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

“这个音错了”“这个音要还原”“这里的指法不对”……业余钢琴教学中,当学生拿到新谱练习一周之后,教师通常会在课堂上花掉大部分时间解决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的读谱问题。即便如此,之后仍会有部分读谱问题需教师重复提醒和强调,有时甚至出现新的读谱问题。教师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学习进度也受到影响。近年来成为钢琴学习“神器”的陪练软件由此应运而生,它使教师脱离重复性的找错任务,亦使家长的陪练过程变得轻松。但陪练“神器”是否从根本上解决了琴童的读谱问题?学琴进度提升的背后,是否应给予琴童读谱思维的关注?

错音多、指法错用、谱面符 漏认是多数家长选择陪练软件的主要原因,但仅仅把这些问题归因于琴童未认真看谱或看错谱的视觉认知,就音纠音、就指法纠指法、就符 提示符 ,将使琴童失去运用系统思维解决读谱问题的学习经验。

那么,什么是系统思维呢?

就音的问题,琴童常出现低音和高音谱表混淆认音、无法准确辨认上加线或下加线上音、忽视调 或临时变音记 所对应的音、错认双音或和弦内的音等情况。针对此问题,教师或家长可以引导琴童运用群块认音法,即将出现问题的音放回至其所在的音群或音块中,通过判断音程距离(即找出问题音与前后音的音程距离)、感受旋律形态(即大山型、锯齿形、波浪形等)、分析旋律变化发展特点(重复、模进、扩充、加花、隐伏)等找出问题音所在体系,以新的联系视角重新辨认问题音。同时可结合记忆认音法,即通过记忆声音、图形以及练习过程中形成的肌肉记忆储存正确信息以加强辨析力,如通过练习各大小调音阶形成调性印象加强对调 音的辨认,通过记忆和弦、双音谱面图形及其所对应的手形提高和弦、双音认音效率,通过演唱旋律加强旋律记忆避免问题音的出现等。

指法问题区别于音的问题,无法用“对与错”的惟一标准加以评判,如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就有不同版本的指法标注。当前,国内外有不少专家学者就指法运用方法与艺术有详细研究和分析,因此,针对指法问题可强化琴童序列与规则意识,引导其运用系统思维来读取指法信息。

序列意识,即指结合旋律、节奏、和声、调性等基本要素将单个指法串联成序,以次序排列的视角感受每个指法承上启下的效用。发现问题指法时,除及时指出,更重要的是将其放回至所在序列中,引导琴童“瞻前顾后”,分析调整原因。规则意识,是指琴童通过练习不同技巧(音阶、琶音、和弦、双音等)、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作品掌握不同且科学的指法方案,并结合个体手指特征,形成一套适合于自身且科学的指法体系,形成科学的运指习惯和肌肉记忆。当遇到问题指法,教师可引导琴童将其分门别类并记忆好用的指法编排,针对有一定基础的高阶琴童可鼓励其自主调整问题指法、编排无指法标注乐句或乐段,引导琴童逐步形成序列和规则意识。

谱面符 除标注的指法外,还包括运音法及力度记 、速度记 等大量在音乐表演中用来指导演奏者表演的专业术语。读谱中,学生常因忙于音和指法的识别工作而无法正确读取这些看似零散的谱面符 ,从而导致演奏问题。正如前文提到的关于音和指法的问题,如只是就漏认符 而简单提醒琴童注意,其演奏效果会因琴童不得要义而显空洞和茫然。因此,教师可引导琴童采用“结构读谱法”读取谱面信息,将其来龙去脉进行分析和说明,以串联的方式解读符 。如琴童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其自身能力慎重选择乐谱净版、原始版和编著版;确定版本后,需重点了解乐曲大背景,包括作品创作年代、作曲家生平及其创作风格、作品创作动机、作品调性与和声运用等信息,以此作为练习方向;之后,结合乐曲结构将谱面符 进行汇总和梳理,以理解符 实际之效;练习过程中,音及指法的信息读取可为符 的理解提供线索,而大背景下的符 提取亦可加深音及指法的认知;在背谱的完整演奏阶段,所有谱面信息将有机结合并于演奏者脑中结构化呈现。

读谱是解码的过程,而谱面信息是用于解码的线索,它远不止音、指法、符 等,读谱也并非止于线索的获取,还有线索的破译。在琴童不断学习新的符 和标识的过程中,教师在帮助琴童理解并掌握单个形式呈现的谱面信息点的同时,更应在看似孤立的信息点间穿针引线,为学生织起一张信息 ,引导学生用联系发展的系统思维整合、破译解码线索。

陪练“神器”的纠错模式在快速解决读谱问题的同时亦使琴童陷入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误区。引导琴童将问题回归至其所属的系统之中,以系统视角重审问题所在、以系统思维发现问题之因、以系统之法解决问题之源才能治本。问题解决的过程比问题的解决更为重要,科学思维的习得比科学知识的堆积更为有益。陪练“神器”可以治标,系统思维才能治本。

– THE END –

不错过每条推送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11月9日
下一篇 2021年11月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