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动物幼崽比人类幼崽生存能力强很多呢?

比如人要一年才会走路,但是瞪羚刚生下来就能站立,出生后3小时就能奔跑到72千米每小时,出生24小时后就和成年瞪羚速度一样能达到103千米每小时,这是为什么?

一个强大的种群,幼崽才有“低能”的资格。
而人类幼崽“低能”的背后,源于生理发育对大脑发育的让步,“早产儿理论”并非能解释所有。

人类是早产儿的说法,源于obstetrical dilemma(产科困境)[1]。

该说法认为,人类直立行走之后,母体盆骨变得更小。随着脑容量提升,婴儿头骨变得更大,要顺利生产就必须有更宽的臀部,所以女性天生比男性更难走路或跑步。并且,婴儿必须早产才能通过产道,所以人类新生儿看起来比其它动物显得发育不足。

这种诞生于60年前(1960年)的说法,实际在后世受到了很多批评。[2]

类人猿的妊娠周期都是40周左右,整个类人猿长达1000多万年的演化史上,妊娠周期几乎没有任何的变化。

人类演化过程中,产生的相应特征,都是在固定妊娠周期下的适应性变化。

  • 当然,一句轻飘飘的“适应性变化”几个字背后,却是残酷的淘汰过程。
  • 大约500~600万年前,人类和黑猩猩有着共同的祖先。那个时候的类人猿,胎儿一出生就具有相当的活动能力,不仅仅能够爬行,还能紧紧抱住母亲吃奶,而母亲则能任意爬行甚至攀爬。

    现代人类的新生儿几乎没有多少运动能力,不能转身、进行大肢体运动,俯卧时,只能抬头1~2秒。

    3个月之后才能拥有翻身的能力,发育稍微迟缓一点,则需要6个月,一直到1岁左右才能拥有行走能力。

    相对于人类的胎儿,其它类人猿胎儿早熟得多。

    黑猩猩胎儿一出生便具有记忆能力,能够辨别两个月前在母体内听到的声音[3],4个月便拥有了行走能力。

    虽然也有人认为,人类胎儿也可以拥有辨识生前声音的能力,从而出现了各类胎教,但却没有黑猩猩那么强的实验数据支撑。

    1931年,美国心理学家温思罗普·凯洛格,为了研究黑猩猩能够适应人类 会,做了一个争议极大的实验:

    他把一只 7.5 个月的雌黑猩猩“古亚”(Gua),作为自己10 个月大儿子唐纳德的妹妹进行抚养。

    实验过程中,雌猩猩古亚,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比唐纳德更优秀的方面。

    例如,唐纳德十分听话,会亲吻以及拥抱父母以获取原谅,上厕所还会主动示意。

    无论在身体发育,还是在感觉发育,雌猩猩都对人类有碾压的趋势。[4]

    无独有偶,在2017年去世的红毛猩猩Chantek[5],在9个月大的时候,Chantek被美国田纳西州的一位人类学家当做人类抚养,并最终掌握了简单的手语能力。

    Chantek会在镜子面前梳妆自己,以及其它和人类相似的特征。

    当被问及是猩猩还是人类时,Chantek回答,自己即是猩猩,也是人类。

    Chantek最终还是被送进了动物园,39岁时,孤独去世。

    虽然Chantek的命运令人感到惋惜,而上文中的雌猩猩古亚,在送回动物园后,年仅3岁便病逝了。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对于类人猿还是人类来说,自我认同都是生命的核心。

    但为什么人类婴儿的活动能力,还远远不及500万年前,到底是进化了,还是退化了?

  • 一切的关键,在人类大脑的演化。
  • 早期人类的大脑演化和食物息息相关。

    例如,灵长类的大脑演化和水果的食用,具有正相关关系。[6]而灵长类采摘水果的生活习性,强化了手的抓握能力,以及灵活程度,刺激了大脑皮层的发育。

  • 或者说,没有相关能力的都灭绝了。
  • 猕猴的脑容量远远大于小型灵长类,而黑猩猩的脑容量又是猕猴的3倍,达到了400~500毫升。

    而人类的脑容量又是黑猩猩的三倍,达到1400毫升。

    南方古猿和黑猩猩的脑容量相当,距今已只有300万年。

    那么,人类究竟是如何在短短300万年的时间,把脑容量提升3倍的?

  • 这个速度,大约是多过去2000万年脑容量提升速度的7倍。
  • 其实人类在提升脑容量之前,就已经延长了童年。

    2006年,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南方古猿的文章,详细介绍了年仅2岁零4个月的迪基卡小孩(Dikika child)[7]

    更加漫长的童年,在南方古猿身上便已经出现。[8]

    这是迪基卡小孩的大脑与黑猩猩大脑的对比:

    从对比图可以看出,迪基卡小孩的大脑结构更加的接近类人猿(黑猩猩)。

    他和类人猿一样,没有人类这样发达的额叶大脑。

    他的大脑后侧枕骨位置有专门负责视觉功能的沟槽,比起同时整合了视觉和感觉功能的人类枕叶,迪基卡小孩的大脑,还有一些原始。

    不过,相比起黑猩猩,迪基卡小孩的大脑发育又发生了明显的区别。

    它的脑容量仅仅只有275毫升,是成年南方古猿成年个体的70%,相同年龄的黑猩猩,脑容量能达到成年个体的85%。

    也就是说相比起黑猩猩,南方古猿幼年个体的脑发育速度明显变慢了。

    也即,他们拥有了更长的童年。

    而人类2岁左右时,脑容量也是达到成年人的70%。

    由此可以看出,人类童年的延长,先于脑容量的爆发。童年延长,可能出现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

    我们知道,相对于卵生动物,哺乳动物依赖于父母照顾,具有从父母学习知识经验的能力。

    演化为大型灵长类之后,在更加严密的族群生活下,幼儿的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强化。

    在灵长类族群中,往往存在丰富的利他行为。

    利他性和利己性总是维持着一个平衡状态。大多族群内,存在照顾近亲幼儿的行为。

    甚至,利他行为机制,已经印刻在了大脑之中。[9]

    利他行为在人类 会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0]在原始族群中,利他行为,能在高难产率下,保证余下婴儿足够多的存活。

    同时,人类的生存、 会经验,也在演化过程中,积累得越来越多。

    随着古类人猿向南方古猿演化,将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原始的大脑无法学习越来越多的技能和知识。

    那么面临残酷生存环境的时候,只有那些掌握了生存技能的族群才能存活下来。

    只有拥有更长时间学习的幼年个体,在成年之后,才可能学习到更多的经验和知识。

    在自然淘汰的过程中,那一批“发育迟缓”的南方古猿,反而存活了下来。

    但在200~300万年前,地球进入了第四次冰期,恶劣的气候,在南方古猿的演化之路上,增加了史无前例的沉重砝码。

    恶劣气候下,大脑“配置”没有提升的前提下,漫长童年的积累,也不足以继续生存下去。

    随着,南方古猿为首的无数族群灭绝,脑容量更高、大脑皮层更复杂的古人类渐渐脱颖而出——人属的诞生。

    最早的人属,不仅成年个体掌握了更加丰富、先进的生存技能(例如,对自然火的利用、打磨简单石器等等)。

    就连人类幼儿也掌握,更强的“学习能力”。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人有疑问了:前文雌猩猩古亚的实验,不是表明,雌猩猩的学习能力不是优于人类儿童吗?

    然而温思罗普·凯洛格的实验中,还有另外一项实验结果:

    那就是他的儿子唐纳德学会了黑猩猩的吼叫、爬行、咬东西、四肢爬行等各种行为。

    这些看似令人无比担忧的实验结果,实际反应了人类幼儿,超强的模仿学习能力。

    这种超强模仿能力,几乎在其它动物幼体中很难见到(鸟类有印刻现象,但比模仿行为更低级)。

    我们总是能听说关于狼孩的故事,当却很少听说猫能把狗养成猫,或者相反。

    说到具体的原因,却不得不说一说大脑的结构。

    简单来说,陆生脊椎动物的大脑,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爬行动物脑,边缘系统,以及新皮质。

    从鱼类开始,大脑形成了五个相对独立脑泡:前脑、间脑、中脑、延脑,以及小脑。

    两栖动物的前脑形成了两个半球,爬行动物依靠脑干和小脑控制着初级行为,被称为爬行动物脑。

    而大脑后来演化出来的海马结构、海马旁回及内嗅区、齿状回、扣带回、乳头体以及杏仁核,则属于边缘系统,又被称为古哺乳动物脑,是高等动物中旧皮层演化出来的大脑组织。

    出现较晚的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则被称为新皮质。

    新皮质,决定着各种高级活动。

    新皮层,又可以分成六层神经细胞,三个区域:

    初级区、次级区,以及联络区。

    初级区神经细胞高度特异性,直接接受感受器的神经信 ,并与枕叶、颞叶、中央前后回相联系。

    初级区的反射活动,是绝大部分哺乳动物都具备的。

    次级区则用于信息的初步加工,并接受大脑深处的神经冲动。次级区能对信 进行整合和分析,可产生一定复杂的心理活动。

    次级区的出现,这在人类演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联络区的各感觉区皮层是重叠的,联络区在人类高级心理功能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语言、逻辑。

    然而除了人类之外,并不是所有哺乳动物的大脑皮层都能有三级结构。

    老鼠只有初级区和次级区,而且次级区也只是初步分化。

    猿类已经出现了联合区,但联合区的分层结构尚未有人类这么清楚。

    从温思罗普·凯洛格的心理学使用可以看出,人类幼儿的行为逻辑能力表现,比猿类更晚。

    这足以说明,人类幼儿大脑新皮层,尤其是新皮层的次级区、联络区的发展,尤为缓慢。

    不是人类真的“发育迟缓”,而是装载“庞大处理器”的过程更加的漫长。

    当黑猩猩胎儿在母胎中22周就发育得七七八八的时候,人类大脑还在建设大脑皮层的基础结构。

    当胎儿出生之后,黑猩猩幼儿已经开始能直立的时候,人类幼儿依旧还在建设大脑皮层。

    也就拿出了最基本的爬行动物脑和边缘系统,支撑着身体的基本行为。

    当然,人类的新皮层也在发挥作用。为了后天学习做铺垫,强化的新皮层功能,主要便是模仿学习功能。

    模仿能力,也是人类在长期演化中,为了后天学习的刚需,所出现的适应性演化。也可以说,没有足够模仿父母能力的婴儿,都灭绝了。

    不仅仅是基本的生存技能,后天的诸多思维和行为习惯,都建立在父母行为的引导之下。

    史无前例的后天学习属性,令人类大脑,必须为了学习进行最快的发育准备。

    黑猩猩和人类胚胎期,在前22周几乎发育相同。

    22个周之后,随着距离成年个体脑容量越来越近,黑猩猩的脑容量增长,就会越来越慢。而人类胎儿,则会一直高速增长。[11]

    哪怕在出生之后,人类幼儿大脑的增长速度,依旧没有多少减缓的趋势。而黑猩猩的大脑则在缓慢的增长中,利用一个相对于人类更短的童年期,令大脑完全发育。

    人类的4岁儿童,大脑才能发育得七七八八,直到7岁左右,才能有成年人脑容量的90%,做好了 会学习的基本准备。

    所以,要问人类幼崽为什么那么弱,根本原因是把所有的发育都拿来长脑子的基础配置了。

    就好比你要组装一台电脑,你能做到没装完核心硬件,就装软件吗?

    这个时候,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人类的演化过程,一下就清晰很多了。

    大约280万年前,最早的人属就已经出现,就拿“纳勒迪人[12]”来说,脑容量提升到600毫升。

    从南方古猿到纳勒迪人,脑容量提升了50%,甚至出现丧葬习俗。

    但脑容量的爆发,却在短短几十万年的时间内。

    从人属诞生开始,脑容量的增长,总体上完全呈现指数级的爆发。

    部分人种,脑容量分布

    前文已经说明,从南方古猿到现今的人类,无论童年时间,还是妊娠周期,都没有了多少的变化。

    那么,即要保证脑容量的提升,又要保证拥有足够的时间学习越来越多的后天经验,那么脑容量的提升就必须往前压缩,从母胎内就必须保证脑容量的高速发育,才能在出生后继续发育7年,接近成年人的脑容量。

    也就是说,从母胎内开始,人类胎儿就牺牲了其它方面的发育,来全面拓展大脑的容量。

    总之,人类婴儿是延迟发育,而非“早产”。

    其它方面的延迟发育,也令婴儿在演化过程中,出现了相应的适应性特征。

    例如:

  • 人类幼儿超强的啼哭能力。
  • 刚出生的婴儿头颅没有闭合,可以通过囟门变形,在出生时更好的通过产道,保证存活率。
  • 当然,背后的残酷真相就是:没有啼哭能力,以及没有囟门的早期人类,已在演化过程中灭绝。

    新生儿的啼哭,有利于父母对孩子病痛、饥饿、生病等各方面的及时发现,同时也能在遇到危险时,吸引成年人的注意,驱赶猛兽。

    在古人类走遍全球的时期,猛兽们听到人类婴儿的啼哭,可能第一时间不是想到捕食,而是逃跑。

    总之,人类婴儿的啼哭能力的作用,和其它哺乳动物母子分离或乞讨时的叫声,是相似的。[13][14]

    而演化过程中,人类也形成了合作育种[15],所谓的母性本能并非专属于母亲。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对婴儿啼哭都有相同的识别能力。

    以前的研究,之所以发现母性本能强于父性本能,完全在于母亲和孩子陪伴时间更长,所带来的实验偏差。

    新的研究证明,无论父亲还是母亲,在婴儿哭声识别上来说都没有什么区别,只和陪伴时间的长短有关。

    有数据表明,如果与其他婴儿相处的时间过久,会影响父母对孩子的识别能力。

    孩子为什么会嫉妒父母抱其他的孩子?我想,不必要再做过多的解释。

    除此之外,当男性成为父亲时,睾酮水平就会下降,以便更有利于照顾婴儿。[16]

  • 话说,多少男人拿母性本能作为不负责任的借口呢?
  • 总的来说,为了保证幼崽大脑的发育,无论婴儿自己还是父母,都有着相应的适应性演化。

    人类出生时的“低能”状态,只是其中的适应性演化之一。

    繁衍生息的背后,总有一条残酷的演化之路。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1月12日
    下一篇 2021年1月1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