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无云不成商。在云计算的时代,云计算产业在高速发展中呈现出结构化差异:SaaS发展最早,规模最大,在云计算市场中占比最高,也最被企业特别是中心企业的接受;IaaS后来居上,成长速度最快,未来会成为云计算中市场规模最大的一部分;而PaaS则刚刚起步,正处于探索阶段。
对于方兴未艾的IaaS市场,在经过近两年的突飞猛进后,进入了一个难得的调整期,市场出现不少不同的声音。国内IaaS市场发需要沉淀、思考、探索,一些基本问题需要理性的声音。
IaaS不是红海,依然处在风口
在2015年,IaaS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往日那种表面矜持的局面也发生了改变,出现了阵阵喧嚣。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表面上IaaS服务商谈竞争含蓄内敛,但水面下却是山雨欲来,并从IaaS企业的几个小动作得出了一个整体的结论:IaaS云计算风口渐闭合,存量竞争帷幕拉开。
毫不讳言,中国的IaaS云计算厂商数量众多,并且在2015年都做出了扩大云计算投资的决策。而随着云计算IaaS厂商规模的扩大,市场必然会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IaaS服务的价格会进一步降低,不同的声音会出现,看法也会多元化。但是中国IAAS市场还远谈不上是红海,依然处于风口。
一方面,业界看好IaaS市场的发展。IDC预测,未来三年内国内公有云服务市场将持续高速增长态势,IaaS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3%。可以说,目前的IaaS市场虽稍显一丝寒意,但仍处在“跑马圈地”阶段,无论是互联 巨头、技术驱动型创业企业,还是IDC转型云服务商,以及借助IDC落地的国外云服务商等,都还处在布局阶段,成长空间巨大。
另一方面,目前用户接受程度较高的是公有云和私有云的混合部署方案。随着用户对云计算接受率的提高,IaaS公有云的市场也会放量增长。所以,不少企业还在IaaS领域增加投资,国外巨头如甲骨文等换证陆续进入国内市场。
竞争的焦点不是价格战是对路的方案
在云计算领域,价格战不时是爆发,也不断成为用户市场诟病的一个话题。为了吸引用户,IaaS市场价格变动最为频繁,对用户来说短时间来说可能有利,而供应商们就必须时刻绷紧神经。为保证市场竞争力,那些中小供应商们必须跟随巨头们的降价大潮不断调整价格。
市场为什么会出现价格战?一方面是市场有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说明市场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价格战一方面,将逐渐打破某一巨头在云计算行业中的垄断地位;另一方面则是企业兼并与合作的前奏。合作是主流,兼并是合作的基础。合作则是建立IaaS发展的生态环境,建立行业服务规范,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为产业良性发展打下基础。
IaaS服务包括基础的云主机、云硬盘等计算、存储、 络资源,基础产品的同质化推动IaaS服务商重视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以构建竞争壁垒,包括扩充基础产品线、研发产品新特性、积极向PaaS/SaaS层延展、提升自动化运维能力等。
为了增强用户粘性、拓展市场覆盖范围,消除IT架构的复杂性,IaaS服务商也开始越来越重视产品整合,将多种类产品整合为相关行业需求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提升自己的既有行业竞争能力,与潜在行业拓展能力。
建设生态型云计算平台成为必然选择
不同垂直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对于IaaS功能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满足企业用户需求,降低企业用户的部署难度和开发成本,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因此IaaS厂商必须直面生态型云计算平台的建设。
根据IDC分析,云计算企业向生态型云计算平台发展的两大路径是自建型与合作型生态平台。IaaS厂商的发展程度、基础设施资源、技术能力、人力资源和服务经验等因素成为厂商选择不用路径的原因。
自建型生态平台是阿里云、腾讯云、百度开放云等大型互联 IaaS厂商主要的发展路径,大型互联 公具备在提供完整底层服务的基础上,能够通过自身资源积累和技术建立功能丰富的应用商店,为企业用户提供一套成熟的解决方案,通过与企业用户的合作实现生态的建设。
合作型生态平台是IaaS厂商提供底层基础服务,通过开放API接口的方式搭建第三方云服务商能够接入的应用商店,通过这种合作加盟的方式建立一个生态服务平台,再通过与企业用户的合作实现生态建设例。
共同培育用户
调查显示,中国企业用户对公有云的接受程度不足30%,而接受公有云的大多为中心企业。目前大部分公司尚未考虑将关键业务迁移至公有云的原因很多,或许是数据监管需求、业务安全或者相关员工没有完全掌握基于云的运维和开发技能,这使得混合云成为目前流行的一种传统IT架构替代方案。
目前,IaaS市场仍集中于互联 的各细分市场。传统市场则成为IaaS服务商下一步的重点发展。
Gartner指出,2016年是许多大型企业会开始投入混合云的关键年,至2017年年底,近半数以上的大型企业都会有混合云环境。可以提供混合云部署的IaaS厂商将在未来占据优势。
基于政策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国内云计算市场潜力巨大。如何为传统行业用户带来价值,增强企业采用云的信心,帮助企业制订向云转型实施策略,提升相关人员的技术,还需要IaaS服务商集体承担教育用户、拓展行业的责任。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