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会取代诗人吗

青年文学杂志 主编张菁打开“大家来写诗”的微信页面,上传了自己拍摄的山中小羊羔的图片,5秒钟后,手机屏幕上就跳出来这样一首诗:“有时候他也吻在你的色彩/人都有年轻的时候/光明的太阳下花草在歌唱//秋天的麦田飘着幸福的香/绿水已在我的爱里/赋予他太阳的光芒”——

在“五四”青年节这一天,青年文学杂志 、青年文摘杂志 和微软(亚洲)互联 工程院联合推出了名为“大家来写诗”的线上人机合作写诗H5,这是“会写诗”的人工智能小冰在去年引发舆论热点后的又一次亮相。

名为“大家来写诗”的线上人机合作写诗H5是会写诗的人工智能小冰的又一次亮相。资料照片

人工智能小冰的新角色

去年5月,人工智能小冰曾出版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引发了外界关于人工智能涉足文学创作的诸多热议。据介绍,为了获得写诗技能,小冰对20世纪20年代以来519位中国诗人的现代诗歌进行了超过1万次的迭代学习,最终使自己创作的诗歌有了独特的风格、偏好和行文技巧。

截至目前,已有近5000名用户参与了人机合作写诗活动和线上投稿。“我们尝试搭建沟通人工智能和人类的桥梁。未来人工智能的价值并非在于替代人的劳动,而是帮助人完成部分工作。我们对人机合作的文学创作成果满怀期待。”张菁说。

作家面临的新挑战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我们是否还能区分机器创作与人类创作?人工智能是否将全面取代人类作家?人工智能能否产生出伟大“作家”和伟大作品?

在冷霜看来,诗歌、文学归根到底仍是与人的具体经验和情感相关联的,优秀诗人的创作与他自身的生命体验、时代境况和诗学观念紧密相关,这些都不是机器和数据能够替代的。目前高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在未来也许会替代我们现有的相当一部分工作,但高度个人化的记忆、想象还是难以被替代。“人机合作写诗可能显现的复杂度很大程度上仍然源于人在其中的赋予。”冷霜说。

“我们在谈小冰的诗写得好不好的时候,可能忘了一个问题:未来我们是否愿意读诗人小冰的诗,我们是否愿意读小说家小冰写的小说?”中国作协副主席、评论家李敬泽说:“就像我们知道马比我们跑得快,但是我们人类还是在跑马拉松。汽车、飞机速度快,我们不能在速度上和它们相比,但是人的跑步依然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同样,人类对于自己的写作也有这样一种内在认同。所以,人工智能的写作也许会很好,但人类是不是有兴趣去读它还是一个问题。”

“人工智能的出现,恰恰可以使我们当头猛醒回到初心——我为什么要创作?”中国青年出版总 党委书记、 长皮钧说,人之所以要写作,是因为人内在有这种需求;而对机器来说,这可能就是一项任务一个程序,或者说一个套路。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8年4月10日
下一篇 2018年4月1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