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工信部下属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正式发布《2021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白皮书暨2021赛迪百强区》(以下简称《白皮书》)。宁波鄞州、北仑、海曙、镇海4个区榜上有名,分列第11位、第23位、第75位、第93位。
在浙江,宁波上榜城区数与杭州并列第一。而鄞州更在全省高居榜首,超越杭州余杭区(第14位)。
《白皮书》显示,入选2021年百强区,满足地区生产总值(GDP)高于8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高于20亿元的“双门槛”硬核标准。
头部城区经济实力突出
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以经济实力、增长动力、内生支撑、区域能级、共享发展五个维度,构建了包含23个二级指标的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对全国(不包括直辖市、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906个地级市辖区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形成2021年赛迪百强区榜单。
在前10城区中,广东独占8席,且包揽前3名。其中,深圳4个,广州3个,佛山1个。连续3年位列百强区首位的深圳南山区,2020年GDP超6500亿元,已超过南昌、哈尔滨、太原、兰州等省会城市。
从百强区省份分布来看,江苏仍然领跑全国,上榜22个城区;广东位居第2,上榜20个城区;浙江位居第3,上榜12个城区;山东、四川紧随其后,均上榜10个城区。
2021年赛迪百强区中,东部地区较上年增加3个,占68个席位;西部地区保持稳定,仍占16个席位;中部地区连续2年下降,占14席;东北地区减少2席,仅拥有2个席位。可见,东部地区城区发展优势凸显。
头部城区经济实力异常突出,2020年,百强区合计GDP达8.41万亿元,以不到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0.2%,贡献了全国GDP总量的8.2%。其中,GDP突破2000亿元的百强区增至27个。
近年来,百强区竞相升级完善产业体系、消费供给、城市设施等,从根本上优化提升了城区竞争力,较大程度带动了城区高质量发展。
不仅如此,2020年,百强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达到58851元,比202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高出15017元。
与此同时,百强区2020年实现新增就业人口总数256万人,占2020年全国新增就业人口的22%。
随着各类资源集聚,市辖区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力量越来越强。有关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我国百强市辖区凭全国9.4%的人口,创造了高达17.6%的生产总值。
鄞州领跑宁波各区县(市)
宁波各县(市)区齐头并进,是宁波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原因。2020年,鄞州区GDP最高,达2266.1亿元。北仑位居第二,达2020.5亿元。而海曙、镇海区GDP均超1000亿元。今年上半年,宁波10个区县(市)GDP增速均超16%,其中镇海区、海曙区增速均超20%。今年上半年,鄞州区GDP达1190.3亿元,同比增加172.1亿元,继续领跑各区县(市)。
今年上半年,北仑人均GDP为12.97万元,在全市高居第一位,比全市人均值高了5.91万元;镇海人均GDP11.52万元,位居全市第二位;鄞州紧随其后,人均GDP达7.40万元。
日前,在工信部公布的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127家宁波“小巨人”企业在列。加上前2批的55家,目前,宁波以18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非直辖市城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除外)中雄踞榜首。
从全市地区分布看,鄞州以34家(含高新区13家、东钱湖2家)居各区县(市)榜首。而令人意外的是,在第三批“小巨人”公示名单中,镇海一下子涌现19家,以总数25家反超北仑(24家)。
上市公司是引领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宁波目前拥有101家A股上市公司。其中,鄞州、北仑是拥有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2个地区,分别达16家(不计高新区)、11家。这也完全符合它们在全市数一数二的经济地位。紧随其后的是海曙,A股上市公司达10家;镇海则稍显薄弱,仅有上市公司4家。
而鄞州之所以能领跑全市,很大程度得益于其集聚了一批头部企业和领先的总部经济。在宁波市值排名前10的A股上市公司中,鄞州占了4席。
近年来,鄞州还积极培育智慧产业,涌现了国研软件、一舟股份、金唐软件、万达信息、小遛共享等一批“领头雁”。这些企业发挥总部经济效益,为鄞州添加了更具想象力的发展底色。
而位居经济总量第二的北仑区是近年跑出的一匹“黑马”。作为承载宁波临港工业和航运贸易的核心区,近年,随着轨道交通的延伸,北仑发展越来越全面。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