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埠新生更繁昌

千年古埠的石涧是一处有山有水,景色宜人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英雄辈出,人杰地灵的去处。

标识上的历史记忆

石涧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历史上也曾是县域的府地。从现有的地标和门牌 “万字巷X ”、“鱼市街”、“埠街”等就不难看出其历史的印烙。上世纪人民公 时期,石涧区下辖石涧、仓头,檀树、天花、凤河、福路、太平、黄雒、黄龙九个人民公 。

石涧镇资源丰富,是全国重点乡镇,安徽省首批扩权强镇试点镇、省生态镇、省森林城镇、芜湖市新市镇。境内北沿江高速、巢黄高速、省道218及最美高铁京福线穿镇而过,2021年全镇经济排名位于无为市前列。

傍晚时刻

山不在高,有林则秀。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水石涧,有山有水之地,岂能不灵不秀。

近现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浴血奋战在这片热土地上,吹响了向自由、独立、解放、富裕的 角。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用汗水、用生命谱写了一篇篇绚烂的华章。

1.前赴后继书华章

《无为县志》记,新四军第七师大江兵工厂、大江币厂位于石涧镇胡家山冈,今青苔村。民国30年(1941)秋,新四军第七师在此办“大江兵工厂”。民国33年,皖中行政公署创“大江币厂”,成立大江银行,发行大江币。

这里的人民和白茆、陡沟、严桥、红庙及无为其他老区百姓一样曾经为抗日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抗日战争时期,棉花棚“精干班”民兵有大刀、长矛,甚至还有长枪。平日里他们练习军事技能,关键时刻协助新四军七师对敌作战。有一段时间,七师和含独立连就驻扎在棉花棚。

棉花棚人的抗日行动,招致日伪军的痛恨,1942年的大年三十,他们夜袭棉花棚,一把火烧掉全村的房屋。敌人的扫荡越发激起棉花棚人的抗日热情。陈恩长、高定元、高定宽等许多人参加正规抗日部队,陈恩长烈士就英勇牺牲在了抗日的战场。

今朝棉花棚

民国34年(1945),新四军第三师独立旅南下,先头部队路过黄龙岗,与日军遭遇。经过激烈战斗,毙敌80余人。

民国38年(1949)1月,为支援人民解放军渡江,无为、临江、无南、湖东4县相继成立了“支前指挥部”。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24军、25军、27军在无为县集结完毕为保证支前物资畅通无阻,无为县修建了无为至巢县公路,湖东县开辟成襄安至庐江段公路,无南县修筑了开城至襄安、襄安至无南段公路。所有路段路面都拓宽到4米,以保证重型卡车、炮车通过。这里的百姓踊跃投身革命或加入到后勤服务、支前的行列,开山辟路,运送物资。

修路支前

李萍(1925~1948),女,字光华,无城镇人。1941年入伍,从事农村妇女抗敌协会工作。1943年受组织派遣,潜入城内,以教师身份作掩护,搜集日伪情 。后任临江办事处妇抗理事。1945年随军北撤。1948年1月,与丈夫张新奉命由山东回无为。因特务告密,夫妇同时被捕,狱中坚贞不屈。6月,夫妇二人就义于无城桃花坞(今石涧)。

刘正昌(1923~1976),曾用名刘成仓,天花乡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连长、营长、团长、副军长等职。1948年在淮海战役的文庙战斗中,刘正昌任营长,率所部仅用1个多小时就消灭敌人1个连,全营各连立功受奖。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西藏平叛战争中,他先后参加战斗60余次,9次负重伤,屡建战功。1950年10月1日,华东军区和第三野战军授予他“华东一级人民英雄”称 。1976年4月18日,由青铜峡演习场返回部队驻地途中,因路基塌陷殉职。

英雄健儿训练在山岗下

葛家保(1924~1983),石涧镇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任蔡庄林业队长,1962年任周洼生产队长,1977年任蔡庄大队林场场长。1983年7月4日1时许,大雨如注。惊悉水库发生险情,他急忙赶往大坝,第一个跳下奔腾的溢洪道,在没膝的激流里挖土清障。当水库水位猛涨,清障人员随时有被洪水卷走的危险时,他命令其他人离开,而自己却坚持到挖完最后一锹土。当他转身返回时,一阵猛烈的东北风卷起狂澜把他裹进10几米深的水库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省人民政府于1984年6月追认他为烈士。

四海为家,终身为国为民的石涧儿女数不胜数。据《无为县志》记载,从青少年时起就投身党的事业,把毕生交给了党的石涧前辈无数。投身抗战,历经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石涧前辈在和平时期达师级的就有十八位之多。

季绍祥,又名季昌义,男,汉族,1922年4月出生,原仓头镇,1939年1月入伍,10月入党,曾任南京军区后勤部研究室研究员(副师职)。

季鸿又名李昌文,男,汉族,1923年2月出生,原籍仓头镇,1938年7月入党,8月入伍,原籍仓头镇。曾任南京军区空军15师参谋长、副师长、师长。

金星沐,男、汉族,1927年2月出生、原天花乡,1943年6月入伍,1944年6月入党。南京军区工程兵参谋长、军区副参谋长。

周光景,男,汉族,1927年12月出生,原籍黄雒镇,1942年3月入伍。1944年1月入党。军分区副司令员。

周济川,男,汉1914年1月出生,原籍仓头镇、1939年11月入伍,同月入党。曾任安庆市委常委、市人大副主任。

张世荣,原安徽省委常委

张世荣,1912年2月出生,男,汉族,芜湖地委前书记、芜湖地委书记,省财贸办公室副主任兼安徽省供销 党组副书记,安徽省委常委、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

张石平,又名张济猛、章石平,男,汉族、1907年1月出生,原籍仓头镇,1937年12月入伍,1938年7月入党。安徽省直党委副书记,省中医学院副院长。

张自然,男,汉族,1922年5月出生,原籍石涧区,1938年1月入党。6月入伍,曾任福建边防站政委(副师级)。

江光胜,又名史长发,男,汉,1923年3月出生,原籍黄龙乡,1939年3月入伍,1941年2月入党。曾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及院长,党委书记。

吕保成,又名吕信元,男,汉,1934年7月出生,太平乡人,1951年入伍,1954年12月入党,曾任巢湖行署副专员、宿县行署专员,地委书记。

文化长廊入口处牌坊

朱合喜,男,汉,1915年出生,原仓头人,1939年2月入伍,同月入党。曾任华东第一工程公司经理兼党委书记,华东工程管理总局副局长,上海市建工局副局长。

任树林,男,汉,石涧人,1922年5月出生,1941年5月入党,7月入伍。曾任安庆人大副主任。

孙哲,又名孙德厚,孙毅,男,汉,1922年7月出生,黄雒镇人,1939年6月入党,1940年2月入伍,曾任江苏省军分区独立第一师政治部主任,苏州军分区副政委。

陈永华,又名王永,男,汉,1920年9月出生,石涧人,1940年9月入党,1944年入伍,曾任海军驻广州地区军事办事处副主任、顾问,党委书记。

陈亚明,又陈永喜,1928年12月出生,石涧人,1945年1月入伍,1946年3月入党,曾任济南军分区司令部通讯部副部长。陈虹伟,又名陈永才,石涧人,925年2月出生,1942年入伍,同年4月入党,曾任后勤部181野战医院政委。

陈革贪,又名陈光茂,1922年2月出生,原仓头人,1942年2月入伍,6月入党,曾任铜陵市副市长,人大副主任。

张本元,1923年1月出生,仓头人,1938年8月入伍,1940年6月入党,曾任山西省军分区后勤部部长。

今朝好儿郎

今朝好儿郎,为国为乡争荣光。朱庆龙、刘业富 、周海波 、汪亚飞 、陈明、秦正勇、季鹏程 、李昊和许鹏等九名新生代的石涧籍中国军人,努力苦练基本功,不怕困难险阻。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骄人的业绩,分别荣立二、三等功,成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2. 古埠新生更繁昌

如今,昔日的埠街,即老街,仍保留些许多年前的风貌,遗存可觅。老街上的商品种类仍然十分的繁多,各类传统手工艺的匠人比他处,继承得要多得多,市上方能见到砸白铁皮桶、修补各种家用器具的师傅;专为渔人开辟的市集鱼市街的标识牌依旧保存完好。行走在青石板小道上,仿佛又让我们回到五十多年前或更久远。

老街、新街并存各具特点,这也是有别于别处的地方。

集市一角

南起石仓路,北到石柳路应是老街的长度,从标识上可知晓有450米。但真正仍在经营着的店面应从鱼市街算起,向北一直延伸至石柳路上,约250米。而石柳路路上的商家似乎是在扮演着与新街相连的过渡角色,各种商品及行当都有。这也是我来到此处后最感新奇的了。

新街上的商家沿原S218路两边一字铺开,南从邮政储蓄银行起,北到生态文化长廊直至石涧交警中队,长约三、四华里。再加上石凤路、石柳路、家宝路、石涧集贸市场、石仓路等鳞次栉比的众商户,构成了一条尤如在跃跃欲试蠕动不息且在变换各种色彩和形态一朝待飞的巨龙。

曾有人将埠街外形比作“T”或“工”字状。那么如今你所看到的,或者准确地说从空中看,似乎更像是一个巨大的“非”字。由“T”到“工”再到“非”,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了千年古镇的兴盛与发展。

竹林人间

一大早,从四面八方赶赴而来的百姓汇入到了集贸市场或其他商户室内,自由地选择自己昨晚计划好待采购的商品。也有少许赶集市的老人害羞地吆喝着兜售起自产的土特。菜市场内的喧嚣热闹的场景一般都会延续至正午。而一家挨着一家的商家则到傍晚时分或更晚才打烊关门,这也是有别其他乡镇街道上只有大一点的一两家超市晚上还继续地在经营。

3.桃花盛开的地方

就职于石涧镇政府的吴晓明同志在《原野牧歌》所发的《归元寺下桃花坞,太平盛世书情怀》中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唐代诗人白居易《山林寺桃花》的诗句,如果用在石涧太平山归元寺下的桃花坞,倒是也很贴切”。其,一语中的。

又是一年瓜果香

近年来,石涧镇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不断挖掘桃文化、发展桃产业,培育乡村旅游品牌。重点围绕创意农业、休闲观光、农耕体验、民俗文化等,统筹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沿太平山麓,致力打造桃花坞3A级景区,全力打造独具特色的“规模产业+石涧文化乡村旅游”新型乡村振兴模式,逐步形成乡村振兴石涧样板。

美丽乡村石涧 区棉花棚村,则是打造美好乡村的试点村之一,如今已是石涧 区的一张名片。其景其貌,尤其是村史的深厚底韵很是让人难忘新奇。

棉花棚的居民主要有四大姓,即陈、高、刘、宋,陈家原本居住在严桥的朝喜山,后来陈氏的一支迁居棉花棚;高氏是明朝自合肥迁徙而来;刘氏在明代由岳西来到此地;明时宋氏四兄妹自凤阳流落到棉花棚讨生活而定居下来,他们以农桑、植棉、纺织、印染等讨活口。

他们认为家族如果要出大官大位,必定会遭受死丧破败的灾难,所以只追求子孙平安。这里的民房全部坐西朝东,“早迎朝阳,晚映霞光“。

路边花坛

老人们说,棉花棚村背靠的放牧山南北横亘,面对的涧溪水南北横亘。为了顺应地势,棉花棚人家的房屋背山面水,都是坐西朝东。 棉花棚的年轻人不同意老人的观点,他们认为即使西靠放牧山,东临涧溪水。做房屋也可以坐北朝南。但棉花棚人之所以顽固地选取坐西朝东的门向 ,那是因为他们顺应自然,因势而为。“坐西朝东”则是这个村落有别于其他村居,所构成的新时代“富春山居”则是因为这里的百姓保留下了前辈们的应天顺势的“歪打正着”。

4.青春闪耀在涧边山冈

2021年芜湖第八批选派干部下派无为市 68个村( 区) 204 人。其中,驻石涧镇范庄、天花、二龙、柴林、柘城、石涧等村 区共计16人。他们与奋斗正青春两委们通力协作,积极为村、 区百姓服务。为乡村振兴和引领村民走共富路献计献策出力。在防疫一线,在领办合作 带领百姓探索致富路的征程上,他们与村里的主心骨们并肩而行,构成了一道青春靓丽的风景。

驻村的年轻人

不少同志从市里的机关下沉至偏远的村落,克服上有老下有小的实际困难,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业,发挥着年轻人强村有我的不可替代作用,让青春光芒闪耀在山冈与涧溪旁。

全市临退十八位驻村老同志中就有张然等被分配至无为赫店黄墩和石涧 区,不甘寂寞的他们也积极响应党组织 召将余热释放。

“无为好人”故事里的主人翁就在我们的身旁。杨影梅是一名上海老知青,嫁给了石涧镇福路 区一位地道的农民。数十年来,她用柔弱的肩膀不仅悉心照顾“脑中风”瘫痪在床的丈夫,孝敬远在沪上的老母亲,她更用一颗爱心温暖着身边的高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汪秀珍是石涧镇福路 区袁岗自然村一位平凡的母亲,她用无私的爱照顾着毫无血缘关系的北京残疾人赵全三十九年。三十九个春秋的爱汇成一条河,他们不是亲生母子,却胜似母子;优秀共产党员朱加亮,石涧镇石涧 区朱洼村的致富能手,时刻不忘自己的党员身份。致富后捐资家乡修路清淤挖塘,还带领众多群众共同致富。他们虽已芳华不留,但青春之火似乎仍在闪耀着光芒。

即将落成的石涧镇医院

5.上下一心为人民

政府牵头,职能部门具体抓,有序逐步解决百姓亟待处置的民生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精神文明、文化教育、法治建设及自然环境的整治。医疗、养老、留守儿童的管理与服务及众多硬软件建设走在了前列。

“四好农村路”;棚户和老旧小区改造;养老服务和智慧养老;幼儿托育和学前教育;就业促进工程;城乡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困难群众救助;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工程;困难残疾人康复;困难职工帮扶;中小学课后服务;15分钟健身圈、阅读圈建设;老年助餐、就医服务;城乡困难群体法律援助等十六项民生大事被推上了快进的序列。

总投资四千多万元的无为市人民医院分院在石涧建设,现已临近落成。届时,将拥有床位一百多张,现代化的医疗设备一应俱全。

困扰石涧 区居民在初心广场煅炼、娱乐时如厕难问题,也将于今年彻底得到解决。此项工程将由石涧 区党组织领办的“无为市石涧镇石涧涧水农业专业合作 ”承揽,现已动工。

在为民生改善殚精竭虑的人群中,除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还有众多爱心企业及在外创业打拼的石涧有识之士,他们一直心系石涧、心系无为的发展。

公益项目开工现场

富了不忘 会不忘家乡的杭州为树实业集团董事长秦为树同志,多年来,始终不忘 效 会,回馈家乡石涧。在汶川地震、河南大水、台湾海啸、青海地震发生后,他积极参与捐款捐物;曾在浙江天台县帮扶12名穷困学生上学;参与杭州淳安贫困村结对帮扶,总计金额达到了300多万元;在石涧老家捐助了8万元儿童发展基金,捐资在石涧中学修建了一幢“为树教学楼”;捐资修建石仓路;捐资兴建行政广播室;修全村水泥路并安装路灯;投资近500万元修造秦大村公园,添置体育设施和便民“水挑”以及其他诸多惠民工程,不愧为石涧人民的优秀儿子。

在棉花棚中心村文化活动中心工程项目中,积极捐款者就有高荣华、陈传龙、陈传满等十一位同志。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爱乡爱故土爱乡邻的最美篇章。

靠山吃山

履行 会责任,彰显国企担当。无为华塑矿业有限公司于2009年在无为市注册成立,是省“861”重点工程和主要原料石灰石供应基地。2021年,无为华塑全年营业收入7.76亿元,纳税 1.45 亿元。无为华塑在依法经营、诚信经营、承担 会责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真心实意、真金白银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捐赠物资数十万元;为监测户就业提供就业岗位40余个,为他们的家庭创收近200万元。真正做到了企业发展的同时,不忘反哺地方群众。

正如石涧镇政府停车场入口电动栅栏上的一幅宣传标语所写的那般,“山水石涧,钙世伟业”。这不仅是一句普通的口 ,更象是石涧镇党委及政府带领石涧人民因地制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引领百姓创业致富走自己特色共富路的冲锋 角。

6.古刹钟响声悠长

位于孙岗村的慈云寺

傍晚时分,散步于石涧各处涧沟岸边的林荫步道上,耳边传来初心广场及星罗棋布于村落或 区各处健身场地的舞曲以及山林古寺(皇图寺、归元寺、慈云寺)里传来的厚重悠长的钟响。此时,仿佛来自北沿江无岳高速无桐段施工的现场及诸多企业车间里来自五湖四海的普通劳动者们的南腔北调的乡音在这一刻汇集成了一首共建华夏同享盛世的交响乐章。

身临其境的我由衷地觉得这是一处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兼容并蓄,钟灵毓秀的好地方。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这里的百姓为什么能如此的纯朴、包容与豁达。诚然,这一定离不开此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但,更与这里的管理者与百姓利用自然、顺应自然,因势因形努力打造新的现代版“富春山居”的奋斗分不开。

黄昏时刻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愿这个千年古埠,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展示新风采,百姓早日过上更富足更幸福更美好的新生活。

人杰地灵白茆洲 因水而生倚水而兴的白茆洲 生态白茆,绿色之洲一一一美丽乡村套北人间天堂 土地革命时期的“六洲暴动” 黑沙洲的前世与今生 那年那月奋进的黑沙洲学子 白茆洲上好人多 家乡白茆的爱心礼包 “芜湖铁画”锻制作技艺作品进入江北白茆红色传承馆 大 国 点 名,没 你不 行一一白茆江坝 区"七普"工作纪实 黑沙洲天然的三间窝棚房 疫情下上海租住屋外地务工者生活片段 人民音乐家:胡士平 被封控九人在沪生活记实 “三代人”逃学背后的故事 几代人的黉门记忆 当下的年轻人到底怎么了? 胡士平父亲胡厚培人生历程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5月3日
下一篇 2022年5月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