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科学戒治的创新力度

图①:借助VR技术,帮助戒毒人员进行康复训练。

图②:戒毒人员参与集体心理辅导。

图③:在民警指导下,戒毒人员进行习艺练习。

图④:女子戒毒所内,戒毒人员在上瑜伽运动课程。

版式设计:蔡华伟

核心阅读

“一日吸毒,终身戒毒”,毒品是家庭和 会不能承受之痛,戒毒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当前,毒品滥用问题突出,戒毒工作形势严峻。

运动戒毒,寻找攻心为上的替代疗法

“肺活量翻了一番,体质有了明显改善!”半年多来,这是凌某在上海市高境强制隔离戒毒所最直观的变化。

之前因为吸毒,才30出头的凌某身体状况变得很差。“最严重的时候,从一楼爬到四楼都很费劲。”凌某讲述,自己的骨密度等指标偏低,睡眠质量也受到很大影响。

今年2月,经过评估,戒毒所为凌某开出了运动戒毒的处方。“每周一、三、五参加大强度训练,每周二、四则开展恢复性训练。”上海市高境强制隔离戒毒所康复训练中心主任肖克介绍,在运动项目上,既有跑步、功率自行车、力量训练等单一性、个体性的大强度运动训练,也有非对抗性的篮球、集体性的健美操等拓展性大强度训练科目。

毒难戒,难就难在心瘾难戒,运动戒毒正是攻心为上的替代疗法。研究表明,一定强度的有氧运动在辅助脱毒,缓解戒断综合征和抑制复吸冲动、复吸行为等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康复效益,被普遍认为是相对安全的、绿色的。

2018年10月,司法部选取11个试点省份开展运动戒毒试点工作。上海作为其中之一,通过积极开展运动戒毒,探索大强度运动训练在戒断毒瘾中的作用。“目前,上海病残吸毒人员占比达82%,在现实基础上,参与首批运动戒毒试点项目的共有240人。”上海市戒毒管理局负责人介绍,前期数据初步显示,实验组戒毒人员身体素质与机能提升,认知功能改善,负面情绪减少,主动参与运动的意愿提升明显。

“大部分戒毒人员由于长年吸毒身体虚弱,不适合进行高强度运动,此外,戒毒人员普遍存在焦虑、暴躁、悲观的情绪,对运动戒毒训练抱有排斥心理。”高境戒毒所政委谭火云介绍,针对不同情况的戒毒人员建立了不同强度的特色运动项目,最大限度地照顾到不同戒毒人员的需求。

“运动戒毒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严肃的执法管理活动,在推进过程中,要强化规范意识,依法依规开展,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司法部戒毒管理局局长曹学军表示,要科学设置评价指标,提高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精准性,把运动对戒毒人员戒断毒瘾的单项评价转变为对戒毒人员生理、心理、行为表现和家庭 会功能的多维度评价。

智慧戒毒,新技术新方式助力科学戒治

在湖南省坪塘强制隔离戒毒所,不少戒毒人员都喜欢找戒毒民警周仕克琪。“舒缓的音乐,及时的话语引导,让我很放松。”戒毒人员唐某已经找过周仕克琪5次了,通过5次集体心理辅导的催眠治疗,唐某的精神状态得到了明显改观。

“吸毒不仅损害了我的身体,也造成了我精神上的伤害。”唐某介绍,自己因为好奇染上毒品,4年的吸毒史让唐某生物钟紊乱,心情压抑,有时还会有幻觉。

在治疗室,在民警的指导下,一名戒毒人员站在另一名进入催眠状态的戒毒人员身上,以此“植入痛苦感”。“植入痛苦暗示过程,我们称为设置心锚。”周仕克琪说,每次采取3人参与加1名观察者的模式,通过10到12次治疗,以此降低戒毒人员对毒品的心理渴求度。

同样的心理原理,上海青东强制隔离戒毒所借助VR技术,帮助戒毒人员进行康复训练。“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戒毒人员置于模拟的吸毒场景,并在模拟吸毒经历中植入痛苦体验,通过厌恶治疗,以此戒除‘心瘾’。”青东戒毒所副所长谷超介绍。

在整个过程中,电脑还会实时记录下戒毒人员的心跳、眼动、皮电反应等各项生理指标,通过这些数据,戒毒民警可以分析出戒毒人员对毒品的渴求程度,进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戒毒方案。

“除了刺激性较强的脱敏疗法,虚拟现实技术也能模拟优美的自然风光,帮助戒毒人员舒缓不良情绪,增强戒毒人员的自信心和意志力。”谷超介绍,虚拟现实技术为戒毒人员提供了安全可控的情景,既能抑制戒毒人员对毒品的渴求,又实现了戒毒民警定向干预,为打造定制化、精准化的戒毒康复模式提供了实践路径。

科学化、专业化的戒毒工作离不开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今年5月,为了进一步促进戒毒工作规范化运行,司法部召开全国统一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基本模式现场推进会,要求大力推进戒毒工作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互联 戒毒’路径,开发运用好软件平台、数据库等,进一步探索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实现‘智慧戒毒’。”曹学军表示。

自愿戒毒,打造没有围墙的戒毒所

“什么戒毒方式我都试过了,效果都不太好。”13年来,李某因吸毒加戒毒花费了上百万元,家人慢慢对他失去了信任,李某自己也丧失了自信。

为了戒毒,他辗转武汉、北京、苏州等地的医疗自戒场所进行封闭式戒毒。但是戒了吸,吸了戒,周而复始,每年都要进行一两次戒毒。

2018年,李某来到湖南省白泥湖戒毒康复所,提交了自愿戒毒申请,尝试没有高墙的自愿戒毒。“入所之后,按照工作人员的要求,把手机中所有毒友的联系方式删得一干二净,彻底脱离这个圈子,不给自己留后路。”李某表示,这里与管理人员关系更平等,也让自己重获自尊自爱。

“对符合收治条件的吸毒人员的生活费、住宿费、医疗费全免,现在每个月都有四五十人在排队预约,自愿戒毒的人越来越多。”白泥湖戒毒康复所所长刘湜介绍,在给戒毒人员提供工作岗位的同时,还会给即将走出这里的戒毒人员做岗位培训,帮助他们顺利回归 会。

“目前,一些爱心企业与戒毒所进行对接合作,不少戒毒人员顺利找到工作回归 会。”李凌云表示,希望通过 会化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参与戒治工作,让戒毒人员重获新生。

■编后

共同抵制毒品之害

提供无毒的戒治环境,运用现代化的手段,为戒毒人员提供全链条、系统化和专业化的综合戒治……当前,司法行政戒毒部门不断加大科学戒治方法的创新力度,帮助戒毒人员戒除毒瘾、回归 会,为减少毒品危害、净化 会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如此,“一日吸毒,终身戒毒”,毒品带来的危害是家庭和 会难以承受之痛。一旦吸食毒品,人体机能将受到严重的、甚至难以救治的损伤,尤其是新型毒品还会给神经系统带来不可逆的损伤,造成吸毒人员精神类疾病。

事实上,毒品侵蚀的不仅是人的身体,也会摧毁人的正常思维。每一个滑向深渊的吸毒人员,还会给整个家庭蒙上阴影。“吸食毒品的时候只想自己,变得很自私,时间一长,相信自己的人越来越少,家庭也支离破碎。”

《 人民日 》( 2019年06月20日 19 版)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5月16日
下一篇 2019年5月16日

相关推荐