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路灯到大脑,南沙智慧城市,智在哪里?

晚上7点刚过,广州市南沙万达广场三 门对面的一盏路灯应声亮起。跟一般路灯不同,它的灯杆上搭载着LED广告屏、广播音箱、摄像头等设备,如果观察得仔细,还能找到一个隐蔽的充电口。这盏由广州中国科学院软件应用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广州软件所”)投放的智慧路灯,连同南沙区其他三万多盏路灯,接入了年初上线的全国首个智慧路灯统一监管平台。这是南沙智慧城市建设的一角,在广州软件所承担建设的“南沙城市大脑”平台上,7万多个物联 设备如同一个个神经元,探知这个城市的脉搏。

在南沙打造“城市大脑”

广州软件所在国内率先提出“智慧灯杆”这一概念,也是最早入局智慧城市建设的机构之一。南沙是他们的一个“根据地”,也是智慧城市的一块“试验田”。

2011年底,广州软件所在南沙完成了一处示范路段的路灯智能化改造,凭借漂亮的节能数据,这个项目后来拿下了巴塞罗那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创新类决赛奖。搭载着摄像头、环境传感器等多种物联 设备的智慧路灯,也陆续投放到万达广场、天后宫、灵山岛尖等地,成为南沙城市大数据的一部分入口。

这些数据最终汇聚到了“南沙城市大脑”。目前,这个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已经集聚了全区超过230项数据,接入7万多个物联 设备,可以实现汽车违停、闯红灯、人脸识别等事件的联动提醒和动态监管,辅助城市管理。正基于此,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南沙区疫情防控协同系统得以在2月份迅速上线,通过汇总、跟踪各类防疫数据,为防疫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政务大数据平台是广州软件所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板块。以南沙区公共信息资源服务平台为例,他们打通了20多个委办局的数据库。在智慧城市领域,广州软件所逐渐探索形成政务大数据、物联 大数据等相互协同的七大业务方向,承担佛山市场监管信息化平台、广东省“智慧食药监”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一些项目后来成为国家及省市的推广样板,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如今,广州软件所已成功孵化中科智城、中科易德、中科实数、中科凯泽四家企业,团队规模扩充至约300人,2019年的总体产业化收入超过1亿元。

“这代表产业的需求”

回溯到2011年5月27日,由广州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共建的广州软件所正式揭牌、落户南沙。广州软件所常务副所长袁峰仍记得建所之初,他带着两位同事到南沙“开荒”,“附近连人都看不到两个”。

这家后来获评为广东省首批新型研发机构的地方事业法人单位,首先要面临的是生存问题。除了承接科研课题获得纵向经费,广州软件所更加看重纯市场化的横向经费。“这代表的是产业的需求、持续发展的能力。”袁峰分析道。这也跟广州软件所的定位密切相关。

建所初期,他们就确定聚焦智慧城市领域的应用类研究,面向市场、服务本地产业发展是必由之路。2014年,广州软件所便实现了纵向、横向经费1:1,此后他们“再也没有花过政府的钱”。

这家年轻的新型研发机构在南沙扎下了根,业务从珠三角拓展至全国,去年还跟菲律宾八打雁省签订了投资额约8.3亿元的智慧城市建设合作协议,走向“一带一路”。

袁峰说,他们将立足南沙,瞄准粤港澳大湾区这个主战场,争取培育孵化出具备上市指标的企业。他还透露,广州软件所正计划引进两个院士级别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团队,希望在智慧城市相关领域做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抓住机会才不会被时代抛弃”

——对话广州软件所常务副所长袁峰

Q:广州软件所是如何确定业务发展方向的?

袁峰:我们的定位很清晰,聚焦智慧城市、聚焦应用类研究,在智慧城市这个应用领域内,很多学科是可以互相支持的。比如说我们在做的一个智慧交通应用,需要视频识别、区块链、大数据、物联 技术,这些方向的专业团队我们都有,支持这个具体应用就比较游刃有余。这是聚焦的好处,不同团队之间可以相互协同、相互增强。

到目前来看,这个定位是成功的,除了共性技术的共享,我们在财务、法务、IT运维、宣传等公共服务方面也会提供支撑,相当于在内部形成了一个孵化器。

Q:对广州软件所意义重大的节点有哪些?

袁峰:第一个节点是2014年自收自支实现平衡,此后我们不用再为“谋生”去做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项目,转而可以挑擅长的活儿干。

第二个节点是2018年拿下广东省“智慧食药监”大数据中心项目,难度非常大,但这是一定要啃下来的“硬骨头”。一旦省级平台建成了,市区级的同类项目就基本没什么生存空间了。这代表的是智慧城市向上集约化发展趋势,我们必须要顺着趋势、抓住机会才不会被时代抛弃。

第三个节点是2015年之后孵化了四家企业,这是产业化的探索,也给优秀的人才提供了一个平台。有本事的人要是嫌收入少,我们支持他自己“当老板”,挣多挣少全凭各自本事。

Q:广州软件所如何吸引人才?

袁峰:早期南沙交通不便,招人很难,但我们这些年的人才流动率一直保持在业内平均水平。其实一个机构的发展就像打牌,你要是打得好,不停换牌,最后也能换到一手好牌。

从我的角度看,留住人才比吸引人才更重要,关键是能不能构建起公平、有活力的企业文化。我们也期待南沙加快补齐教育等民生短板、扩大人才政策红利,让人才安心在南沙安家。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5月13日
下一篇 2020年5月1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