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真正的读书人不会超过两万人,这些你看书籍的销量就知道。学术类的书籍能卖几千册就很不错了,诗集则只有几百册。一个人在繁忙的工作中,半个月读一本书,已经是效率很高的事。如果坚持不缀,一年读24本书已经是高手。
我常常在想,这两万人才是中国的知识精英。我的书为他们而写。我时常能想到他们的状态。他们大多是囊中羞涩的人,精神上也羞涩,有中国传统读书人的那种笨手笨脚,不大会打理世俗事务。说话也吞吞吐吐,不甚利索。但是稍微和他聊两句,就能感知到那种精神性的犀利。
这或许就是“常识的胜利”。常识、共识、通识,都是绝佳的词汇,但是实现起来又是万难的。常识总会让位于愚昧。我们的世界充斥着三种人:智者、骗子和愚人。智者是来帮愚人的,但愚人总是倾向于相信骗子。骗子因为自欺欺人,便也渐渐变蠢了;愚人因为向骗子学习,便也渐渐变坏了。所以智者不免跺脚捶心赌咒发誓,看着这个又蠢又坏、越坏越蠢、因蠢而坏、因坏而蠢的世界。
《书店里的影像诗》剧照。
读书最要紧的事,可以总结为一句话:“读书所为何事?”
宋以后的读书人,都信奉横渠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能不说,其立意高,境界大,一下子把天下读书人给匡正了。张载此语,可以说是至理名言,这个读书人之志,可以说是读书人的大同梦想。
理学家又有“半日读书,半日静坐”的名言,朱熹为此还撰写了《朱子读书法》。静坐当然是可以养性,开发智慧;读书自然是明理,使得意识水平和见地提高。孔子是口授,达摩是心传。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读书人的心量一大,境界一扩充,便能孜孜不倦地汲取无尽藏。所以说,读书一在硬件,一在软件。读书有用论,是把书当工具,当软件,读书可以成就现世功业。读书无用论,是把书当本体,使人成为巨人、圣人,硬盘无限扩充,CPU不停升级。
可见读书之道,既在无用,又在有用。因其无用,便可装载更多有用。无用是扩充其心量格局,有用是下载其软件应用。人要有受人利用的价值,这是工具理性;人要有不受人利用的价值,这是价值理性。从工具理性而言,读书最好的下场,就是“货与帝王家”。升官发财泡小三,名闻利养活一世。从价值理性而言,读书人则是文天祥、范仲淹之流,得天地之中正之气。工具理性有空间优势,不可一世;价值理性有时间优势,万古长青。
这便是孔门的“义利之辩”。读书所为何事?依工具理性而从于利,还是依价值理性从于义。即便依价值理性从于义,会不会就奉献牺牲受人驱使利用?从而由智者堕为愚人?义利二事,有动态的平衡,千万刻舟求剑不得。所以孔子又有“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教诲。中庸是动态的艺术,而不是机械的平均。
《书店里的影像诗》剧照。
读书人不好糊弄,书读多了,什么都知道一点。这一点就是常识。但是常识又往往不讨好。因为常识打破了利益链。利益链就是生态链。生态链要变,就得改革,就得除弊,就得冒险,就得杀头和流血。经常成仁,不一定成功。还容易好心办坏事,历史上的王安石便是如此,给了投机者合法伤害权,变本加厉,更是不好收拾。
事情总是复杂而精细的,火候的掌握,要到读书读通了,读到炉火纯青才进入艺术化的状态。这等局面才能摆平,皆大欢喜。读书就像做人一样,不断积累你的公信力,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不要想毕其功于一役,这都是愚人的想法。也不要临渊而羡鱼,各人有各人的命运迁流。各安其位,各正其命,中国那么多圣贤书,无非就是这点事。然而中国几千年来这么多人,都在陪圣贤读书,这一脉也万万不能丢掉,否则也是惊人的浪费。中国的读书种子中,如果五百年能出一个大圣人,破万古长夜,这买卖也是划算的。不枉名教道学,千辛万苦、苦口婆心一场。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