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听我说#
海门学习归来就想提笔写一写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悟,可是心头有万千言语却不知从何说起。这次海门之行除了参观了几个学校以外,还听了各位专家老师的精彩 告。也许看了只是看了,听了只是听了,然后就算了。毕竟海门的新教育实践对我们来说是高山仰止,可望而不可及。他们的起点实在是高,我们和他们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一开始我也是抱着一种只是开开眼界的态度来的。
可是当我自己踏上了这块新教育的圣地后,我发现有很多方面我们也可以和他们做得一样好。下面就是我在学习的过程中和回校后几天来我的一点思考:
首先必须明确:海门新教育的各个方面确实都走在了前面。我们不可能每一个方面都要学习。那样我们的摊子铺得就太大了。既然我们现在是“研发卓越课程”的一次研讨会,我想就针对这一点谈一谈我们学校在这一方面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研发卓越课程,对我们很多老师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难点。毕竟在我们的意识之中开发课程都是国家的事情,都是专家的事情,跟我们教师何干呢?可是现在对我们老师的要求让我们走到了研发课程的面前,能退缩么?那不是我的风格。于是我就想是不是把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跟这个结合起来呢?
在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展的还是丰富多彩的。有十几门课程,并且都开展得如火如荼。每个校本的开设可以说都倾注了指导老师的大量心血。我们的校本课程都是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设置的,有布艺、跳棋、武术、素描、足球、篮球、乒乓球、健美操、书法、诵读、葫芦丝、空竹、二胡等等。可以说涵盖了体育运动、手工制作、传统技艺、书法艺术等等几个领域。如果我们把这些内容结合起来开发我们的卓越课程,是不是就是一个很好的选题呢?
我在海门参观的几个学校的诗歌课程、京剧课程、责任教育课程、阳光教育课程等等,都是围绕一个个主题开展起来的。如果我们学校选择一个方向,然后各班级开展某一个方面的课程是不是就可以呢?于是我想到了我们的校园文化的设计。
我们的学校文化已经形成了一个“四横两纵”的硬件格局,以“读书”软件为主题。两纵指的是传统文化长廊和新教育长廊。四横指的是教学区的四个教书育人方面墙壁文化,涵盖了名人名言、诗词、为人、处事、读书、励志等。所有的这些全部围绕着我们学校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主题而设置的。所以我们学校可以根据现有的校园文化定义制定学校的总体主题,例如可以设置成“走进传统,传承文明”。然后各个班级或者各个级部可以根据这个总体的主题开发出自己的这个班级的教材来。例如我就可以在自己的班级内开设出诗歌研究的风尚。慢慢地给学生介绍诗歌的起源,诗歌的发展,诗歌成就,名家名篇。在我们的晨诵课和午读课上进行大量的朗读,不要求学生背诵,只要求诵读。我一直认为背诵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东西,读熟了自然学生就会进行背诵了。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是让我们的学生喜欢上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诗歌。例如今年的读书节我就带领我班的60名学生走进了唐朝,我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梦回唐朝、诵读经典》,利用十几分钟的时间由我领着学生走进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用这样一种活动的形式使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去了解古诗。在这个诵读中我选择了这三个诗人的十四首诗,每一首都是一个标杆,每一首都是一个经典。试想,这些孩子现在已经基本上背过这些古诗了,其中有一半是长诗。四年级的时候我再结合活动再背十几首;五年级的时候、六年级的时候,那是多少首诗歌走进了学生的心里呀。我们学校还有一个新教育之路队篇。这是我结合我们的学校的实际设计出来的一个古诗背诵的方式。每个年级16—22首诗歌不等,利用放学路队的时间进行吟诵。一周或两周一首。试想,六年下来学生得掌握多少首古诗呀。这个也算在我们传统文化的课程当中。
上面讲的仅仅是古诗的诵读方面。那么古诗知识方面我们可以采用泡图书馆、上 、老师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这些内容。为了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例如古体诗小组、律诗小组、绝句诗小组、乐府诗小组、新诗小组、散曲小组等。然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查找这些分类的知识。例如他们的字数、行数、平仄、韵脚、诗人、名家名篇等等。让他们采用手抄 的形式,去展示相关的知识。当然,我们做老师的必须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例如教师至少得给学生准备好参考资料。让学生有地方去查。孩子毕竟年龄小,还不具备一定的探讨和研究能力。可以每周利用午读时间开设小小百家讲坛,让各小组走上讲坛,给大家介绍自己小组的总结结果和给大家介绍好的诗歌。这样学生的成就感、满足感都会有极大的提升,会更加促进他们对这个方面的研究。都说在课堂上诗歌不好讲,那是我们学生没有真正地走进诗歌,一旦走进,诗歌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都会在学生的口中、笔下、心里一一呈现。
在前面的两个步骤进行得差不多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着让学生学写古诗。虽然这个层面很难,可是我们没有必要要求那么高。小学生,能够写出顺口溜那也是很不容易的。至少他知道了“押韵”知识的运用呀。我想起了我三年级时候写在我表姐给我买的《新华字典》上面的顺口溜了:本人我姓张,姓名张彦刚,今年十一岁,家住荣兴庄。这个顺口溜我用了二十多年了呢。可是那时候也没觉得写起来多么困难。所以大胆地让学生去写,这不是又很好的促进了学生的写作了么?
我想我们班级的传统文化课程开发方向从诗歌这个角度去做还是有很大的空间的。上面是我想到的并且正在努力践行着的一点小小的想法,希望有一个好的实践。
当然其他的班级也可以从书法、乐器、诵读、素描等等的角度走进我们的传统文化的。例如古典文学角度,尤其是古典小说方面也是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的。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