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憋”毕业论文的季节。多少人为此废寝忘食、肝肠寸断。即便不是应届毕业生,也可能在准备课程论文、开题 告,或准备写论文发表。今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高校延期开学,豆瓣上有书友甚至调侃不少学生和老师在家“生产论文”,过不了多久,学术期刊的投稿邮箱将拥挤不堪。
此前,书评君的视频栏目《罗东时间》聊了聊毕业论文里大量出现的“文献研究法”不是一种研究方法,以及令人抓狂的“改格式”。转眼到了四月中旬,如果你在写毕业论文,必然绕不过“查重”。
如果对论文缺乏一些底气,那么自然“难”了,不过,原本没有粘贴复制,为什么也可能觉得难,还把论文改得“面目全非”呢?
看完视频,再往下看延伸内容呗~
延伸:“降重”诸方法
降低重复率,最终考验的大概只是有无“改”这个动作,因为只要改,实现的方法总归是有的。而尴尬也就在这里。如果你的论文规范,可能也不得不耗费精力调整语句,哪怕让它“面目全非”。如果你的论文不规范,却不需要怎么变内容,使用一些修改策略便可规避问题,使它摇身一变,就“合格了”。
那些“降重”的常见方法参差不齐。有的普普通通,有的比较“高级”。
调整被标红的段落,最常见的莫过于找个近义词或同义词替换上去。一些 称可以帮忙修改的服务,也多是使用此类办法。比如,将“地方”改为“地点”。要是“地方”表示的是地方性之“地方”或本土,系统无法识别,往往要闹出笑话。稍微复杂一些的是修改整个句子,要么变换词语顺序,要么在陈述句、疑问句、反问句、被动句之间切换。
如果说,这是“改头换面”,那么像文字转图片便是“暗度陈仓”了。对重复率较高的部分截图,再插入文中,调整大小尺寸,与上下文看起来大致相同。即便能通过系统这关,在导师和答辩老师那里也未必还如此幸运,若是遇上毕业后不幸被抽查,问题就大了。纵观那些或粗糙或精致的“降重指南”,多半都会提到此法,不过想必戏剧效果高于实战效果,真正冒着风险使用的人不见得多。
更狠一些的策略,可能是所谓“翻译法”。思路有点像“出口转内销”。把原文拷贝到翻译 站或翻译app,翻译成英语、日语或法语等任何一种外语,再换个地方,将译文翻译回中文,接着只需顺顺句子,稍作调整。一路下来,高速且有效。有的翻译结果甚至有意外之喜,比如句子比此前的还要“学术”。如果与原文相比,变化不大,无法降重,还可能翻译成多种外语,包括加入小语种。当然,弄不好,往往会留下浓浓的翻译腔,与上下文的措辞、构词风格也不怎么搭。
“降重”是为了识别出那些写作不规范、存在“抄袭”的部分,而这最重要的是凡参考必有出处,且能一一对应,无论参考对象是具体句段、观点,还是方法、思路。做到参考必有出处,即便为了通过“查重”而使用一些修改方法,也无可厚非。
视频字幕:黄丽钦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