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删照事件”:侵害个人信息的“疤”何时才能彻底愈合?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拼多多又一次站在了风口浪尖。

1月12日,有 友发帖称,拼多多APP远程将其手机相册中的图片删掉。并不知情的 友被vivo手机系统检测发送的信息提醒,最终在手机回收站里找到了被删除的图片。为何会被删除照片?起因是该 友发现拼多多的一项活动涉嫌虚假宣传,于是便找到拼多多客服进行理论,而被删除的照片正是 友截图活动页面所搜集到的证据。

对此,拼多多客服回应称是清除缓存造成的。vivo客服则回应称,如用户允许APP获取相应的权限,该APP就可以进行相应的操作。

截至目前,vivo官方并未对此作出回应。而大家更多质疑的是拼多多是否存在侵犯用户个人隐私信息的行为?自从进入数字信息时代,个人隐私信息问题一直都是一处难以愈合的“伤疤”。

关于APP侵权问题,政府曾多次出手干预。2020年工信部对52万款APP进行了技术检测工作,七次通 多款侵害用户权益APP,其中不乏包括腾讯新闻、QQ浏览器、京东、咪咕爱看等多款热门APP。责令1571款违规APP进行整改,公开通 了500款,对整改不到位的及拒不整改的直接下架,涉及120款。工信部还曾召集苏宁、蚂蚁、新浪、阿里、百度等在内的11家互联 企业向 会做出公开郑重承诺,将严格落实APP侵犯用户权益各项整治工作,保障用户合法权益。

为何在如此严格的制度下,侵害用户隐私权利现象依旧屡禁不止?有专家指出,由于我国APP产业普遍采用前端免费、后端获利的模式,为了商业得益,绝大多数APP都会强制获取用户各种信息。随着技术发展,盈利模式也从在线广告向基于大数据的定向推送、精准营销转变,用户个人信息正成为企业攫利的核心价值源。为了持续获利,部分应用商店及移动应用分发平台还会利用技术对抗、更换“马甲”等方式故意逃避工信部监管。

那么真的没有办法可以保护我们“赤裸裸”的个人隐私吗?此前 信办起草了《常见类型移动互联 应用程序(APP)必要个人信息范围(征求意见稿)》,向 会公开征求意见。在《征求意见稿》里详细的指出了 络直播类,在线影音类,短视频类,运动健身类,浏览器类,输入法类,安全管理类,电子图书类,实用工具类等APP无须个人信息,即可使用基本功能服务,还详细规范了地图导航类,约车类,通信类等APP的必要个人信息范围。

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曾表示,目前我国已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手段调动产业优势力量组建了全国APP技术检测平台,截至目前已实现月均检测8万款。下一步,工信部也将研究制定APP个人信息保护暂行规定,继续推动行业标准的制定,完善APP检测技术平台系统功能,持续开展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坚决做好保障国家数据安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工作。

拼多多在昨天声明的最后提到,将对产品做改进并联系其他手机厂商,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基础上,共同协商优化该体验。

防范个人隐私问题不仅仅需要政府与 会的政策严控,还需要企业、开发商们自觉遵守、做好自我监督。只有这样,“伤疤”才会彻底愈合,还民众一个清净的上 空间。

END

监制:刘启诚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1月11日
下一篇 2021年1月1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