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中,总有一些传统的理论和观念在左右着我们的世界观,导致你做出错误的选择,有些人明知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还仍旧用这些理论来激励自己,为自己的错误选择寻求理论支撑,以寻求自己心灵上的安慰。
当错误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当身边99%的人都相信 ,放之四海而皆准时 ,你很难再有勇气去推翻它们 ,而不得不在职场上逆来顺受 ,没有勇气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从而导致职业生涯发展的失败 。
谬论一
流毒广泛的木桶理论
每个人都是天生不完美的,同样有长处也有短处但遗憾的是,80%的人 把80%的重点精力放在了弥补自己的短处上面 ,而对自己的长处却视而不见 。
在中国流毒广泛的木桶理论 ,就成为这些人勇往直前的思想武器 ,一个木桶能放水的高度 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板 ,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 ,只要这个木桶里一块不够高度 木桶里的水是不可能满的 ,因此我们应该去补短 以求滴水不漏 ,从而获得最大的价值 ,特别是这一理论 经过无数培训师激情四射的演讲 ,在很多人的大脑中已经根深蒂固 。
于是补短 ,也就成为了很多人 怀有梦想的人 走向成功的必修课 ,即使撞得头破血流 也不回头。如果将这一理论 运用在企业运营管理方面 ,会对管理者起到一个良好的警示作用 ,毕竟企业的运营更强调团队合作 ,需要各部门的通力配合 哪一方面做的不足 ,都有可能一招不慎 满盘皆输 ,因此 对于一个优秀的企业而言 ,想要稳健发展 更强调协同作战 ,生产 销售 物流 品牌 技术 ,管理等方面 必须做到位 这样的组织 ,才能够360度构建核心竞争力 ,但这个貌似是天衣无缝的理论 。
但如果用在个人职业成长方面 ,则是对职业发展观念的严重误导 ,作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 ,首先的因素是用人所长 而不是用人所短 ,在德鲁克的着作中 也不止一次提到这个观点 ,但是木桶理论 却几乎成为所有的中国管理者 ,树立了这样一种思想 ,只有弥补短处 才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 ,这种理论在中国企业中被过度的放大 甚至神话 ,已经成为严重束缚企业发展 及个人职业成长的教条 。
于是 ,于是在一个又一个口若悬河的培训师口中 ,补短成为了重中之重 几乎所有的员工 ,甚至是未出校门的大学生 都按照木桶理论的指示 ,拼命的弥补自己的短处 却对自己的长处视而不见 ,看看你身边的人 明明不善言辞 ,却想要通过做销售的方式 来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的人 ,到底有多少 ,更可怕的是 抱有这种想法的人90%以上 ,都无法在销售方面获得成功 ,业绩指标平平 内心痛苦不堪 ,工作两年 三年之后 ,因为无法胜任 而不得不再次进行职业选择 ,这个 会 需要的是专才而不是全才 ,一个人无论多么完美 也不可能成为全才 。
每一个不同的人 都有自己不同的长处 ,因此 因人而异 ,用人所长 才是人才成长的关键 ,同样 对于每一个在职场上打拼的朋友来说 ,有效的发挥自己的长处 比弥补短处更容易获得成功 ,即使你再努力 ,你也不可能把自己天生的短处 变成你的强项 ,拿自己的短处跟别人的强项比 ,拿鸡蛋往石头上碰 你的胜算又有多大呢 ,不是说补短不重要 相比较而言 ,补短能够使我们达到及格 ,而发挥优势 则能使我们达到优秀 。
在现实工作中 及格是远远不够的 ,这是一个起码的要求 让我们不被淘汰 ,而优秀 则会成为我们事业成功贡献的更多的砝码 ,把80%的精力放在了优势上 ,把你原本具有优势的东西 练得炉火纯青 ,力争达到90分 甚至100分 ,这才是你独步天下的核心竞争力 ,而对于自己的弱势 只需要花20%的精力 做到及格即可 ,如果本末倒置 那么你离失败也不远了。
谬论二
干一行爱一行
小李在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一家银行工作当时什么也不懂,在 上看了很多的资料只知道银行的待遇很好工作很稳定,很多人都想进但是进不去我得到了这个机会,同学们都很羡慕我,家里人也非常的为我高兴,而一旦工作起来事情并不是像我想象的那样美好。
我做的是柜台工作工作量巨大,早上8点到晚上7点 ,中午有20分钟的时间吃饭 ,中途除了上厕所 其它的时间都在工作 ,一年来 我几乎没有任何一个节假日休息过 ,也从来没有休过两天 ,每天上班十几个小时在盯着电脑 眼睛受不了 不停的流眼泪 ,上班时精神过于集中 ,因为怕出错 怕赔钱 ,还怕变态的客户 精神压力巨大 ,每天晚上回到家 什么都不想干 就想睡觉 ,晚上做梦 都还是工作 经常在梦里被吓醒 ,辛辛苦苦干了一年 ,我对这份工作实在是讨厌透顶 ,只想快速逃离这个地方 ,哪怕随便换一份工作 只要不待在银行就行 。
很多人没有办法去全身心的投入工作时 ,我们通常接受到的斥责 是没有职业精神 ,并且告诉你要干一行爱一行 但实际情况却是 ,当你因为种种的原因 讨厌一份工作时 ,你实在没有办法爱上它 ,否则让这种痛苦的爱 持续你整个职业生涯 ,你的全部生活将在痛苦中度过 你的生活也没有任何的乐趣而言 ,找工作就像谈恋爱一样 ,如果你只是为了结婚 随便找了一个你并不喜欢的人 ,那么 这种生活将是没有滋味的 ,同样 如果你为了生存而找一份你并不那么喜欢的工作 ,那么 你注定要牺牲你的个人兴趣 ,工作的最高境界 就是把工作当成乐趣 。
正如前文所言 能够做到这一步 ,你的工作就不再是工作 ,而是一种享受乐趣的过程 ,你的工作就不再是被动的应付 ,而是为了享受乐趣 去主动的前进 ,能够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 ,你想不成功都难 。有人说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但也要看情况 ,如果你没有强烈的排斥心理 ,倒是有一些可以培养的可能 ,但是如果你实在很讨厌那份工作 那么 ,你是无论如何也培养不了这种兴趣的 ,就像那个人 你第一眼看见就讨厌透顶 ,又怎么可以培养和对方之间的感情呢 。
另外 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 每个人最终的选择 ,都要在一个方向上 坚持几十年 ,否则 你选择了不喜欢的方向 你可以坚持一年 两年 ,但绝对坚持不了一二十年 ,否则那种痛苦 只有你自己去承担 。
谬论三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很多人有强烈的成功欲望,但这仅仅还不够,有成功的欲望未必就能获得成功,当失败接踵而来时,很多人都会反思但他们最终反思的结果,不是将失败归根于职业方向的选择,而是归罪于自己的努力还不够。
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始终相信勤能补拙,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样的古训,努力重要吗答案是肯定的,努力不一定有回 但是不努力,那么就一定没有回 ,比努力更重要的是什么答案是选择,因为每个人的一生所走的路其实是很有限的,并不是每一条路都适合你,一个人如果选对了地方,再蠢的人都会变成人才,否则再聪明的人都会变成蠢材,我们之前所说的那个例子,周周的智商只相当于一个几岁的孩子,但如果期望把他培养成数学家那么无异于痴人说梦,但正是这样一个重型先天愚型患者,却是一位无师自通的指挥天才,在音乐领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因材适用用人所长,选择适合其成长的道路才是成功的核心前提,有了适合自己的方向努力才会有意义。
相反如果一开始就选择错了方向,你越努力那么你离成功也就越来越远,你能磨成针除了要功夫深之外,你必须要保证你是一根铁棒,如果天生你是一根木棍,到最后你只能磨成一根棒槌,努力虽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选择正确的方向那么所有的努力都会白费,一定要记住选择第一努力第二,不要用努力去代替选择,否则只会带你滑向更危险的深渊。
因此当你失败的时候你不仅要考虑到自己是否努力,更重要的是你要认真的反思一下眼前的这条路,是否适合你,埋头苦干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停下来看看脚下的路,是否适合自己的方向,选择远比努力更重要,即使要努力也要在适合自己的方向上努力,这样你会走得更快更远。
谬论四
先就业再择业
这份工作我已经做了两年了,但当年毕业的时候就业压力很大, 上和 纸上以及学校的老师们都开导我放下心态,先就业再择业,我也没想那么多就随便找了一份工作,两年之后才逐渐感觉到我对这份工作,真的是非常的不喜欢,成天上班也没劲纯粹就是抱着去应付的心态,两年下来什么都没有学到,我现在想转行,可是人家招聘的都要有相关工作经验的,简历投了几十份,一份面试通知都没有收到,我现在连找工作的信心都没有了,不知道接下来的路究竟要如何去走。
在工作中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由于第一份工作入错了行而导致一步错步步错。虽然一个人一辈子不可能只从事一份工作,也不可能一辈子不转行,但是对于目前竞争力极为激烈求职者整体竞争力不高的情况下,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超强的纠错能力,更多的时候我们遇到的真实情况是,伴随着房价物价等生存压力的上涨,很多人不得不勉强维持着眼前的这份工作,因为一旦转行,则意味着从头再来生活的压力将无法承受,特别是对于那些要结婚,要买房子生孩子养父母的人来说,该换一份什么样的工作都要慎重考虑,一不小心就可能走到了破产的边缘。
所以说第一步你走错了,以后再想回到正轨上来则意味着你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付出更大的代价。现在整个 会媒体专家,等各个单位都一直在鼓吹先就业再择业,这种论调不是今年就有,而是好多好多年前就出现了,并且屡屡出现不绝于耳,相信当年各位大学生毕业的时候,也会有很多人相信了这一点吧,管它呢骑驴找马,先找份工作挣钱填饱肚子再说,这是一种貌似是真理,实际则荒谬至极的说法,而被就业的出现,也说明了这种现象背后的利益关系,有过职场亲身经验的人都会知道,第一份工作绝不仅仅是养活自己这么简单,相信现在职场上发展不顺的朋友多半也是和第一份工作有关系吧,前面已经说过了男怕入错行,第一步错了以后就会经常犯错,正所谓一步错步步错,为什么说第一份工作很重要呢。
原因有三,一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具体是指先听进去的话,或者先获得的印象往往在头脑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就不容易接受,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你头脑印象中诺基亚已经是手机的代名词,如果有一天诺基亚生产了一种诺基亚牌电脑,你心里是什么感觉,非常不对劲对不对,这就是先入为主的现象,再比如说,雕牌代表的是洗衣粉,假如有一天雕牌出现了牙膏,你会觉得心理上能够接受吗,我原先有一个同事他曾经在海尔工作过,他用的是海尔的手机功能也非常不错,但是他总是说要换一部手机,我问他原因他说,兜里装着是海尔的手机总感觉像装了一个大冰箱,非常的不舒服为什么,这也是因为先入为主嘛,不要小看这一现象,其实对人的潜意识影响非常的大,海尔的手机和电脑等IT产品 卖得非常的不好 ,相当一部分原因 就是因为先入为主 ,大家普遍认为海尔是家电的代名词 ,而不是IT的代名词 因此 ,他们的认可 只是海尔的家电产品 ,并不认可他们的IT产品 。
对于求职的大学生来说 这一观念 会影响你以后的发展 ,你的第一份工作 对于你以后的工作 ,产生的影响 你跳槽时 你的新雇主 ,也会通过你的第一份工作经验 来判断你是否能够胜任这份工作 ,曾经有一个大学生 ,毕业之后想做策划 就找了一家广告公司 ,刚进公司时 因为文笔不错 ,被安排到了文案的位子上 ,而与他同时进去的另外一个人 ,恰恰因为文笔不好 而被安排到了策划的位子上 ,后来他屡次想转行做策划 ,但都是因为前一份工作经验的影响 ,始终没有得到转行的机会 ,这样的例子 同样也是这种观念的影响 。
二 用人单位的成本考虑 ,知道企业为什么招聘员工时 都要写上工作经验这一要求吗 ,因为有工作经验的员工 可以不通过培训直接上岗 ,会很快地为公司创造价值 ,知道为什么大多数的企业 都不愿意花钱培训新员工吗 ,因为这帮人 都是先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心态来找工作 ,没有长远的规划 ,一旦生存问题解决了 ,而这项工作又不适合自己 他们就会很快的跳槽 ,企业培训成本 也将付之东流 ,知道转行为什么这么难吗 ,一是因为这些人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 无法直接创造价值 ,二 是培训起来也比较困难 ,心态已经失衡 思维已经固化 ,与其如此 倒不如招一名应届生 白纸一张 可塑性强 ,发展起来潜力更大 ,每一份工作都是积累 ,这样才能让你变得越来越值钱 ,如果只是想当跳板 你迟早有一天会掉下悬崖的 。
三 时间成本不允许 ,现在很多的刚出校的大学生 找不到职业发展方向 ,而当你又给他们做一个职业规划时 ,他们会说自己很年轻 不着急 ,现实的问题是 能留给我们折腾的时间 真的有那么多吗 ,我们以北京为例 ,例如 你23岁的大学毕业 ,打算到30岁成家立业 ,这其中有七年的时间 ,如果你30岁结婚买房 包括首付 装修 ,婚礼支出 你最起码要准备30万元 ,这还是考虑把房子买在五环以外 以及房价不上涨的情况下 ,假如你年薪10万 除去生活成本一年攒7万 那么你要攒4年 ,但如果你要达到年薪10万 你最起码得有三年可持续的经验积累 ,这里所说的可持续 ,指的就是你一份工作上 积累三年以上 ,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如果有一年半载的就跳槽一次 ,想要达到这种待遇 基本上无望 ,当然 也有个别很牛的人 ,这里只考虑80%普通人的情况 ,这样算下来 7年的时间就已经过去 ,你根本没有时间再去折腾这两三年 ,如果你真的折腾了 想要回到正道上 ,你与别人的差距已经拉开了三年 甚至更长 。
我遇到了一个案例 ,工作两年无目标 到了第三年才基本上算是确定了方向 ,而与他同时毕业的同学中 有人经过三年的积累 ,现在已经做到了部门经理的位置上 ,年薪10万 ,这样算下来你的时间真的有那么充裕吗 ,即使你不犯错 七年时间 ,也仅仅保证了你生存 ,稍微一出错 你就会滑向破产的边缘 ,让每一天 每一小时 甚至每一分钟都有进步 ,工作十年 重复九年 这样的你 ,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呢 ,还有的人会说 先就业再择业 也无所谓 当年我就是这么干的 ,现在还不是照样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呢。
最后想说,并不是所有人都具有超强的纠错能力 ,你要知道 ,很多人因为第一份工作不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思想上对工作和 会形成了一些负面的认识 ,这些认识会阻碍他的继续前进。如果你一开始就能够选择正确的方向 ,又为什么非要走弯路浪费时间呢 ?有可能因此引发的习惯性跳槽 ,很多人的第一份工作不力 于是就选择跳槽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性跳槽 ,心态已经严重变形 ,无论跳到什么岗位上 都无法安定下来 ,这种情况更可怕 影响也更糟糕。
END
同学们如果还想要获取
更多有趣有料的职场知识
必备的软件安装包
那就快快关注我私信领取软件~
我们下期见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