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凛冬下 小牛电动凭何能拿到3000万美元新融资?

在本月的科技资本界大新闻中,由凤凰祥瑞领投的牛电科技3000万美元A+轮融资可谓是吸引了不少眼球。而A轮累计8000万美元的融资规模,也让其成为了国内智能硬件、新出行领域总融资额度最高的互联 创业公司。

目前,除此次入局的凤凰祥瑞外,牛电科技的投资方包括了GGV、IDG、红杉资本、梅花天使、明势资本、创新工场、真格基金。

实际上,在发布首款产品“小牛电动N1”以来,牛电科技一直处于舆论的漩涡之中:一方面,其虽然实现了5万台整车的累计销量和2亿元的销售业绩,但至今并未靠“卖车”实现盈利;另一方面,其创始人之一的李一男因陷入了华中数控内幕交易案,淡出公司运营事务的绯闻频传。

一个老板最近官司缠身,一年半烧掉了5000万美元A轮融资的公司,在融资凛冬的背景下,为什么还能拿到这笔钱?

也许,问题的核心不在于眼前的通过一两款产品的挣钱能力,而是其可成长的空间。

在国内的出行领域,大背景是这样的:

1. 在以北京为代表的国内主要城市出行市场,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大约能够分别提供30%至40%的需求运力,私家车由于限行等措施,所提供的运力约为15%,其余由电动车、自行车及步行等方式覆盖。

2. 按照去年年底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的规划,到2020年,北京中心城绿色出行(也就是地铁、公交、自行车、电动车和步行,不包含私家车)比例要达到75%;五环内机动车流量降低10%至15%,中心城小客车出行比例控制在25%以内。

3. 尽管滴滴等打车软件声势火热,但由于补贴的减少和黑车载客事件频发,其增长已趋于平稳,且由于其覆盖的大多为寄望于提高出行效率的中等收入的白领阶层,故其也显然也无法承担未来绿色出行的重任。

那么,小牛电动车(或者说以其为代表的各类智能代步工具)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呢:

1. 解决城市居民出行痛且不爽的普遍刚需,并逐步取代中短途出行中的其他工具,比如当下2亿左右的电动车存量用户。

2. 更酷的设计和更高的技术水准提升了消费者(尤其是白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毕竟当下大多数电动车都Low爆了。

3. 牛油保、头盔、贴纸等周边产品所为用户和企业带来的附加价值,这是其他电动车厂商所不具备的能力。

实际上,解决城市出行问题的主体是更发达的地铁和地面公交系统,首要的辅助工具是智能化的、节能、绿色的中短途个人载具,私家车及Uber、滴滴等在城市区内通勤的作用会被极大限制——牛电科技所要占领的,正是中间一环的首要辅助工具市场。

正如此次牛电科技的新进投资方凤凰祥瑞负责人杜力所言,新出行领域的发展前景广阔,并且牛电科技仍然是2016年最被看好的创业项目之一。同时,小牛电动N1积累了大量用户粉丝群体,除整车销售外,未来在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共享经济领域想象空间巨大。

而在有了更好的资金支持后,牛电科技在产品的迭代研发上显然也更有底气。

由此,在这样一个蓝图下,3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似乎反而是资本方捡了个大便宜。

新起点新机遇,智东西2016招新

欢迎应聘以下职位

运营岗:

#活动/ 群运营主管

欢迎自荐/推荐,简历至guoren@me.com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6年2月24日
下一篇 2016年2月2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