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踩雷,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如何区分?

7月30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通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11月15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则进一步明确了学科类培训的鉴别依据特别强调要结合校外培训的实际情况,从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评价方式等维度进行综合考量、科学鉴别。“重点看校外培训项目是否围绕上述学科展开,是否以学科知识与技能培训为导向”。

简单概括地说:学科和非学科的鉴别分类,主要是看培训目的和内容,即内容是否涉及学科内容,目的是否是为了提高学科知识,为升学考试服务。

一、学科类

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

注:作文、阅读、国学(古文鉴赏课)、数理思维、新概念、英语舞台剧、英语绘本、英语阅读与表演 都属于学科类。

这里把国学归为学科类,对于国学教育是一个打击,也确实有不合理的地方,国学中的古文鉴赏作为学科类肯定是没问题的,但国学培训涉及方面很广,包括礼仪等等,所以具体地方在执行时也要依据实际情况,发挥专家的作用,不能一刀切。

二、非学科类:

体育(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按照非学科类进行管理。

注:街舞、戏剧表演、演讲口才属于文化艺术类非学科类;

乐高、少儿编程、电脑软件属于科技类非学科类。

关于非学科类,主要就是体育、艺术、实践活动这三大块,其中实践活动中的科学实践,包括各种科学实验,航模实验等,因为与物理化学等学科类相关,所以该如何分类还是要依据实际情况,需要专家进一步鉴别,但根据指南,只要是强调的实践过程而非学科知识的讲解,大概率还是应该属于非学科类。

另外很多培训机构寻求向智能硬件转型,那么智能学习硬件也面临着合规性的问题!

《指南》中提到的学科类培训的特征包括“培训方式重在进行学科知识讲解、听说读写算等学科能力训练….以教师(包括虚拟者、人工智能等)讲授示范、互动等为主要形式”。《指南》中“教师”的范围扩大到虚拟者和人工智能,所以关于搭载相关课程的智能学习灯、家教机、智能手表、学习平板等智能学习硬件以及一些AI课程,按照《指南》也属于学科类培训!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11月5日
下一篇 2021年11月8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