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人匿名 交还能走多远?

“秘密”之后,再无“秘密”。

我用这一句话,来形容当下国内熟人匿名 交创业领域的处境。前一个“秘密”指的是林承仁的熟人匿名 交应用“秘密”,其炸裂式蹿红迅速引爆中国匿名 交热潮,当然,几经波折,成了现在的“友秘”;后一个“秘密”既指那些被斥为“负能量”的爆料、吐槽、八卦,也指代其他“秘密”级的熟人匿名 交产品。

如今,熟人匿名 交似乎受了冷落,少被投资人、创业者以及媒体圈所提起。连曾经火爆的Secret现在在国内外的下载率也一落千丈,其 站的访客和移动应用的用户数量变得极低,ComScore公司也不予跟踪。不禁要问,熟人匿名 交究竟遭遇了什么?这里也尝试给出一些策略性的建议。

爆棚的“负能量”

目前的熟人匿名 交产品,已经成为负能量信息的集地。林承仁的秘密(友密)主打“朋友圈的匿名爆料”,乌鸦将产品明确定义为“上班黑同学,下课黑同事”,甚至包括呵呵、吐司、BiBi、悄悄等类Secret熟人匿名产品,都把表白、吐槽、八卦、爆料等,定义为自己的标签。这些聚集起来的“负能量”,可能是这个行业沦陷的不定时炸弹。

关于“负能量”的指责,也不是始于熟人匿名 交。在 交产品的发展历史中,如BBS、微博、陌陌等产品形态上,在成长过程中都遭遇过这种拷问。现有的熟人匿名 交应用,在产品运营上,仍旧采用匿名BBS的形式,如果内容得不到监控和引导,不可避免地会陷入“负能量”的烂泥潭。许朝军曾尝试来规范内容生产,主打圈层文化的乌鸦,通过通讯录和所在公司这两个维度,对内容进行划分和筛选,鼓励用户生产“正能量”的内容,然而效果并不理想,现在的乌鸦已经过渡到一个准实名的校园交友应用。而林承仁的秘密,在引入匿名信、LBS、群组等功能后,也与陌生人匿名 交产品的区隔度越来越低。

作为熟人匿名 交领域的两个代表性产品,秘密和乌鸦,并不能意味着熟人匿名 交的未来,但却给出了一些思路,即基于用户年龄、职业、兴趣等维度来打造更加垂直细分的圈子。以圈子来区分和规范用户内容产生,很可能会摘掉“负能量”的标签。毕竟,广场式的“面具舞会”,怎么能谈得上 交呢。

不可持续的“需求”

除了负能量导致用户逃离外,产品是否满足用户核心需求也是一个争议点。在熟人匿名 交未被挖掘之前,人们普遍认为,熟人和陌生人关系已被过度挖掘,在熟人 交和陌生人 交领域,已经被微信、陌陌牢牢把持;而简单的弱关系 交又很难赢得用户的参与感,在这其中,熟人间的匿名 交则满足了用户高度参与这个条件。

现实却并非如此。一般我们认为,在心理需求维度上,熟人圈子的匿名 交主要满足三类需求:无聊、好奇和不承担责任的攻击。尤其是好奇需求中的被动性好奇,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窥私欲”,这一点也是大多数熟人匿名 交产品所瞄准的需求。 易科技在《 交磁场》一书中明确写道,“这种心理一旦被提上心理需求的议事日程就会始终处于一种待机状态,始终在捕捉着相关私密信息的蛛丝马迹……而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在这种待机状态上所能维持的时间长度是十分值得商榷的。”也就是说,这种低频次的深层心理需求在客观上是不具备可持续性的,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这类产品从迅速爆红到回归常态的原因。

那么,如何激发用户说话的需求,增强用户粘性呢?人们在使用 交产品时,一般会在满足感和成本之间进行成本收益测算,在测算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也就形成了持久属性各异的关系维度。如何让满足感始终大于成本,是维持用户粘性的根本。当前的熟人匿名 交产品,急于向平台级产品迈进,功能覆盖越来越广,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用户的使用成本。

这里给出的建议是——做减法。前面从运营层面已经讲了圈子的概念,就是通过细分人群来规范和引导内容;这里从产品逻辑层面来说,就是细分功能,尝试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最大化满足用户的核心需求。比如,基于各个小圈子用户关系之间的匿名IM.打个比方,如果腾讯把QQ的“小秘密”功能以一款独立应用推出,极有可能改变熟人匿名 交的现有格局。

结语

交应用的壁垒没有特别的,就是用户群。熟人匿名 交自然也不例外。作为刚刚切入这一市场的创业者,面面科技创始人李建文表示,熟人匿名 交产品要切割的是微信、陌陌的时间,用户群必须更加细分,场景也要更加垂直。而深耕用户圈子、给产品做减法,只是发展用户基数、维持用户粘性的一种方法。如何找到一条可持久存续的关系维度,才是创业者最应该关心的问题。至于盈利,留给未来吧。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5年1月1日
下一篇 2015年1月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