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的民国旗袍女士
这样标准的旗袍照,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很是常见,烫发、旗袍、高跟鞋,尽显东方女性的温婉典雅之美。但是在此之前几十年,中国女性的服饰,曾经经历过非常有趣的“变异”过程。
近代以前,中国女子的服饰主要分两大类,旗装和汉装。
旗人女子穿旗装,梳两把头,踩“花盆底”。“氅衣”是半正式的衣服,衬衣是家常穿着,它们都是“一体化”的,显得身材高挑。宫廷嫔妃的衣服都很华丽,不过其色彩、珠饰、图案等等都有等级。比如东珠,尤其是大东珠,只有太后和皇后可用。
“老佛爷”的氅衣
穿“衬衣”的旗女
花盆底
汉人女子则是“三绺梳头,两截穿衣”,上下衣是分身的。在近代以前,穿裙子和穿裤子还有明显的区分,良家女子着裙,妓女着裤;颜色也有规定,正妻着红裙,妾氏不能穿正红。不管旗装汉装,所反映的等级制度都很森严,而且旗装汉装都很宽大,不凸显身材。
刘旦宅绘《红楼梦》插图:湘云拾麟。
“甄嬛”未入宫前的汉女打扮
在晚清,女装受到西洋服饰的影响, “时髦”成为追求,等级制度、传统风尚就被打破了很多。
洋装与旗装互换
比如裙子裤子随便穿。上海的“红倌人”胡宝玉,就曾经穿大红的裙子,观者不以为错。受了西式女装高领影响的元宝领开始流行,今人甚至说,这是天然的“P”图软件,显得脸小。西洋女装剪裁合体、偏于凸显线条,中式女装也越来越“修身”,甚至“身若束薪”。服装颜色,淡雅取代浓艳成为趋势。
近代女装新元素:高龄 裙、裤随便穿 身若束薪
女性服饰最大的变化,其实是鞋。汉族女性从唐末开始被小脚束缚,身体受到戕害,健康受到影响,活动范围又被限制在家庭等小范围。
天足与小脚并存
清末“不缠足运动”在小范围内兴起,民国后多次明令禁止女性缠足,虽然贯彻得并不彻底,但不管怎么说,新一代成长起来的女学生,大多是天足,西式的运动鞋、大脚皮鞋、高跟鞋随意穿。随之而来的,女性有了更多的走向 会、获得工作的机会,健康美逐渐被世人认可。
天足大脚
穿高跟鞋的舞女
到后来,“放足”的改造脚是要被笑话的,比如苏青的姑母,学生笑话她“一只足球鞋,半只烂棉花。”正所谓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清末民初,女学生装的简约、朴素,曾经一度成为风尚。
北京贝满女中的女学生
但是学生装并不适合所有人,大约在1920年代初,改良旗袍开始流行。据说早期的旗袍其实是旗袍马甲,就是套在衬衫外边的长马甲,后来大家发现单穿也是好看的,于是就开始对“旗女之袍”改良。不过一开始露出几乎全部的胳膊还是有点心理障碍,所以就安了一圈宽宽的喇叭袖,后来喇叭袖也去掉了。
高衩旗袍
电影《花样年华》中的旗袍
之后,旗袍一会长儿一会儿短,开衩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总在变化,面料、花色也一直在变,王家卫《花样年华》中展示的旗袍样式,就有眼花缭乱之感。不过基本样式是不变的,中高领,立体剪裁,凸显东方女性的阴柔之美。女装的变化,是与放足、女性个体意识的觉醒相伴而行的。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