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协作模式有效治疗帕金森病

吴阿姨是一名退休教师,受帕金森病困扰已经7年,不仅左手震颤,而且肢体僵硬,四处就医,痛苦不堪。今年参加了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承办的国际帕金森病日“防疫抗帕、康复随行”线上主题日活动,深受启发和鼓舞,重新燃起了战胜疾病的希望。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帕金森病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患病率逐年升高。帕金森病的症状多样化、个体差异大,治疗模式已经从单纯的改善运动功能延伸为多功能障碍的综合治疗,从控制症状扩展到延缓病情进展的“疾病修饰”,进行疾病的长程慢病管理,最大限度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多个专业领域人员共同参与,包括神经内科、功能神经外科、康复科、心理科、中医科及护理等,协同关注及解决帕金森病漫长病程中的一系列复杂症状。这就是所谓“多学科协作模式(MDT)”,也是国际公认的帕金森有效干预模式。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已经组建起一支成熟的MDT团队,成为全市首家开设帕金森病MDT门诊的康复专科医院,为广大患者带来疾病的系统管理模式。

内科治疗

目前开展的内科治疗包括口服药物及注射用药物,口服药以左旋多巴替代为主,通常药物治疗需贯穿疾病全过程。此外,针对帕金森病导致的肌张力障碍、流涎、疼痛等症状,可采用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它能够阻断胆碱能神经传导,是缓解局部肌肉痉挛和肌张力障碍的有效方法,也是帕金森病MDT门诊的特色之一。针对非运动症状,可以通过各种评估手段进行早期识别,并根据症状轻重程度采用相应非药物或药物治疗。

外科治疗

对于服药5年以上的“老帕友”来说,药物治疗无法有效控制症状时可以考虑手术治疗。目前临床上治疗帕金森病的手术主要有脑深部电刺激(DBS)和“毁损术”。DBS是借助立体定向方法在大脑深部神经核团植入电极,通过皮下埋置脉冲发生器调控电极向大脑发送电脉冲,改变核团的兴奋性,对震颤为主的帕金森病患者尤为适用,可以改善僵直、运动迟缓,是治疗中晚期运动并发症的有效手段之一。DBS起效快,手术创伤小,可逆可控,术后可以减少口服药物剂量,从而减轻其副作用。

康复治疗

帕金森病康复日益受到重视,在一系列全面而规范的专业康复评估后,针对病人的不同功能障设计系统的康复训练方法,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能力。作为药物和手术治疗的必要补充,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康复能够减缓帕金森病的进展。帕金森病人的康复治疗始终遵循个体化、综合康复原则。物理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体能、姿势控制、平衡协调、步行障碍等;作业治疗训练项目更贴近日常活动,包括训练穿衣、进食、洗漱、写字、大小便等;言语、吞咽治疗通过呼吸训练、发声训练、口面舌及下颌肌群训练改善病人发音、咀嚼、吞咽及流口水问题。

心理治疗

帕金森病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是最容易被忽视却又非常常见的症状之一,发生率约为30%至40%,与病人的睡眠障碍互相影响,大大降低了生活质量。因此,帕金森病患者不能忽视心理治疗。我们应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家人应积极鼓励患者主动参与运动,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爱护,多和患者交流,为他们营造愉快的生活氛围。对于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建议进行专业的神经心理测评,或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必要时给予精神类药物治疗。

中医治疗

中医药在帕金森病治疗中具有一定疗效。针对MDT门诊及住院病人,根据病人意愿,在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专家指导下,制定个体化中西医综合康复方案,在前述干预基础上配合中药、针灸、推拿、各种养生功法,按照辨证论治和分期论治原则,以滋补肝肾为基本大法,随证遣方或施治。

总之,对于帕金森病规范的全程管理离不开多学科的协作,除上述干预外,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帕金森病MDT团队还包括神经调控、营养科、放射科、专科护理及辅具矫形科人员,运用信息化软件逐步建立帕金森病智慧健康管理系统和生物样本库,为患者带来专业化、前沿的综合康复治疗。

文/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院长 靳令经 主任医师 赵卿 副主任医师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5月23日
下一篇 2022年5月2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