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辅助工具琳琅满目
花百元即享“精准填 ”
还有不收取费用为考生提供服务的平台。例如,某款知名浏览器今年高考期间投放了大量广告,推广其开发的高考辅助软件,为考生免费提供推荐学校、填写志愿表等服务。该软件主页同时也强调“正式填 须考生和家长多方参考、谨慎决策”。
某志愿填 软件主页。
“录取率”是核心内容
不同软件间差异较大
搜索引擎也在推荐AI志愿助手。
在某高中执教的高三班主任肖老师称,今年高考后,一些AI填 志愿软件在师生群体展开营销,确实吸引到学生使用其进行填 参考。“但不能过于依赖,有学生过于信赖AI去填志愿,最后‘滑档’(即未被录取)的情况。有的AI推荐会脱离实际,比如一个分数可以填比较好的二本院校,它却让你去 一本院校,容易误导学生。”肖老师表示,相比AI软件,她的学生更喜欢到 交平台寻找目标院校的学长学姐,获取更精准的信息。
互联 行业观察者张书乐认为,对于越来越复杂的志愿填 而言,志愿填 软件确实能够提供一定的参考。但放眼全国范围的志愿填 ,各地情况不一,考生们个性化需求不同,填 工具的参考能力很难达成有效筛选,只是提供设定条件下的一些相对较优选择。因此,考生和家长应当将其视作参考辅助,绝不能全信或依赖。
是否真的“人工智能”?
业内人士:技术门槛不高
在有六年招生经验的湖南某高校老师王乐(化名)看来,软件更像是一种资源整合工具,为考生和家长提供参考,不算真正的智能。从招生老师的角度出发,王乐认为一些软件整合了高校的各方面资料,能够替代招生老师解答考生和家长的部门问题,“希望将来有企业能跟高校合作,提高我们的招生工作效率。”
声音:
高考志愿咨询服务仍有规范空间
据教育部统计,2022年全国高考 名人数为1193万,比去年增加115万。艾媒咨询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高考志愿第三方咨询服务机构产业的规模也在逐年增大,从2016年约1.6亿元的付费咨询市场规模,到2019年发展至7.9亿元,艾媒咨询首席分析师张毅认为,今年该市场规模预计超过8.8亿元。 上的“志愿填 软件”虽然仅是高考志愿咨询服务产业中的一类,但其逐年发展的态势已越发清晰。
张毅认为,高考志愿咨询服务产业逐年发展的同时,也存在旺季太短(每年仅有一两个月)、竞争激烈等缺点。他提醒考生和家长,目前高考志愿咨询琳琅满目,选择服务时仍需擦亮眼睛,“总体来说行业还存在两个不规范现象,一是服务的基础数据相对较弱,二是后续增值服务有踩坑风险,这些都是值得考生和家长注意的地方。”
而在张书乐看来,受限于每年旺季太短,高考志愿咨询服务产业化发展之路还长。“主流互联 大厂推出此类工具,主要是通过蹭热点,给自己的人工智能技术刷存在感,没有盈利需求。而一些小众应用,良莠不齐,未必不会出现误导情况。”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