崖造像28处,从地域分布状况来看,锦州石窟寺(含摩崖造像)有17处,阜新石窟寺(含摩崖造像)15处,其余分布在葫芦岛、朝阳、辽阳、鞍山、大连等市。从开窟选址特征来看,北魏时期的石窟寺位于临近大凌河的低矮山丘向阳崖面上,远离人群;辽代石窟寺则位于以医巫闾山为中心的名山大川中,体现出名山崇拜、宗教信仰与皇家需求的多元结合特征;金代以后的石窟寺则较为分散,但大多离居址较近,体现出民间宗教需求的迅猛发展。辽宁省石窟寺及摩崖造像自成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前后相继的格局,并以藏传佛教最具地域特色。目前,辽宁地区共发现有13处藏传佛教摩崖造像,均位于阜新地区,除彰武县千佛山摩崖造像外,其余都位于医巫闾山东北麓的海棠山及周边地区,是国内除藏区外,分布最为集中、造像种类最齐全的藏传佛教摩崖造像群。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