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中国电子工程师不如搞软件的?

时光行者
做了9年硬件电路设计,5年智能手机,4年医疗器械,看到这个问题,心情很复杂,自己喜爱的工作居然无奈的发展到了这个窘境。
当初选择硬件是因为不想日复一日的坐在屏幕前面敲代码到天亮,硬件电路设计工作中的元素要丰富一些,各种仪器,各种元器件,实验室,工厂,电脑前面画图坐个台,供应商来了再接个客,个人觉的要比枯燥写代码有趣很多。当时硬件还是产品的主要卖点,软硬件算势均力敌。
但到了现在,依靠国内庞大的用户群,中国站在了全球互联 发展的前列,行业发展速度快,相关人才必定炙手可热,传统制造业与之相比,其实无论软件硬件,跟互联 行业都要差一个档次。问题是传统制造业内部,软件的发展也也要好于硬件,这是为什么呢?
个人体会这种情况在不同行业情况也不同。消费类电子因为量大,同质化,IC厂家会针对性的提供完善的,集成的芯片解决方案,在早期的智能手机中应用处理器,基带modem,射频单元,音频单元和很多其他功能模块都是分立的,但现在满眼都是集成了各个通信制式和功能模块的单芯片解决方案,设计在这时其实只是应用,别犯错,整机射频音频EMC性能把住关就OK了,当然肯定也没这么简单,但不可否认这样给硬件设计留出的发挥空间少之又少。而硬件同质化之后沦为后台,产品体现差别的是软件,攻城拔寨创收的也是软件,舞台大了自然在公司内更加受重视,待遇和发展自然也好于硬件,但跟互联 和传统行业的差别比,这个差别相对小一些。
另外一点很尴尬的是,硬件的博大精深,体现硬件设计水平的一些技术,在消费电子中慢慢变的没必要了,开始我们也研究对标诺基亚,想把质量做到最好,但后来发现手机大家玩一两年就扔了,根本不需要你设计的这么精细,高层领导还嫌增加成本,浪费工时。手机都这样,其他消费类电子更不必说,可以看出这个行业市场对硬件技术能力,需求并不高,此处深深的叹口气。
在大型设备比如工控和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硬件的处境就好很多,但对知识的要求也会高一些,不光数字电路和嵌入式底层软件,模拟电路,大功率,高可靠性设计的知识也是必须的。没有现成的芯片解决方案;没有现成设计可供参考,系统的庞大,很长的生命周期,可靠性设计相关的需求(出错可能出人命),都决定了硬件有更大的空间去发挥。深度的硬件技术也有了用武之地,我所在的德国公司,干了20年以上的大有人在。当时读了项目组里一个德国硬件系统工程师写的可靠性系统设计文档,自认为不笨,但沉下心读了三遍到现在还没完全搞懂,缜密严谨的逻辑很让人叹服,跟他讲他哈哈大笑,说这个德国的大部门里也就两个人能搞定,这也就是德国没法被中国山寨的技术门槛。
在这种复杂度下,硬件工程师的受重视程度和待遇跟软件相当,我也跟德国人求证过,在德国软硬件待遇也处于同一水平。
我一个豪无文采的工程师写答案真心吃力啊,扯了这么多,都不知道扯到哪条街去了,总结一下吧:
1. 互联 正在爆发式增长,风口上连猪都会飞,我们这些腿脚不好使的追不上风口,飞不起来就脚踏实地吧,行业有起伏,说不定哪天你吃饱正睡呢,就被卷上天了,这个时代,太多不可能成为可能了(诺基亚,呵呵),那天之前,起码自我修炼,把体重减轻,方便被卷。2. 发(gong)展(zi)好坏由市场需求决定,国内企业从事高端制造业的较少,对硬件技术水平的需求不高,自然不愿意付那么高的薪水。
如果你还没毕业,还是拥抱互联 去吧。
如果你已经上了硬件的贼船想走技术路线,个人觉得自己选择的路,就坚持走到底。
如果你上了硬件的贼船还不想干技术了,可以考虑转项目经理,硬件跟供应链和其他部门的接触挺多,皮扯多了专业扯皮也没啥问题,职业前景也不错。
衷心希望各位硬件行业的同仁们处境能越来越好……

吴笛
首先还是看数据:这是根据招聘 站生成的工资趋势图。蓝色是美国电子工程师平均工资,橙色是软件工程师,绿色是系统工程师。

显然电子工程师的工资增长不仅没有跟上软件工程师的增长速度,甚至还有相当下降。
二月份最新的数据:

三种职业的平均工资,还是软件工程师最高。
工资是雇主为员工出的价格。在市场环境下,决定价格的是供求关系。所以电子工程师的工资(价格)下降,说明电子工程师供过于求。事实上,大量传统上由电子工程完成的工作,正在变成软件工程的工作。硬件变成了软件。为什么呢?
首先是硬件处理能力过剩。
在远古时代(其实不是很远,15年前),IT行业的硬件初创企业相当普遍。比如,1997年,硅谷的创业传奇华人谢青 (Ken Xie)在车库里创办了NetScreen,一个专注于防火墙的 络安全公司。NetScreen后来被Juniper以40亿美元收购。那个时代,包括NetScreen,大部分硬件产品都是以ASIC和FPGA这类高度定制的芯片为核心的。2000年,谢青离开NetScreen以后,又创立了Fortinet,目前市值约38亿美元,在创立初期时的产品也是以ASIC为核心。
对了,谢青从1987年毕业于清华电子工程系。
之所以使用ASIC,当然是因为ASIC这类专用芯片的可定制性,能够专门为某类应用进行优化,实现更高的性能。在性能稀缺的时代,这样的定制是完全不可避免的。谢青的第一家公司,SIS,最终没有获得成功,最大的原因就是当时采用了软件解决方案,而当时的通用处理器能力不足以应对防火墙所需的处理能力。谢青认识到这个问题,自己设计了NetScreen需要的ASIC,仅仅三年就被Juniper收购。
ASIC性能优秀,但缺陷是生产规模很小,并且需要单独设计,设计费用动辄上千万美元,因此每片芯片的平均价格非常高。
和ASIC相对的是相对廉价、大规模生产的通用芯片 (General purpose chip or merchant chip),比如英特尔的x86,Broadcom的交换芯片,还有各种基于ARM的SoC芯片。
在2007年前,这些通用芯片的性能都在按照每18个月一倍的摩尔定律高速提升。突然有一天,人们发现很多时候芯片的运算能力似乎够了,市场对更高性能处理器的胃口突然变差。随之而来的,是供应商在性能方面的不思进取:过去几年英特尔的主流芯片运算性能提升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这是英特尔2013年三款主流处理器,其中i7-2600K 发布于2011年1月,i7-3770K 发布于2012年4月,i7-4770K 发布于2013年6月。在这个档次上,过去36个月的处理器性能只不过增加了16%。
虽然2020年的现在已然i9,并且摩尔定律都快失效了,在面对即使是多年前的i7-2600K拿到现在用,其实也是可以用的:

结论呢,是很多时候,人们根本不需要那么强的硬件能力。
硬件能力过剩的结果之一就是通用硬件取代专用硬件,使用软件实现功能。
时间到了2000这个十年的中后期,慢慢地人们发现,便宜的、可以大规模生产的芯片的性能已经开始够用了,那么为什么要冒险投资上千万美元,设计一个还不知道能不能卖出去的芯片呢?实际上,过去几年,桌面系统和服务器系统的运算能力已经进入平台期。
廉价处理能力过剩的结果之一,就是许多原来需要用专门硬件来实现的功能现在只需要软件加通用芯片就能办到了。现在最热门的软件定义存储 (Software Defined Storage, SDN),软件定义 络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 SDN),软件定义数据中心 (Software Defined Datacenter, SDDC),都反映了这一趋势,以后再专门撰文分析。
相对于专用硬件,软件 + 通用硬件有许多优势:
1. 费用:相对于专用ASIC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美元的开发费用,一个软件 + 通用硬件平台的前期开发费用也许只要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后期通用硬件的成本也相对专用硬件低得多。
2. 风险:低廉的前期开发费用让软件方案能够迅速产品化然后得到用户反馈,用户的反馈能很快帮助决策者确定项目是否继续下去,大大降低了资本的风险。
3. 灵活:获得用户反馈后,通常软件方案较专用硬件更容易修改。和灵活相关的,还有更容易定制,更容易提供App。
4. 扩展性:市场对通用硬件的供应几乎是无限制的,而且软件代码可以无成本复制。如果软件 + 通用硬件产品大受欢迎,他们只需要从开放的市场上采购大量通用硬件就行了;但若是采用专门芯片,通常只能从少数厂商定制,从产品订单到交货之间的时间很长,常常超过一年。
5. 可移植性:相对于专用硬件,软件代码更容易得到重(chong)用,嵌入另一个软件解决方案里,代码中的算法也更容易跨平台使用。
有了这么多好处,大多数初创企业,甚至大型企业,都优先采用软件 + 通用硬件的解决方案。实际上,我们在评估风险投资目标或者收购对象的时候,采用专用硬件的公司是要被扣分的。

上官人
拿我上一家公司来说,团队有两个大组,一个做后台数据抽取,一个做前端 站,云平台。后台的复杂度远远超过前台,因为面对上百种软件数百个版本进行数据抽取和清洗,每一个都需要良好的设计。而前台,我以前就是做(前)台的,无数现成的组件来供你调用。
可是,薪水,关注度高的,都是前端的工程师。后台的默默无闻。前端一个月一次RELEASE,搞得兴师动众,而后端组迷惑不解,那玩意儿我们不是每周都发布么?一到评选奖励之类,基本都落在前端,后端的基本看不到。
为什么?难道就是因为人们是直观的看到他们所得到的?Sorry, 至少在我看来不是。
我们需要明白,一家公司成立的目的是什么,运营的目的是什么。公司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赚钱。运营的目的,都是为赚钱服务。谁为赚钱提供了最大的助力,谁就最受重视。
所以,一个公司最重要的两大部门,是销售和财务。技术?一群书呆子。
销售是进钱的,财务是看着出钱的。这两头你抓住了,公司基本上是赚钱的。我工作过的,两家中型的,半成熟的公司,都是通过大量的销售人员,疯狂的销售模式,实现了疯狂的利润。
而他们的产品,用技术的观点来说,也就是一般般。很多功能做得很烂,性能就更别提了。
而销售部门最重视的,是客户的体验,这直接影响了客户满意度。客户满意度,那就是销售业绩。所以其次重要的,是市场和TECH I,TECH II.这帮人是次面向客户的。这帮人将能够收集客户的需求信息以及反馈信息,并设计业务。
而这些业务,被直观的展现给客户的,就是前端组的工作了。这就是同样在技术部,前端和后端的差距所在。说到底,是由于销售部门的需求,决定了技术部门的排序。
所以,我们最重视的,有时候并不是客户的抱怨,而是销售的抱怨。如果销售抱怨因为某个功能的设计过于傻逼我们无法卖出产品,那比现有客户通过TECH I抱怨,优先级可高多了。
你认可他们的看法吗?你是电子工程师还是软件工程师?

推荐资料:

这才是真的齐了!半导体芯片产业链资料大合集上新!

推荐阅读:

芯片里面有几千万的晶体管是怎么实现的?

推荐阅读:

PCB设计96问,大部分设计问题应该都在这里了!

推荐阅读:

CMOS工艺流程与MOS电路版图举例分析(剖面图解)

推荐阅读:

常见陶瓷基板PCB板介绍(特点/种类/优势/用途/趋势)

推荐阅读:

系统级芯片(SoC)的可测性设计(从原理到建模再到方法)

推荐阅读:

一文看懂CMOS,揭秘摄像头之芯!无所不在的计算机视觉之源

推荐阅读:

无损“破解”苹果 A12 芯片设计,它会是山寨芯片的利器吗?

推荐阅读:

超详细!28种芯片封装技术的详细介绍

推荐阅读:

还不懂射频芯片吗?最详细解读来了

推荐阅读:

超越摩尔定律的芯片黑科技——SiP技术,巨头纷纷入局!

推荐阅读:

一颗能买一套房,盘点全球最贵的5颗电子芯片

推荐阅读:

RISC-V架构神在哪儿?中国芯片能否靠此超车?

推荐阅读:

CMOS电路的ESD保护结构设计

推荐阅读:

电子封装中的可靠性问题(封装缺陷、失效等)

推荐阅读:

十大步骤详解芯片光刻的流程!

扫码关注 | 旺材芯片

最前沿的资讯 最全面的干货


扫码关注 | 万物智能视界

人工智能|智能硬件|行业动态|知识干货

点击“阅读原文”,领取“2020中国智能家居产业链企业分布图”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3月5日
下一篇 2020年3月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