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来收割,乘客变韭菜: 约车玩大数据“杀熟”2.0版

约车“多收了三五斗”?你猜得都对!

问:相同的软件和路线,价格不一样?是不是歧视我?

答:贵手机叫车容易“被升级”!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孙金云带领团队在国内5个城市进行了800多次打车测试后发现,当用户选择一键呼叫“经济型+舒适型”两档时,与非iPhone手机用户相比,iPhone手机用户更容易被价格更高的舒适型 约车司机接单,比例为非iPhone手机用户的3倍。

此外,“苹果税”还体现在打车优惠上。孙金云团队的研究数据显示,iPhone手机用户平均只能获得2.07元的优惠,显著低于非iPhone用户的4.12元。

问: 约车计时计费总感觉不准确?

答:计费正偏差发生概率过半,有的甚至偏差接近20%!

上海市消保委对上海的 约车平台计程计时情况开展的比较试验结果显示,依据JJF1578-2016《 络预约出租汽车计程计时技术要求(试行)》,在10家主流的 约车平台每家乘坐11次后发现,110次行程中,计程正偏差高达57次,计时正偏差有40次。

问:实际价格每次都比预估价格贵了一点?

答:有些平台差得不止是一星半点。

孙金云介绍,通过对软件的预估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之间的差别进行分析发现,以上海为例,“滴滴打车”的实付价格与预估价格的差值相差最大,达到18.5%,其次是“美团打车”,高出了9.7%,“首汽约车”排名第三,为7.6%。

“算法收割”,很有一手!

——部分平台计时规定较为苛刻,计费规定多如牛毛。上海市消保委工作人员杨青介绍,计时的偏差主要体现在平台的计算方式上。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平台只要到了1秒就会计算为1分钟,这样偏差就高达59秒,对消费者不利。“同时,一些平台的计费规则极为复杂,不仅划分为早高峰、晚高峰、夜间以及其他时段,每个时段还有复杂计费方式,涉及跨越两个不同时段的行程的计算方式更为复杂,远非一般消费者能够了解。”

——“算法收割”给消费者带来巨大利益损失。在110次的比较试验中,专家注意到,以一些算法具有优势明显的头部平台,发生超出标准允许的误差可能性非常低、正偏差概率非常高却又大部分全部落在允许误差范围内的特点。

“从概率学来说,发生正偏差和负偏差的可能性是持平的,如果一个平台出现了明显的正偏差多的情况,和企业使用的算法和收费方式脱不了关系。”杨青说,在和某平台的约谈沟通中,平台将出现高频小额正偏差的情况推给“系统不稳定”,但这一说法显然是说不通的,在平台经过所谓的系统升级后,再次进行的测试依然存在这一情况。

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指出,近段时间以来,大数据“杀熟”套路正在不断升级,从1.0版本的“熟客卖高价”开始,利用平台对消费者个人信息全方位收集的优势,升级成为基于被平台充分掌握个人信息的2.0版本“杀熟”。“这种基于歧视性算法的产品匹配、价格歧视,本质上是平台对算法权力的滥用,是对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的侵害。”

警惕“算法收割”跑在市场前面

来自上海市消保委的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共受理 约车类投诉586件,其中1/4涉及计费纠纷。

针对此,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宁海建议,相关监管部门应提升主观能动性,督促 约车平台履行计程计时的主体责任,定期对系统进行校准,推动行业相关标准和规程、规范的修订与优化,实现行业的自净自律,避免对消费者利益的不当侵害。

孙金云认为,消费者应提升对大数据算法的选择、质疑能力。“比如,在打车时可选择扬招出租车、切换使用打车软件等,让消费行为呈现更多随机性,提升算法对单个用户下手的成本,防止消费者被打上更多算法标签。”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3月22日
下一篇 2021年3月2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