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的专业化,细思极恐

我想,专业性并不是现代 会的一个发明,从人类的早期就有专门从事一个行业的,比如巫师;只不过专业性是现代 会兴盛起来的,倒是真的。追溯源头呢,当然是劳动分工倒致的;这可是一件大事,预示着人类已经有一定的发展规模,人多了,地大了,分工便自然而然出现,专攻术业的人也顺理成章地出现,发展到现在已经达到极盛。极盛之后出现了什么:一是重新走向综合,要求专一博广;二是专业过度,过犹不及,出现危害。

重新综合的现象已经出现,尤其表现在经济上,一方面这些公司深耕自己的专业领域,另一方面把触角伸向各个方面,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巨无霸;不说其它,单说一些APP软件,现在能立存于世的,哪一家不是多面手,具体的例子哪一个人不能举出十家八家的,几乎已综合到饱合状态。至于专业过度问题,也已初露端倪,这些也特别表现在一些 络新闻媒体。当然,这些现象的出现是据于事实的,也就是说确实存在这种现实需求,而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根据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原理来说,确实没什么不妥。但稍作思考的人,可能会预感到不合理:真的有所谓的女生版和男生版的新闻信息吗?真的处处都要听专家的意见吗?专家的意见就一定正确吗?真的需要拥有了专业知识才可以发表言论吗?那么言论ZY又作何解释?难道言论ZY也需要取得资质吗?

先说分女生版男生版的新闻信息。他们说,这是根据大数据分析得出的,女生有女生的浏览爱好,男生有男生的阅读习惯;这听上去没什么问题,对媒体的流量也非常有利,但细思极恐。堂堂一家媒体,它仅仅是一家经济体吗?它就没有一点 会责任要担当吗?它不觉得这不是愚民的另一个版本?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而是专门接受一种知识和教育的人。不说其它,先从情理上推理一下,女生就没有关心国家世界大事的吗?如果她要了解一下世界行势,就因为她是女生(在注册账 时只能填女性),还没打开浏览器,她就已经被注定,只能接收到大多数女生爱看的新闻信息、知识内容,她就只能随大流了,不能有独立思考的机会;是的,这是连独立的机会都不给她啊!这算不算愚民的行为呢?何况,一个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她关心化妆美容,并不等于不关心国家大事了;她有时候不关心国家大事,也并不等于她永远不关心了;她不喜欢主动找国家大事来看,并不是当她偶尔遇见时不顺便评论两句。当然,有的媒体会说,就我一家是这样,有什么关系呢?难道真的会是你们一家吗?在以经济为第一的理念下,谁的经济效益好,谁就会被追捧,用不了多久,所有的媒体都会效妨;到了那个时候,你说有没有关系呢?

现在这样一个事实越来越成为常识,就是一家企业或公司要发展得好、发展得长久,它必须担负起相应的 会责任,用一句俗话说就是,真正的企业和企业家是要有情怀的。在现在这个越来越丰富复杂、越来越讲究合作共赢的 会,没有一点 会情怀能生存得下去吗?答案是否定的。

专业性或专家不是不重要,这是有目共睹的一个事实;专家的普遍正说明这个 会越来越崇尚学有所长之人,对 会的进步是不可小视的,或者说 会进步的表现就是专攻术业之人的兴盛和普遍。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 会信息和各门知识的易得,也在渐渐消减专家的光环;也就是说,一方面我们需要专家,另一方面普通人也可能成为专家,一个普通人他不需要进专门的学校或机构,不需要寻找专门的授业人员,只要他识字又拥有一部现代化设备,他随时随地都可以学到专业知识专业才能,从而成为某方面甚至各方面的专家。这当然也是 会进步的表现,何乐而不为呢?这样一个现象,产生的一个必然结果是,专家再难有独门绝技,而且他们处处都遇到群众雪亮的眼睛;一个专家会因为没有及时了解到一个信息,而误下判断,还不如一个普通的群众;也可能会因学艺不精惹出笑话。

以上种种条件的出现,为高素质 会的到来提供了可能,言论ZY便是其中最核心的一点。那么高素质的 会是怎样的呢?我以为绝不仅仅是 会个体的知识、经验的专业化,他们还应该是更民Z更自由。我曾听到一个类似笑话的事实,说明专业过度带来的负担:一个中国人去发达国家做客,他送给主人一罐茶叶作为礼物;当那个主人打开包装准备以茶待客时,主人突然问了一句:应该放几克茶叶呢?他只好呵呵一笑,当作是主人跟他开个玩笑,回国后还说给不少国人听,将此当作西方人专业素养的经典案例。但就我个人来看,这恰恰是过度专业化的佐证。中国人有一句老话,叫过犹不及;如果高素质的 会只会让人呆板教条化,而不是趋向于更自由更灵活更便捷,那么这样的 会还有什么可憧憬的呢?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11月5日
下一篇 2020年11月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