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过去,截至目前,嘉兴全市已拆除违法猪舍逾800万平方米,其中南湖区已拆除违法猪舍480多万平方米。猪棚连着农民生计,仅南湖区就有近两万户养猪户面临转产转业。
减养,不能减少农民收入。一年多来,嘉兴以退养转产、转移就业、创业创新为重点,帮助生猪养殖户转产转业。今年前三季度,南湖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265元,同比增长9.6%。
猪棚变花房,转产有个后援团
■藏红花
满架子含苞欲放的藏红花,仲培荣开心地笑了。“再过10天,这些藏红花就可采摘了。”仲培荣引种了16亩藏红花,为了避光,这些天将球茎全部移入100多平方米的花房内。
令人想不到的是,这间花房的前身竟是猪棚。仲培荣今年52岁,在南湖区新丰镇民丰村养了十几年猪,最多时养了20多头母猪,肉猪存栏数有600多头。
“以前是浑身猪粪臭,现在是满屋花芳香。”仲培荣显然对自己的转产之路很满意。去年,他在村里第一个主动拆除900多平方米违法猪舍,获转产补贴27万元。
转产转业的养猪户都收到了政策“大礼包”:对从事生态高效农业生产,对土地租赁期限在10年以上的,给予每亩800元一次性租金补助;对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所建的大棚、喷滴灌等生产设施,按投资额的30%给予一次性设施补助,最高补助每亩不超过5000元;对转产户转产从事水蜜桃、葡萄、槜李等多年生优质水果生产和种养结合的水产生态养殖,按实际种苗费用支出,给予每亩不高于1000元的一次性种苗补助。
仲培荣敢“跨界”,因为有一个后援团。“农民想转产,我们推一把。”新丰镇副镇长黄军说,村里为仲培荣流转了60亩土地,并帮他注册成立了家庭农场。让仲培荣骄傲的是,“跨界”当年就旗开得胜,去年16亩藏红花净赚15万元。
身为仲培荣后援团的一员,高级农艺师姚金林经常忙得“脚打后脑勺”。作为新丰镇农业服务中心的“老农技”,老姚白天进村入户对转产农民进行技术辅导,晚上还要给准备转产转业的养猪户授课。
“挨个村开讲,每个村要连上9堂课。”姚金林去年以来已上了近100堂课,每次教室都挤得满当当。
猪倌变经理,养过猪的人不怕吃苦
凤桥镇茜柳村。一见面,李忠林便熟练地双手递上名片,“企业才刚起步,请你们多帮忙宣传宣传。”
眼前这位打扮入时的总经理,两年前还在家跟上千头猪打交道。每天身上臭烘烘,还把村里的河养成了臭河,这钱赚得越来越不安心。拆除违法猪舍,倒逼他走上一条创业路。
顾家伯爵电器厂应运而生。去年7月,李忠林投资100万元与表弟合伙创建了这家企业,生产销售集成吊顶。
以前管猪,现在管人。李忠林主抓生产,车间人手不够时,他经常亲自上阵。“养过猪的人,不怕吃苦。”李忠林说,创业的辛苦他有心理准备,他最担心的是产品营销、资金周转等难题。“不过,日子总会一天天好起来。”憨厚的李忠林时常流露笑容,现在每月平均有50万元产值,订单也在慢慢增加。
“叮咚,叮咚。”一进凤桥镇栖柽村养猪户梅玉祥家门,便听到阿里旺旺的声音此起彼伏。他儿子梅佳斌和儿媳两人正在电脑前,忙着与淘宝买家沟通。
“这次创业,我们是上阵父子兵。”梅玉祥说,自家300多平方米违法猪舍清理后,他将在嘉兴城里租房开淘宝店的儿子叫回家,整理出一间仓储室,在家里开起了淘宝店。现在物流方便,在家开店还省成本。
梅佳斌比父亲想得更多。他看中家庭烘培的兴起,在淘宝上开了一家西点屋,如今已是三冠店铺。店里有400余种商品,最多一天能接200多个单子,一年销售额近300万元。
“接下来我准备注册一家公司,做大了才能更强。”梅佳斌告诉我们,镇里还给他发放创业服务卡,为其提供政策咨询、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创业贷款等便捷服务。
家门口上班,就业很轻松
养了半辈子猪的韩志明,如今开起叉车来很顺溜。“成为上班族,感觉挺不错。”40出头的韩志明说,不养猪后,他参加了镇成校的叉车培训班,拿到了合格证。
凭借新技能,韩志明被正泰电缆公司挑中,成为了一名叉车工。韩志明家住大桥镇农建村,去厂里上班,开电瓶车只需10分钟。更让韩志明高兴的是,工作间隙能和工友们聊天。以前每天跟猪打交道,日子过得很单调。
授人以渔,是养猪户就业的关键。今年以来,大桥镇成人技术学校开出了多期叉车培训班、面点培训班,场场爆满。此外,余新镇、凤桥镇、七星镇等地的成校也纷纷推出果树种植、家政服务等培训班。从去年开始,南湖区财政连续3年每年拿出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养猪户免费培训。
“有的放矢,才能提高养猪户转产转业的成功率。”南湖区人力 保局负责人说,经调查摸底,全区共有生猪养殖人员26004人,劳动年龄段内的16039人,截至目前,已就业的有15291人。
近日,一场“只招养猪农民”的定向招聘会,在大桥镇花园村、由桥村举行。大桥镇26家企业腾出700多个岗位,进村设摊,韩志明就在会上应聘成功。养猪户在家门口工作也不难。据统计,南湖区726家企业推出了12952个工作岗位,通过区、镇、村三级劳动保障信息平台发布,供养猪户挑选就业。
上了年纪的养猪户就业也不成问题。南湖区在镇、村专门组建农村劳务专业合作 ,吸引农村“5060”人员入 。
桃花浜又清了,猪棚拆得情愿
■凤桥镇茜柳村
桃花浜位于凤桥镇茜柳村。因两岸桃花夹生,清流依依得名。美丽却一度失却。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因为村民开始养猪,58户人家有48户养猪,猪粪外溢,让桃花浜渐渐变成一条黑臭河。
“看着桃花浜的美丽景象又回来了,这猪棚拆得心甘情愿。”李忠林儿时常在这条浜里游泳嬉戏,从村里大量养猪开始,他眼见着河一天天变黑、变臭。
告别养猪的李忠林,也将告别遗憾。今年以来,全村1.8万平方米违法猪舍相继拆除,由专人对桃花浜进行清淤、清洗。如今,桃花浜两岸筑起了生态护岸,河边栽上了桃树。
拆除违法猪舍,改变的不止是河道水质。“突出猪围的感觉真好。”陈继荣家的违法猪舍沿着住宅绕了大半圈,闻着猪粪臭入眠,一到夏天,更是臭味难忍。现在想想,为了赚钱,破坏了环境真不值得。陈继荣准备翻建新房,并在原来猪舍的地基上栽上果树和花木。
追求生活品质的农民越来越多。在凤桥镇联丰村东北角,有一处40多亩的水塘,种上了莲藕,夏天一到,满池荷花摇曳。村里还出资在池塘周边建了步道和凉亭,成了村民饭后散步好去处。
“以前这水塘周边全是违法猪舍,谁还有心情来散步?”村干部谢惠康说,他们给这里还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荷塘月色。
更多精彩内容可关注浙江新闻客户端。
苹果用户可登入AppStore搜索“浙江新闻”下载;安卓用户请可在各大市场(如豌豆荚、360手机助手、小米应用商店、应用宝、应用汇、安卓市场、安智市场、机锋市场、91手机助手、百度市场等)搜索“浙江新闻”下载。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