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业化扑面而来时,你首先得知道的建筑工业化思维

一、如何从工业革命的角度认知建筑的工业化?

1、 工业化是什么?

“工业化”的本质,就是用“机械”来替代“人”。在历史上,这个替代的过程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分阶段实现的。

“工业革命”——蒸汽机,让机械代替体力

机械第一次代替人的故事发生在“工业革命”时期,一个叫詹姆斯·瓦特的英国人发明了蒸汽机,它将蒸汽的能量转化为机械的功,从而使得“机械化的生产”代替了“纯体力的劳动”。在那个时候蒸汽机可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它开辟了人类利用能源的新时代。

然而蒸汽机有一个非常大的缺点,就是你没法随时控制它开始或停止,只要锅炉里的煤没有烧完,蒸汽机就很难停下来。

“生产力革命”——电,让机械实现大规模的流水线产生

直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替代了“蒸汽”,成为了新的生产力资源。由电力驱动的自动化机械设备被发明出来,电力不但可以给机械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还可以通过电来控制机械的开关,这可比烧煤的蒸汽机方便多了。同时科学的管理使得工人的分工更加明确,复杂的工作被结构化、标准化,变得可以度量。正因为如此,生产的过程被成功地分解成“零部件生产”与“产品装配”两个主要环节,开创了由高效的流水线大批量生产产品的新模式。但是那时的自动化技术十分简陋,还不能解决不同流水线之间配合的问题,复杂生产流程还需要人来衔接。

“信息技术革命”——电子信息技术,让机械实现复杂生产与协同

直到“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企业主开始将电子芯片与计算机软件应用到工厂的管理与生产的环节,让机械按程序进行生产,流水线之间按照程序进行协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复杂精细程度又进一步被提高了。到这里,有了计算能力的机械不但接管了相当比例的“体力劳动”,还接管了一些“脑力劳动”。

“物联 革命”——互联 技术,让机械变的得更聪明

如果说“电子芯片 + 计算机软件”,是给机械安装了“神经纤维”,让它能实现相对复杂的“应激反应”,那么人工智能就是给机械安装互联 的“大脑”,让它从数据中寻找规律,学会思考,然后再和你生活的物理世界进行链接与交互,这个就是“物联 革命”。举个例子,淘宝永远都知道你想要什么,只要你登上淘宝,即使你不去主动搜索,你想要的产品广告也会出现在首页上,因为你曾经搜索过这个产品。它会根据你搜索过桌椅、床来判断你可能要装修,甚至还会给你推荐婚纱照相馆,就好像你自己肚子里的蛔虫一般。一旦你买了这个产品,它还告诉你哪个时间点运到哪里了。当然这不是人工智能,这只能算数据智能。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场工业革命,正在悄悄地发生。

2、 建筑的工业化是什么?

那么好,回归正题,什么是建筑的工业化呢?其实你只要把工业革命中生产的“产品”看成“建筑”就可以了。

曾经有人说建筑的“装配化”就是工业化,那么现在,我相信大家都能够判断出这句话并不准确——其实,建筑的装配,只是建筑工业化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目前行业里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概念来解释建筑的工业化,就是“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其实这句话最早是由工业化之父柯布西耶提出的。即通过“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的手段建造建筑产品的过程。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在设计环节,要把建筑当作一个可以大批量复制的产品来设计,要遵守一定的标准化原则,考虑这样的设计是否会对接下来的生产与施工环节造成不好的影响。

在生产施工环节,要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做法,将建造环节分解为生产和装配两步。生产的环节,就是将建筑的墙、楼板、楼梯等模块或部件,在工厂的流水线上进行生产,再通过物流运输到工地。施工的环节,就是将这些部件,尽量通过装配式的方法组合安装成为一栋完整的建筑。

在装修环节,要实现装修与土建的一体化,这就要求在建筑设计的初期,室内设计和厨房卫生间等供应商就要提前介入,针对建筑设计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造,多方结合起来,统一设计。这样才能把体验好的建筑产品交付给用户使用。

如果上面四个环节,对应的是前两次工业革命。那么建筑的“信息化管理”,就可以用第三次工业革命来解释。

提到建筑的信息化管理必须要介绍一个叫作“BIM”技术,它翻译过来就是“建筑信息模型”,英文全称叫“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这项技术就是把建筑的设计、生产、施工、装修、运维的全过程,放到一个可视化的、带有信息的模型中进行管理。因为在工业化的世界里,你设计的产品一旦上了流水线,想修改就要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这也是为什么行业里一再强调设计与管理的重要作用,作为新入行的你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像建筑这种流程复杂、参与方众多的行业来说,BIM 就是一剂良药。很多行业的专家都说“工业化”和“BIM”是天生一对,这点我是十分认同的,因为它必将是将建筑产业带入物联 时代的一把钥匙。

3、建筑工业化的伟大之处

我刚刚给大家介绍四次工业革命,连起来就是前段时间在制造业炒得特别火的工业几点零,如果你充分理解这四次工业革命,那么你基本上就对工业1.0到工业4.0有初步的了解了。

相比制造业,我还暂时无法将中国当下的建筑工业化定位到任何一个工业几点零中,因为我们还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自动化流水线作业,也没有用信息化技术打通设计、生产、施工与运维的整个管理过程。如果一定要定义,就工业化 1.5 吧。

但是,工业化是伟大的。我们赞扬工业化的伟大,正是因为它持续地改变着世界,我们应该庆幸我们恰巧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之中。在这个时代,我们拥有着百年难遇的机会,中国的建筑业,会在未来 5~10年中,实现从工业 1.5 到工业 4.0 跨越,整个过程就是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只要你还身处在建筑行业中,就一定不要错过这个机会。

二、新时代的包工头,如何识别行业的新机会?

历史不止一次的告诉我们,大部分成功的人,都是仔细研究了所处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找到了新机会,顺势而为,才获得成功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分析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变化,快速识别新机会非常重要,因为这个是你能否持续领先的基础条件。

1、如何洞察行业未来的趋势?

作为新入行的你,我教大家三种方法,来洞察建筑工业化行业未来的趋势。

方法一,看政策。

任何一个产业发展方向,都是要与国家的发展方向步调一致的。如果一个产业的结构已经不适合 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了,那么它必须要升级和改变。我们理想中的建筑工业化,可以让建筑质量更好,更节能节材环保,同时把农民工变成产业工人,顺应了“工业革命”的发展趋势,对建筑产业是一次革命性的提升。截止目前,建筑工业化已经被写进了国家“十三五”规划中,2020年每年工业化建筑要占新建建筑比例的 30%,全国已经有 30 多个省市地区颁布了相关的政策。

也许有人会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可有一点你别忘了,中国的土地是归国家所有的,政府可以通过土地出让条件,来要求购买土地的开发商建设一定比例的工业化建筑,满足一定的技术标准,甚至使用 EPC 总承包的建设模式、应用 BIM 技术,等你建完之后还要验收你。

所以,无论你是行业新人还是专家,从政策入手,你可以省很多的力气。当然,建筑工业化在我国刚刚起步,政策不断完善的速度也很快,需要你不停地关注,不断更新你对行业趋势的认知。

方法二,看开发商。

由于从项目的立项、设计、施工、验收到交付,都是由开发商统一组织完成的,所以开发商更关注什么,就决定了整个行业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这里我必须介绍一个伟大的企业——万科。为什么说它伟大呢,因为它是惟一个在没有政策与技术标准的支持下,第一个大胆实践了建筑工业化的开发商。

这里我想说一个小故事给大家听,早期在万科做小区物业管理时,处理用户投诉最多的就是墙体开裂与门窗渗水问题,这些都是传统现浇建筑的“质量通病”。

恰巧当时万科的董事长王石出访了一次日本,看到了日本人用“造汽车的方法盖房子”,于是回国之后,就提出了“两提一减”的目标,即“提高质量,提高效率,减少对人工的依赖”,开始采用工业化的方式来建造房子。截止到工业化政策标准还没有推广之前的 2015 年,全国 70% 以上的工业化项目基本都是由万科建设的。如果我们在“工业革命”中对 入座,把万科称作是中国建筑工业化领域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点也不为过。

现在工业化设计领域的龙头企业,如深圳的华阳国际、北京的北京院、上海的天华等设计公司,都是早期跟着万科一步步实践起来的企业,目前他们占据着中国60% 以上的份额,基本垄断了工业化的设计市场。我国早期的工业化供应商,如以北京榆为代表的构件厂,以中建、住总为代表的施工企业,也都在各自的领域形成了明显的竞争优势。所以,关注开发商,尤其是头部的开发商,对于你认清行业的趋势有非常大的帮助,因为他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方法三,看互联 。

互联 跨界打劫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淘宝革了零售业的命,微信革了通讯行业的命,滴滴革了出租车行业的命,很多行业都在担心被互联 整合。

回归到我们建筑行业,我的老东家华阳国际的创始人唐崇武先生,曾经有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我们建筑行业,就像一群拿着冷兵器站在空地上的人,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远处雨林里冲出来的人,拿着我们见都没见过的武器就把我们给消灭了 。”这段话我印象深刻,他表达了一种对未知的危机意识。

的确,互联 正在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方面,但大家也别太担心,建筑产业是一个跨度大、产业链很长的产业,所涉及的企业类型很多,颠覆它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内外勾结”。

比如中建集团的“云筑 ”把施工企业的招标、劳务分包、金融服务等核心业务流程与环节放在互联 上,通过数据来优化服务,这是我目前在建筑行业看到的惟一的有互联 基因的产品,在这里我只能说中建系统内有高人,既了解自己的核心业务,又懂互联 思维。

所以,如果不想被互联 所颠覆,就要时刻关注互联 的新技术与新商业模式,因为互联 发展得足够快,可以启迪你的思维,开拓你的脑洞。

2、如何找到新的行业机会?

政策变化了,开发商的套路不一样了,互联 开始打劫了。那么我们如何能找到行业的新机会呢?给大家一个答案——就是因人而异。

第一种选择,成为工业化产业配套的一员。

如果你是一个个体,你可以加入一家有建筑工业项目的开发商,一个专注于建筑工业化的设计院、一个构件工厂、一个工业化施工团队、苦练工业化与 BIM 成为一个高手,因为现在这个行业最缺的就是人才,尤其是懂技术的管理人才,这样可以保证你在未来的 3 ~ 5 年不被建筑行业淘汰。

第二种选择,尽快把你的核心业务搬到互联 上。

如果你是一家专注于建筑工业化的企业,不要犹豫,尽快将自己的核心业务搬到互联 上,优化你的服务体验,让你在产品上获得更大的竞争力,比如刚刚提到的“云筑 ”,或者目前还在研发阶段的“互联 设计院” ,这样可以保证你在未来 5 ~ 10 年领先于整个行业,当然这只是“+ 物联 ”最基础的一步。

第三种选择,尽快整合上下游产业链。

如果你的企业在一个领域(比如设计、生产、施工领域)已经有一定的江湖地位,占据一定的市场规模,请尽快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因为,目前建筑工业化行业流行一种极具竞争优势的模式叫“EPC”,即“设计、采购生产、施工总承包”。如果不想做分包获得少得可怜的收益,那你就要主导 EPC 项目,当然,这个前提是你有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的能力,前提是你有足够的实力和开发商 PK。

第四种选择,做个性化定制的市场。

如果你是一个极具创造力的人,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资源,你可以好好地研究工业化设计方法与技术,以此为基础,为高端客户做个性化的定制服务,造出像悉尼歌剧院、鸟巢、水立方这种跨时代的工业化建筑,或者进军新农村,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第五种选择,跨界拥抱互联 。

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第四次工业革命——“物联 革命”,反映到我们的行业就是“智慧建筑”。如果你在建筑工业化的某一环节十分精通,又恰巧极具冒险精神,你可以尝试跨界拥抱互联 ,努力让自己拥有互联 思维,成为那个可以“内外勾结”的关键要素。

现在一些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已经开始跨界打劫了,比如早期为了把品牌做大,跨界拍了一部叫“海尔兄弟”动画片的海尔集团,以至于我直到读大学以后,才知道还有美的这样的企业生产冰箱。

当然,这只是一个玩笑。据我所知,海尔集团目前根据住宅建筑不同的使用功能,推出了上百种针对用户使用场景的产品组合,比如,智慧厨房有 60 个使用场景、9类产品、6种组合,智慧浴室有40个使用场景、7类产品、6 种组合,卧室有 30 个使用场景、8 类产品、5 种组合。这里我就不详细介绍了,在后边的工业化装修的课程中,我会跟大家解读。

诸如此类,当房地产还在讨论如何偷面积、行业内还在为预制率高低争论的时候,这些拥有互联 思维的企业已经重新研究起用户使用场景,这就是用户思维。就像小米和乐视明知道做手机和电视不赚钱,还在低价卖电视,为什么?因为他们要通过电视、手机这种终端,占领用户的客厅,用精彩的内容更好的体验来占据用户更多的注意力和时间。

智慧建筑并不是那种打开 APP 开灯关灯的鸡肋体验,而是智能建筑本身知道你的喜好,给你最个性化的体验,也许有一天,这些占领用户心智的互联 公司,会做起房地产,颠覆整个房地产行业。也就是说,建筑行业的战场也许不在行业的本身。如果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可能会在未来 5 ~ 20 年胜出。

三、新时代的“包工头”应该具备哪些核心能力?

每个行业都有一种理念,大家就朝着这个理念努力拼搏,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一种文化,任何行业的成功就是靠他们特有的这种精神支持。这种精神落在我们行业,其实就是“工匠精神”。创新、敬业、精益求精、执着专注都是“工匠精神”的品质,“匠人”就是建筑工业化从业者要扮演的角色。

1、建筑工业化的从业者需要具备哪些核心能力?

第一,产品化思维,让你做出一个优质的产品。

我们还是用万科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产品化思维。万科在广深区域的商品房项目,绝大多数采用“全混凝土外墙 + 铝模 + 复杂构件预制”的成套技术体系,解释过来就是使用铝模板代替传统木模板,用全现浇的混凝土外墙,代替传统非承重的砌体外墙,飘窗和楼梯这种现场不好支模的非承重复杂构件,在工厂预制生产。这样做有几点好处,第一,外墙全部都是混凝土一体浇筑,外墙渗水的问题避免了;第二,用了铝模使墙体更平整了,省掉了墙体 15 ~ 20mm 厚抹灰的工序,用户的得房率增加了;第三,复杂的构件在工厂生产,尤其像楼梯这种规模大、标准化程度高的构件,工业化的总成本可能与现浇的持平。万科的这种做法,符合“用户”的逻辑,得房率变大,质量变好了,这就是好产品。但是它并不是一个满足《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的建筑。

在这里我就不深入介绍了,在第三章“做产品”的课程中,我会详细跟大家解读预制率这件事。建筑产品一定是由市场、技术与经济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以用户体验为中心,使用适合的技术手段,同时不必付出过多的成本支出,以交付用户高质量的产品为目的的产品设计,就是产品化思维。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追求技术超前性不是好产品,平衡了用户市场、技术可实现度、经济合理性的才是好产品。

第二,“标准化”的能力,让你成为行业的专家。

你要足够了解标准化,这是让你链接制造业的钥匙。将标准化融入你的血液中,这会让你造出经济性与个性化兼备的建筑产品。这里教大家一个口诀,就是设计师要把“怎么弄”给标准化,项目经理要把“什么时候弄”给标准化。什么意思呢?设计师要精通拆分设计与深化设计,把建筑分解成一个个标准的构件,一个个标准的连接节点,让工厂能够准确地生产,让施工人员可以方便快速地组合,这就是“怎么弄”。

试想一下,乐高为什么那么普及,就是因为标准化设计得足够高,连接接口都设计成标准的,谁都知道怎么弄。项目经理要精通流程化的管理,知道什么时候让设计、生产、施工、供应链的单位介入,什么时候让构件生产,哪些构件部品先装哪些后装,这就是“什么时候弄”。只要你具备了把“怎么弄”和“什么时候弄”标准化的能力,你必然成为行业专家。

第三,“确认”的能力,让你成为一个靠谱的人。

“确认”这项能力并不像领导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那么高大上。但是,它却是上述几种能力的基础,它可以保证你在团队的协作中,完成“闭环”。当你“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的时候,你就和周边的协作 络保持了高度的互动,所有人都因为这个闭环的行为习惯,和他人、和组织首尾相接,凝结成一个高效的行为 络。我们的邻居日本,就是靠“确认”这项核心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团队秩序的。可以说,人人都具备的“确认”能力,也让日本工地很少出现工期的拖延,很少发生事故。

第四, “好奇”的能力,让你成为一个极具创造力的人。

保持好奇心,是学习和创新的第一动力。牛顿如果只是被苹果砸到了脑袋,喊了声疼就走掉了,就不会有万有引力的发现。

目前我国的建筑工业化有很多内容需要创造和开发,比如如何解决让建筑更加个性化,是不是可以考虑其他的技术实现等等?建筑工业化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需要你走出办公室,了解设计、了解技术、走进工厂、走向工地,全面参与从创意到实现的全过程,这些都需要你持续地保持好奇心,才能坚持下去,得到结果。

四、总结

1、我们应该从工业革命的角度理解建筑的工业化,中国的建筑业会在未来 5~10 年中,实现从工业 1.5 到工业 4.0 跨越,整个过程就是机器不断地替代人、持续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只要你还身处在建筑行业中,就一定不要错过这个机会。

2、作为新时代的包工头,你拥有无限的机遇,你可以通过看政策、看开发商、看互联 ,来洞察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你可以通过成为工业化产业配套的一员,尽快把你的核心业务搬到互联 上,尽快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做个性化定制的市场,跨界拥抱互联 ,找到新的行业机会。

3、作为新时代的包工头,你需要具备“产品化思维”,以用户的角度考虑;要具备“标准化的能力”,降低操作的门槛;要具备“确认的能力”,让你的工作形成闭环;要具备“好奇的能力”,让你极具创造力。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所有行业都是在快速不断地变化的,任何人或企业,不可能在一个领域一直领先下去。所以,我们必须深刻地了解建筑的工业化思维,在第一时间洞察行业的发展趋势,识别行业的新机会,尽快地找到突破口,或进化,或转型,确保自己不要在未来的 3~5 年中成为被淘汰的一员。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7年9月14日
下一篇 2017年9月1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