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家族

冯氏家族 冯氏:(feng shi)冯氏,据《元和姓纂》和《广韵》记载,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毕万之子追随晋文公立国,封为魏武子,得封魏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魏家为诸侯,其后人魏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一说今河南省荥阳县,一说今陕西省大荔县)。于是其以邑为氏而改姓冯,史称冯氏正宗。冯氏族谱并没有统一,各地方都有各自编写的族谱,但起源基本一致。 中文名 冯氏族谱拼音feng排名中国百家姓氏中排名第9位出自新郑荥(ying)阳

冯(Féng 冯)姓源出有三:

姬姓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昌之后。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归姓

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据《世本》所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后冯邑被晋国所夺,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邑,长卿的后裔也称冯氏。是为河南冯氏。

新郑荥(ying)阳

是出自新郑荥(ying)阳的姓。春秋时期有个叫长卿的人,在冯城受封邑,就以邑为姓氏,就是现在的冯姓。

战国时有个冯亭,做了韩国的上党守,因为在与秦国的争战中战死,他的家族就分散了,有的留在山西潞城东北,有的在河北,子孙中有许多都是将军和宰相,至西汉文帝时、车骑都尉冯唐徙居安陵,其弟冯骞自上党徙居京兆杜陵。此外,先秦的时候,姓冯的已有在山东居住了;三国之前,冯氏还迁到现在四川的射洪,中江,渠县及湖北公安等地方。东晋末,冯氏又有徙居和龙者;河南的冯氏则分布在今天内黄,宝丰,焦作,南阳,安阳及唐河湖阳等地方;唐朝末期黄巢起义时,中原的冯氏有一支为了避难而逃到南方,后来迁到福建宁化石壁,宋代又分出上杭,漳州,武平等冯姓支脉,直到宋末元初时期,上杭的冯氏有的又向南迁到广东的平远,潮州,揭阳,后来又迁到丰顺,梅州等地方。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广东、福建冯氏有数支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远播海外。

冯姓在宋人编写的《百家姓》中被列于第9位,现在是中国第27大姓。

其他说法

还有出自其他方面的冯姓,如:出颍川者,为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出上党者,为左将军冯奉世之后;出长乐者,为宜都侯冯参之后;出京兆者,为燕王冯宏之后;出宏农者,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之后;出河间者,为唐监察御史冯师之后。

姓氏始祖

得姓始祖:冯文孙。周文王昌之后裔,周文王有一子名毕公高,因随其兄周武王征伐殷纣时立下功劳,取得天下之后,被封于毕(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南)。他的后裔毕万西周时为晋国大夫,当时晋国刚被曲沃武公所统一,晋献公迁都于绛(今山西省翼城东南),陆续攻灭了周围许多的小国,其中包括西周分封于今山西芮城北的魏国,晋献公便把它封给毕万。春秋后期晋国六卿逐渐强大,互相兼并。到公元四世纪中叶毕万后代毕斯和赵、韩一起瓜分了晋国,建立魏国,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公元前四零三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同时还将毕万的一支孙(即冯文孙),再封于冯城(今河南省荥阳县西南),其子孙后裔以邑为姓,称为冯姓。冯文孙也就被其后人尊为冯姓的得姓始祖。

司马氏名人—司马迁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正三十八岁时因其父司马谈去世,子袭父职,担任太史令十年,从事撰写伟大的史学著作《史记》。《史记》尚未完成,他就遭李陵之祸,受刑入狱二年零两个月。他罹祸的原因是为在作战时投降匈奴的好友李陵说了话,触怒了汉武帝刘彻。当时领兵与匈奴作战的元帅是汉武帝爱姬李夫人的长兄李广利,其弟为李延年。李陵是李广利部下一将。李陵作战失利与李广利的作战部署和不能及时供应粮草有密切关系。司马迁在指责李陵降敌的同时,不畏权贵,把当时的真实情况一一奏明武帝,直接冒犯了皇亲国戚李广利、李延年弟兄,当然难免招祸。

那天,司马迁在向武帝陈奏了自己的看法之后,回到家里还愤愤不平地和他的两个儿子谈论这件公案。他共有二男一女,长子叫司马临,次子叫司马观,都是读书识理的青年。他们听说父亲替李陵降敌辩护,都大为吃惊,就赶快找来妹妹司马英商议对策。司马英当时只有十几岁年纪,由于父亲的言传身教,深通事理,擅长诗文。父亲撰写《史记》,她还帮着搜集和整理史料。司马英知道父亲替李陵辩护,冒犯了权贵,非同小可,必然要大祸临头,就劝两位哥哥立即外逃避罪,以免株连。司马迁当时却不以为然地说:“李陵投降匈奴,连三尺孩童都知道是犯了叛国大罪,至于是真降假降,现在谁也难以断定,也不必妄加推测,但李广利援兵不发,粮草不到,却也是铁的事实。我作太史令的人难道连这样的事实都不能讲吗?至于降罪的事,那就要看圣上的裁决了。”谁知他的话刚说完,圣谕就到:传司马迁受审。他从此就受刑入狱。 这一下全家惊慌,不知如何是好。还是司马英有主意。她对司马临和司马观说:“两位哥哥可速离京师长安,以免和爹爹同遭不测之祸。”“那妹妹你呢?”司马弟兄同时说。“爹爹已将我许配杨敞公子,虽未成亲,但我却可去杨府避难。杨家声势显赫,李广利弟兄虽为皇亲国戚,谅也奈何杨家不得。至于家中其他人等我另有安排,哥哥不必操心。 司马临弟兄告别了司马夫人和妹妹等正准备起身时,司马英又说道:“两位哥哥外逃,朝廷必要派人捉拿,不如改名换姓,以防万一。” 司马弟兄觉得有理,但改为何姓,却颇费思索。司马英见他们为改姓这件事反复商议,一时难决,怕延误了时间,就接着说:“现在改姓,仍要不忘是司马子孙。妹妹以为可将司马二字分开,一家姓司,一家姓马,或将司字加一竖改为同,将马字加两点改为冯。这样虽千百代后亦可知为司马氏之后。” 他们听后觉得有理,就将姓分别改为同,冯,远逃他乡而去。所以司马迁的后代不姓司马而姓同或冯。

司马英后来与杨敞结婚,杨敞曾任两汉宰相,其子杨恽有文名,留有《 孙会宗书》,被收入《古文观止》。后因当时出现日蚀,有人诬告是由于他傲世不恭所致。廷尉又搜得其与会宗书,将他以大逆无遭罪腰斩于市。后人《谒太史公墓》诗中“定策犹孤女,能文有外孙”句中的“孤女”和“外孙”即指司马英与杨恽二人。

据说,西晋武帝司马炎为司马观的个世孙。公元三一O年,即永嘉四年,西晋怀帝司马炽因司马迁与,自己同宗而批准汉阳太守殷济的奏请,对司马迁追力口谥 ,将其墓自高门村迁于今日的司马祠,并建石室,立碑树垣。至此,司马迁死后数百年无人过问,一直被封建统治阶级冷落嘲笑的境况才开始改变。

冯氏字辈

地域字辈

浙江临海涌泉

圣义中和法尧祖舜师[9]

山西大同

盛时天恕仕绪云恩毕振

河北定州

百千万亿云仍盛富贵荣福禄增知仁圣义和德中

湖南华容

本裔荣耀支孙辉煌百年传芳

1.文高师书昌仪维树德用国正天心顺大清明治安

2.顺庆区辉竟镇双桂村冯氏字辈: 尚国成林立,光宗德泽长,恭圣伦永悌,敬福万家邦。(大堂屋挂有三块牌匾:“名区待佐”、“才勘济用”、“列岳先登”。落款是:乾隆二年(1737年)仲秋月(另一是孟冬月,另一看不清楚)侯选吏员冯亮立,奉正大夫四川顺庆清军府XXX署理XXX 赠)——牌匾上部分字迹看不清楚。

安徽霍邱

心朝纪克本家士营永昌仁文大发强

山东济宁嘉祥

龙虎风云会乾坤岁月长永宝知锡祺德勋兴建昌忠厚传家远安乐有余光后续三十字:礼义恭俭让,昭宗继典芳,孝弟宜先敬,和睦兆吉祥,立业治家广,万事全发扬。

山东泰安新泰

希明德加乐建业传庆长

辽宁营口

锡玉殿志宏德柏绍忠继主汉国全

安徽金寨

祖宗仁浦德泽常伦纪克登丛

安徽砀山

兴开载金殿汉邦震乾坤忠孝传家远

山东邹城

章昭廷文广,延作维遵质。贻业长崇方,世绪庆传良。立邦福禄盛,润泽万代强。忠友永旺家,俊才振国光。功显荣朝远,和乐自吉昌。宏闻见诗礼,仁义济政纲。继承守清贵,兴毓运繁祥。祖思刊载久,儒雅德发扬。

湖北巴东

湖北竹山

敬成启朝宇 大典天至光 元良隆世代 家国永荣昌 绍祖兴文运 传宗正德行 诗书培善士 孝友训儒生 修学经长显 师贤道远明 祥顺财能(异体字 打不出来 能的右边部分是去字)积 安全俊秀清 开课张厚泽 发早尚忠祯 万年仁化玖 美景庆昇平

孔道之大 永昌于世 立德为贤 友好克己

江西都昌

斯振作期全 上绍唐都尉 灵芝秀复钟 水流桥建石 山立桂名峰 美望越凡境;恒心定浩功 品齐椿冠发 宇健久英聪

贵州铜仁

世朝应起广,文才大兴万,荣茂安邦国(崇善锡家庆),永远太平春。

收起

冯氏名人

冯氏英才辈出,历史上有许多名人。战国时的冯驩,为齐国孟尝君田文门下食客,曾替田文到封邑收取债息,把不能还息的债券烧掉,替田文收买民心。西汉有冯奉世,上党潞县人,宣帝时曾率兵击破莎车,后为左将军,封关内侯。东汉人冯异,被刘秀封为阳夏侯,任征西大将军;京兆杜陵人冯衍,为辞赋家;十六国时,长乐信都人冯跋,乘后燕内乱,推翻慕容熙的统治,建立地方政权,国 燕,史称北燕,历时27年,于436年被北魏所灭。五代时的冯道,后唐、后晋时历任宰相;契丹灭后晋,又附契丹任太傅;后汉时任太师;后周时又任太师、中书令,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历事五姓的人物。南唐著名词人冯延巳,任中主(李璟)时的宰相。北宋有大臣冯京,仁宗时是知开封府,神宗时进参知政事。元代有散曲家冯子振。明代有散曲家冯惟敏,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清代有诗人冯班,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的冯云山,清末有爱国名将冯子材,于70岁高龄时,大败法军于镇南关,为当时受外国列强欺压的中国人扬眉吐气了一番。还有民国时期的著名将领冯玉祥、民族女英雄冯婉贞,抗日时期冯旭臣,冯毅之等,也产生了不少影响。

冯宝,字君珍, 元善(一说字柱石, 廷臣),北燕皇族后裔。约生于梁天监六年丁亥(公元507年),自曾祖父冯业浮海归宋,到祖父,父亲三代均为朝廷命官。父亲冯融是梁罗州刺史,公自小耳濡目染,受儒家思想熏陶,受孔孟礼教的影响,养成善良君子品行,自小勤奋好学,青年时又被送到京城建康太学读书,交游很广,二十岁左右就考取了功名,被粱朝廷委任为高凉郡太守。公年青得志,风流倜傥,本可以娶汉族名门闺秀为妻,但身为罗州刺史的冯融深知自己是北方南下的汉官,要在俚獠等少数民族占优势的高凉地区站稳脚跟,推行政令,不团结,依靠当地的豪强大姓是行不通的,于是融公高瞻远瞩,打破传统偏见,说服儿子娶俚人大首领冼氏女为妻,开创汉俚联婚的先河。

冯梦龙:〖FengMenglong〗(1574—1646)明末小说家。长州(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字犹龙,又字耳犹, 翔甫、姑苏词奴、顾曲散人、墨憨斋主人等。为崇祯间贡生,官寿宁(今福建省寿宁县)知县。他通经学,善诗文,尤工小说、词曲。辑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称“三言”。另有《桂枝儿》、《山歌》、《平妖传》、《新列国志》等;还有修改汤显祖、李玉等传奇剧本多种,汇编《墨憨斋定本传奇》。本人创作有《双雄记》传奇小说;著论有《智囊》、《古今谭概》等多种。

冯道:五代时历任四朝宰相,在相位20余年。他在后唐任宰相期间,倡议由田敏等人在国子监监校定《九经》文字,并组织刻工雕印,至后周完成,后世称“五代监本”。官府大规模刻书至此始。

冯异:东汉开国名将。字公孙。颍川父城(今河南省宝丰东)人。初属王莽,更始元年(23年)归刘秀。随刘秀巡抚河北,提出广施恩德、笼络人心的建议。攻破王郎后,封应侯。同年,破铁胫农民军于北平(今河北省满城北),收降匈奴于林闟顿王。冬,拜孟津将军,统魏郡、河内郡兵驻黄河北岸,与河内太守寇恂合力防备洛阳更始军。二年夏,乘洛阳守将李轶不与争锋之机,率兵北攻天井关(今山西省晋城南),得二城;南夺成皋(今河南省荥阳西北)以东13县,收降10余万人。复渡河击斩更始所署河内太守武勃,歼5000人。东汉王朝建立,封阳夏侯。建武二年(26年)冬,替代邓禹西征。三年,经崤底之战,大破赤眉军。又击破延岑等割据武装,平定关中。四年,击败公孙述所遣数万兵于陈仓(今陕西省宝鸡东),屡次挫败公孙述进窥关中的企图。六年,汉军陇西之战受挫后,冯异受命进军栒邑(今旬邑北)。此时,隗嚣部将行巡率兵亦欲乘胜攻取驰邑。冯异力排众议,率兵抢先占领栒邑,然后偃旗息鼓,待行巡军至,突然出击而获胜,北地豪强武装势力闻风归降。先后领北地太守、安定太守事,平定上郡(治肤施,今榆林东南)、北地(郡治马领,今甘肃省庆阳西北)、安定(郡治今镇原东南)等地。九年行天水(郡治平襄,今通渭西)太守事。十年夏,与诸将共攻落门(今武山洛门),病卒军中。 冯异长于谋略, 令严整,用兵进止有序;为人谦让,诸将会聚论功之时,冯异常独自避于树下,故军中称为“大树将军”。

冯胜(?—1395),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冯国用弟,汉族,定远(今属安徽)人,喜读书,通兵法,元末结寨自保。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冯胜为大将军,与傅友德、蓝玉等率兵二十万远征辽东,降伏纳哈出,肃清元朝在辽东的势力。因累积军功而受封宋国公,“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后以功高遭太祖猜忌,赐死。

冯国用(1323年-1358年),明朝开国大将。汉族,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好读书,通兵法,初结寨自保,后归朱元璋,劝朱元璋先取金陵以为根本。渡江后掌亲兵,以战功累擢亲军指挥使,后在攻打浙江绍兴之役中,以暴疾死于军中,洪武三年追封郢国公。

冯诚,定远人,明朝将领。冯国用之子。国用在绍兴病死,因其年幼未袭职,由叔父冯胜袭亲军指挥职。后随傅友德平云南立有大战功,累官右军左都督,今有后裔居于河南西平。

冯如:广东省恩平人。又名自如, 鼎三。我国第一个飞行家和飞机设计师。早年在美国三藩市(旧金山)当杂工谋生,后转往纽约工厂工作,业余钻研机械学,数年后自行制造抽水机、无线电 机。在日俄战争中,深感飞机之厉害,自此决心献身于航空事业,以 祖国。在三藩市集资创办飞机制造公司。1909年自制收音机试飞成功。广州光复时,被任为陆军飞机长。后在举行飞行表演时,不幸失事遇难。1985年在恩平县牛江本乡建冯如纪念亭、冯如中学以纪念。

冯承辉:清江苏省娄县人,字少眉,一字伯承, 梅花画隐。贡生。工篆隶,精刻印,兼善画,尤喜画梅。著述甚富。有《印学管见》、《历朝印识》、《石鼓文音训考证》、《古铁斋印谱》、《古铁斋词钞》等。

冯子材:清末著名的老将军。他曾在年近70岁时,在广西镇南关。谅山等地大败法国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其名威震边关。

冯云山:广东省花县人。一名云珊,本名乙龙。太平天国领导人。曾任乡村塾师。1843年与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在桂平吸收杨秀清、萧朝贵等山区农民。1851年参与领导金田起义,任后军主将,又任前导副军师,在永安受封为南王。协助洪秀全制订太平天国官制、军制、律令、营规、天历等。1852年攻广西全州中炮负重伤,后卒于蓑衣渡。

冯玉祥:近代爱国将领。1933年任抗日同盟军总司令,多次击改日寇,收复许多失地。建国前夕,因乘船失火,受伤身死。

冯国璋:直隶(今河北省)河间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曾佐袁世凯练兵。1903年北京成立练兵处,任军学司正使,与王士珍、段祺瑞并称“北洋三杰”。辛亥革命爆发,任第一军总统,率领北洋军镇压武昌起义。后又镇压“二次革命”。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皖、直、奉三派分化,为直系首领。1916年当选副总统、次年代理总统。1918年被段祺瑞胁迫下台。病死于北京。

冯宪章:广东省兴宁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广州起义。1928年秋,留学日本,与蒋光慈等建立太阳 东京分 ,并在留学生中建立党组织。次年被日政府驱逐回国。1930年参加左联,从事创作和翻译活动。后被捕,病殁于狱中。

冯桂芬:江苏省吴县(今苏州)人。道光二十年中一甲二名进士。授予编修。后入李鸿章幕,为其镇压太平军献策。为学重视经世之用,主张实行新政。精于小学,兼及算术。著有《说文解字段注考正》、《弧矢算术细草图解》、《两淮盐法志》及《苏州府志》等。

冯延巳:五代南唐词人,官至宰相。著有《阳春集》。

冯谖:战国人,孟尝君门客,曾为孟尝君到封邑薛收债,并烧掉了债券,后孟尝君失宠于齐王而回薛城,百姓百里相迎,“焚券市义”的成语也由此而来。

冯星君:1950年7月19日生于香港。 获台湾逢甲大学计算机科学学士;获加拿大康戈迪亚大学商业计算机学士;曾任香港连卡佛百货公司数据输入部主任;曾任香港赤柱监狱监狱督察官;曾任香港东方电脑公司业务代表;曾任Digital中国公司业务经理;曾任加拿大Sintal计算机公司程序设计员;曾任ComputerVision中国公司总经理;曾任Oracle中国公司董事总经理;曾任Sybase软件(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2004年7月,宣布将从Sybase退休。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著名哲学家,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

冯建光 男,1956年8月生,广东省高州市人。职业发明家。发明有:“仿生人力飞行器”;“仿生飞机”;“仿生有足车”;“往复式发动机”;“仿生船”;“爬墙手脚”;“灭飞虫 ”;“自来水式电热保温瓶”;“有足有翼车”;“人力飞行器”;“往复调速电动机”;“防虫灭害装置”;“轻型宽翼飞行器”;“八足车”。被英国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入典和评为“二十世纪成就奖”。

冯学彦,男,河南新乡人,平原滤清器销售公司东方部总经理,负责平原滤清器有限公司40%以上的市场。被称为”扛起国产滤清器市场开发第一人“

家谱文献

区域族谱

江苏

冯氏族谱八卷、京口冯氏族谱一卷、锡山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澄江冯氏宗谱十卷、冯氏家谱一卷

浙江

赫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大易冯氏谱不分卷、慈溪冯氏支谱不分卷、桐乡冯氏族谱不分卷、冯氏宗谱一卷

安徽

冯川冯氏宗谱八卷

湖北

冯氏宗谱一卷、冯氏宗谱、冯氏续修支谱八卷、冯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冯氏四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

广东

冯氏家谱不分卷、冯氏本房世谱不分卷、冯氏族谱不分卷、南埠冯氏族谱一卷

湖南

长沙冯氏四山家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湘潭冯氏三修族谱、中湘石潭冯氏五修族谱三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山田冯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江西

都昌县南峰镇石桥乡冯氏宗谱

收起

冯氏村落

冯氏家族之一现青州市庙子镇长秋村,抗战时期山东青州长秋村被鬼子汉奸烧杀多达18次,涌现烈士26人。现已树立抗日烈士纪念碑,

临朐冯氏,在青州市临朐。

云浮市云安县,葛麻 、沙子岗、山子头、燕子岩村

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杜康站冯家塬村

  天津市冯家台村

湖北省武穴市石佛寺镇冯秀村

江苏省江阴市青阳镇冯家圩村

江西省都昌县南峰镇石桥村、坂上村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闹村 区 尚南村

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坑镇冯家岔村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辉景镇双桂村,祖宅俗称“冯家大瓦房”,正堂屋有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侯选吏员冯亮立的三块牌匾:“名区待佐”、“才勘济用”、“列岳先登”,并有“奉正大夫四川顺庆清军府XXX署理XXX 赠”等字样。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8年2月8日
下一篇 2018年2月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