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知识焦虑 他的赚钱生意
学习欲望+知识焦虑+移动互联=?
没有标准答案。但是给这道等式添加辅助条件,参考答案倒是你挺熟悉的。
+省钱易学。参考答案是各种“加群免费学”。比如,你经常会在微信朋友圈刷到这样的动态:“《蒋勋细说红楼梦》80回经典解读,160集连播奉送,原价128元,加群免费听。”“我已加入中国古代史学习群。每天10分钟,一个月通读。点开海 ,长按扫码试听。立即 名,仅限前70名免费。”但这条路的终点,往往埋伏着“微信群裂变营销、公 粉丝被变卖”的坑。
听书,似乎正在成为知识的狂欢。越来越多人相信,“听”来的知识,正改变着人类的阅读习惯。一个来自官方的数字也许很说明问题——今年7月24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2016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 告》显示,“听书”正在成为新兴的阅读方式,去年国民听书率达到17.0%。
纯粹的求知欲、纯粹地消遣放松消磨时间、解决具体的专业问题、功利地应试和升迁、积攒聊天中的 交货币,各种各样的动机,催生了移动互联时代的“知识焦虑”,人们对深度知识越来越渴求,同时却希望深度知识越来越浅显易懂。
消费你的“知识焦虑”,有人做成了建群引流公 粉丝原始积累的“大生意”,有人创建了各类知识付费细分课堂和APP。
所以,在“焦虑学习”的大河里,你到底咬住了哪条钓竿上的饵?
【免费的营销】
对于这样的扫码, 安部门早有提醒,木马植入、钓鱼 站等欺诈手段藏身二维码所致的支付安全事件屡见 端。
微信群裂变套路 公 攒粉引流零成本
【付费的套路】
付费提升自我,年轻人欣然接受
“生活节奏很快,很少有时间看书,手里拿着书,眼睛盯着字,一次只能做一件事,而听书却可以兼顾。”28岁的静怡在厦门一家公司做HR Director,经常在福州、泉州、厦门三地跑,听书已有4个年头。
“知识付费”并不是新名词,早期的知识付费包含很多行业,如教育业、出版业及咨询行业等,直到移动端内容及移动支付的普及,才有了我们今天见到的模样。
11月10日,罗振宇在微博宣布:“《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今早突破20万用户,全世界最大的经济学课堂诞生了!”这是他的“得到”APP运营以来最大的收获,按每年199元的收费,这堂付费听课价值将近4000万。
付费找到乐趣,老教授多样听书
泉州人老林,70多岁,曾经是名大学教授,前年得了飞蚊症,视力降得厉害,“那时看到外孙用手机听人念书,觉得有点意思。”老林说,上世纪70年代的青年大都对听书有深刻的记忆,“那时每到节目播出,家家户户都守着收音机,少听一集会难过好几天。”
在外孙的“传授”下,老林开始接触现代听书。最早听了《罗辑思维》,老林觉得没那么好,“他很喜欢讲一些政治、经济类的东西,如果你已经看清了很多东西,就会觉得都是一些通俗读物的杂糅,很多东西似是而非。”
老林后来加入了“樊登读书会”付费阅读。“他们每周更新一本书籍的精华解读,讲的也基本上是浓缩书本的内容,没有添加太多个人观点,这点很好。但有时也会发现不对劲。”
在各种“听书”徜徉许久的老林,最终找到了自己喜欢的风格——听蒋勋细说红楼梦。听同龄人讲故事,他感受到了一种质朴,那不是谁与生俱来的,而是岁月的沉淀。
为儿买听书课,妈妈后悔失去亲密感
“小朋友们,平时都是谁给你们讲故事啊?”“手机!”
去年湖北的一场悦读季启动仪式上,台上台下的这一问一答,让不少人忧心忡忡:家长给孩子讲故事是亲子间一种重要的情感交流,这是现代化工具代替不了的。泉州妈妈晓兰就深有感触。
晓兰有两个孩子,大儿子8岁,小儿子5岁,和很多职业女性一样,只有晚上和周末才能和孩子聚在一起,为孩子的教育,她说自己几乎愁白了头。在妈妈群朋友的介绍下,晓兰平生第一次买了听书课程,叫《凯叔讲故事》,一个拥有600多万粉丝、 称全国最大的儿童故事品牌。
“刚开始是上 找免费课程,讲《西游记》,很不错,有点像儿童情景剧,又有各种古代故事穿插,两个孩子都很喜欢,都会一起乖乖听,有时候一听就是好几个小时。省去了我给他们讲故事的时间。”可高兴了几周后,晓兰发现,闲下来想好好陪陪孩子时,他们却看都不看自己一眼,只盯着手机。这让她很失落,以前下班后孩子围上来的情景没有了,“心里空空的”。
几周后,晓兰找了个机会收走了给孩子的手机,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搜寻各种有趣的儿童读物,她也学着凯叔讲故事,不再只是干巴巴地念书,而是变着戏法地把文字情境化,带着情感的声音阅读。很快,孩子们又都每天期待她的回来。
“所有的事情都有利弊,最终你要选择自己认为对的、有价值的。也许节目里讲的故事确实比我好听,但亲情的陪伴更重要,所以,别让听书抢走你的世界。”
知识付费这两年 我花5000元买的4个教训
知识付费这两年,小鹿在知乎上买了46次讲座,花费大约为1500元;在微信上买了21个讲座,花费大约500元;参加了一个写作培训班,花费大约500元……加在一起花费大约5000元。
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捷径就是勤奋。很多课程充满“一小时建立”、“一周学会”、“快速”等字眼,但是当你打着鸡血听完之后,生活其实不会快速改变的。事实上,就算别人把成功的秘密告诉你了,你依然是无法迅速吸收的,这背后多的是你看不见的努力。
很多道理早已经存在了,不要被新名词蒙蔽。付费课程创造了越来越多的新名词。但很多道理都是早已存在并且不会变化的,只要抓准几条核心的,钻研透彻后老酒换新瓶,就够行走江湖几十年。
不要变成知识的囤积者,应变成知识的行动者。也不是这些课程没用,每一个道理或者方法都是主讲人的经验总结,而人家花了十来年甚至一辈子总结出来的,真不是一个小时听完就能让你改变命运的。所以,你必须一条条结合实际去行动,只有行动,才能改变自己的知识焦虑,才能产生属于自己的道理。
□对话
听书是入口 系统学习要读纸质书
——廖仕健(“十点读书”知识付费负责人)
围绕“十点读书”,创始人林少打造了自媒体矩阵,其中,“十点课堂”成为知识付费的主阵地。11月4日,林少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一条消息,“杨萃先老师英语课72天破10万销量,十点课堂第2个10万+课程。”
经过一年半的发展,“十点课堂”从最初的直播课到现在的精致音视频课,用户超过180万,其中付费用户达到70万,刘墉等大咖纷纷入驻,整个“十点课堂”实现近亿元的营收规模。
廖:一定程度上跟知识焦虑有关,但我觉得另外两个方面影响更大:一方面是和获取知识的场景变化有关,另一方面是和用户体验有关。过去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可能是书本、实体课堂,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现在我们可以享受更便捷的知识获取方式——手机,手机正成为我们的移动图书馆、口袋课堂。这是知识获取场景的变化。另外,从看书到听书,从线下上课到线上课程可以永久回看,这是用户体验的升级,用户一定是选择体验更好、更方便的方式。
记:现在不少人都习惯快速听书,很多人买了书很少看,订购了听书课程也很少听,您对他们有什么阅读建议吗?
廖:“快速听书”和“看纸质书”是满足不同的需求,“快速听书”是满足碎片化时间快速了解知识的需求,“看纸质书”是满足系统化完整学习的需求。很多人越来越喜欢“快速听书”,说明碎片化阅读满足了现代人快节奏的需求,但是人的持续进步,一定离不开“系统化完整学习”。我建议可以把“快速听书”当做一个阅读的兴趣入口,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了解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书,需要什么样的书,然后再通过纸质书去做系统化的阅读。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